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 >

第540部分

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第5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荷领兵存在的敌人与条件环境,都要更加的恶劣。现在他胜的如此漂亮,功绩自然要盖过李道宗。

战功薄上无大小,尽管李道宗是杜荷的岳父、长辈,杜荷还是排在了他的前头,第一个接受李世民的册封。

“检校右威卫大将军杜荷,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灭二国,掳二王,功高至伟,特授右威卫大将军之职,加封荣国公……”

杜荷授以国公的爵位,即让群臣哗然,又在情理之中。

以杜荷的功绩任国公,那是没有半点的水分。但是他只有二十三岁,二十三岁,官居一品国公爷,古往今来,未有一人。

杜家一门两国公,登时成为了赤手可热的名门望族。

其他人也各有封赏,不过李道宗身为皇亲,已经高居王位,又兼刑部尚书,封无可封了,只是受到了嘉奖。

在皇宫,李世民设宴为凯旋之师接风,只要是有些身份的将领都在邀请之列,诸多文武大臣也授命作陪。

杜荷瞧着最上首的房玄龄,心中疑问更甚。那里原来是长孙无忌的位子,可现在?

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是常人,杜荷还不至于如此在意,可对方是长孙无忌,一个政治立场与他完全背道而驰的人物。政治立场对立,也就意味着会是水火难容的劲敌。一般的劲敌,杜荷可以不去在意,但长孙无忌这样的劲敌,若不时常留意他的动向,什么时候被他卖了都不知道。

也就如一句俗语,了解自己的人,永远是自己的敌人。

故而杜荷回到长安,会不由自主的留意起长孙无忌的动向,结果对方就像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活动迹象。

他也不好多问,只是将事情压在心底,不断的应付四面的敬酒。

宴会结束,杜荷与杜如晦一起,并骑而行。

说是并骑,但还是要落后一个马头,这是古人对于长辈的敬重,杜荷早已经习惯了。

“父亲,为何没见到长孙大人?”杜荷与杜如晦穿过闹区,来到安静处,问出了一直憋在心中的问题。

杜如晦也不知所以,长孙无忌是否出卖唐军情报并没有真的证据,也没有问罪。大理寺与尚书省又不属于一个机构,知情的也只有魏征、大理寺的几位官员,便是身为宰相的他,也不了解详情。另外杜如晦老谋深算,知道不该问的不问,只是与好友房玄龄针对此事聊了几句,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好奇而深入调查回道:“就在多月前,长孙大人已经告老,辞去一切职位,在家休养。”

杜荷让他消息吃了一惊,忙道:“陛下同意了?”他了解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他的这位大舅子很早的时候就与李世民互为知己,长孙无忌更是以父兄的身份将长孙皇后许给了李世民,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李唐打江山时,长孙无忌第一个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幕僚,一路来忠心耿耿,便是后来与李建成交恶。李世民兵权被夺,房玄龄、杜如晦等被逐出京城,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候。长孙无忌依旧站在李世民一旁,设计让房玄龄、杜如晦以道士的身份混入京城,一起策划了反败为胜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对于敌人冷酷无情,哪怕敌人是他的兄弟,有着铁血帝王的手段,但对于一直追随他左右的心腹,却非常的念旧。许多国之功臣,因为功成名就,性子大变,常常做出出阁的事情。

李世民对于这种情况,只要不是太过,通常都是以劝说为主,并不忍心罚之。

长孙无忌并不老,如果不是做了什么实在让李世民伤心的事,李世民不会受理长孙无忌的告老的。

杜如晦道:“同意了,这一次陛下的态度决绝,长孙大人怕是很难翻身了,可惜,如此人才,若能将心思多用于政务上,将是我大唐之福……”

杜荷见杜如晦说的慎重,心底却不屑一顾的撇了撇嘴,杜如晦才不是房玄龄。

房玄龄是那种老好人,是真正的宰相肚,没有脾气。

杜如晦表面上是老好人,背地里却阴着呢。若不是有他在背后帮着自己,自己好几次都会因为政治斗争的经验不足而吃大亏。他与房玄龄一个善谋,一个善断,都是用于军事上的,他们虽是书生,却不同于魏征,长于政务,是属于那种擅于军事的文人,官居宰辅,处事上有着极强的侵略性,很对李世民开疆扩土的胃口。与长孙无忌的保守,有着实质性的差别。长孙无忌倒了,对他们来说好处是极大的。

杜如晦说起来是一脸的可惜,但心底是不是高兴,谁知道呢。

在相府杜荷拜见了母亲,一家人聚在一处,吃了团圆饭,与长乐、李雪雁、武媚娘等人一起返回了杜府。

来到了杜府前,杜荷仰首看着已经不是杜府的杜府,略微一呆。

“杜府”二字的匾额已经更换了,变成了“荣国公府”。

大气辉煌的“荣国公府”匾额边角有着一款小小的落款,还有一块印玺。

落款“贞观李世民”,印玺则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长乐上前一步笑道:“这是父皇送来的……”

杜荷心中也隐隐有些感动,微微一笑道:“走吧……”说着,当先踏进了这荣国公府。

当天夜里,杜荷迈进了长乐的闺房,左右看了眼,道:“两个小家伙呢?”

长乐脸上微微泛红,低声道:“已经让丫鬟带走了……”

杜荷别有深意的“呵呵”一笑,也明白的个中原由。

长乐听了笑声,头更加低了,她脸皮虽薄,可独守空闺了一年余,哪能不寂寞,表面上是没有表示,但暗自里还是做了吩咐。此刻让丈夫察觉,一颗心,几乎都要跳出嗓子。

杜荷有些惭愧,比之爱妻的独守空闺,他在外面却与瑶池有了交往,想着是不是应该坦白的交待此事。

长乐已经卸去了一身是装饰,怯怯的装进了被褥。

杜荷不再多想,长乐脸嫩,他若不主动,这一晚上的良辰美景,可就要白白浪费了,探手抓上她有若刀削的香肩,凑前贴上她嫩滑的脸蛋,嗅着她的发香体香,柔声道:“想你了……”

长乐给他亲热的厮磨弄得娇体发软,低声道:“我也是……”

杜荷毫无隔阻地感觉到她背肌的弹性,满怀芳香,双目则饱餐她古典美姿的轮廓,涌起**蚀骨的滋味,一双手也不规则的上下游动。

长乐张开了小嘴,急促地呼吸着,秀眸半闭,那种不堪情挑的娇姿美态,要多么动人就有多么动人。

便在杜荷打算除去长乐早已凌乱的外衣时,手突然停了下来。紧接着咚咚咚的敲门声传来,小百合那清脆的声音响起:“爹爹,爹爹,我进来了……”说着不等杜荷、长乐应声,已经推门而入。

杜荷正当“跃马挺枪,大杀四方”突然来了这么一出,心中郁闷,不由自主的加重了声音:“小丫头,这么晚了不好好睡觉,乱跑什么?”

小百合受了斥责,大大的眼睛一下子溢满了泪珠,难过道:“我想爹爹,想跟爹爹一起睡……”

那可怜兮兮的模样,让杜荷好一阵心疼,他本对子女有着愧疚之意,这下什么火也没有了,忙道:“好了,快把们关上,过来,别冻着了。”

小百合嘻嘻一笑,什么泪珠都没有了,直接跳上了凤牙床……

第六十八章经济与开发

第六十八章经济与开发

有了小百合这电灯泡的存在,杜荷、长乐安分守己的渡过了一夜。

翌日一早,杜荷早早的起床,穿上了国公服,参加这日的早朝。

这身份不一样,待遇自然是不同。

作为大唐最年轻的国公爷,谁看不出杜荷走的是一条红红火火的康庄大道,走在路上各类招呼声不绝于耳,就连那些很少交往的公卿大臣也都会跟他聊上几句。

今日的朝会还是针对唐朝的经济。

伐高句丽、伐吐蕃,两仗全胜,虽然所耗时间不长,但前后三十万大军的军费,还有凯旋后的犒赏,都是一笔天文数字。经过这两仗,唐朝毫无疑问的需要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如何休养,如何尽快的恢复元气,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关键。

针对这一点,朝堂上的精英们各展所长,根据自己的学识,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然后由李世民拍板定论。

杜荷一边认真的听着,一边总结着历史上唐朝的经验,考虑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经过他的总结,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一直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也一直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人口。古代人口是第一财富,第一生产力,不论是经济还是农业,只要人口不足,产量就很难提升上去。

人不是猪,不可能一生就是一窝,这个问题想要得到解决,那只能依赖时间,就算用各种手段促进生育,也需要等个十八年,幼儿成年以后,才能收获成果。

这个问题并非人力可以解决的,这个问题必须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才能得到改善。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是对于夺来领土的开发掌控。

古往今来,领土最大的朝代莫过于汉唐。但平心而论这种掌控,更多在于一种象征,一种开疆扩土的象征,而非真正的疆域。

如汉朝的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通常汉唐的军队,打下这块地区之后,便留下了军队建立一个都护府,做着意义上的统治,实际上还是对这块地区的居民百姓,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并不真的指望这些地方能给王朝带来什么利益。故而朝堂上发生了什么动乱,这些都护府往往说丢就丢,根本就没有什么向心力,凝聚力。

这一点杜荷总结了一些经验,发现真正的原因还是缺乏有效而合理的管制开发。换句直白的话说,汉唐根本就没有将这些打下来的领地视为自己的领土,境内的百姓也没有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百姓,而是将他当做一个荣耀,一份无上的光荣。

这些被汉唐占领的区域只是趋于强权,也无心归附,只要一有机会,便会脱离统制,没有半点的留念。

“对于经济的发展在下到有一些看法……”见群臣商议的差不多了,杜荷思绪也整理的差不多了,站出来说了一句。

杜荷这话音一落,满朝文武立刻寂静无声,连喘息声都听得到。

那些在相互低声商议的大臣,一个个都闭上了嘴巴,等候杜荷的惊世之言。

就连坐在上头的李世民,见杜荷出列,眼中也是一亮,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唯有杜荷有些莫名其妙,貌似自己老子当朝宰相,说话也没有这般隆重的待遇吧……

其实这也不怪群臣过于慎重,而是杜荷的表现,让他们不得不慎重以对。

杜荷的真才实学,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军事上他确实有些天份,政务上却没多大本事。不说是二百五,跟满朝的这些治世能臣相比起来,还是有着极大差距的。往往他们深入讨论的时候,杜荷都插不上嘴,都在一旁听着,当个木头人。

但他只要一发话,那就是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大道理,而且是利在千秋,功在社稷的大事情。什么海上丝绸之路,什么番薯的推广,什么两季水稻等等等等,无不证明杜荷那“超常”的远见,罕见的治世之能。

故而满朝文武都觉得杜荷是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物,他这一开口,将满朝大臣都给带动了,都等着看他会吐出什么样的惊人言语。

杜荷道:“我大唐疆域之广,远胜历朝历代,每一处因为水土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色。比如说南方的农业,蜀地的纺织业,青海一带的食盐产业以及畜牧业,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