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21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21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春泉一听,心里乐开了花,疾忙双手一揖:“这么说,我这杯喜酒是吃定了?”
  “吃定了,吃定了!我还要好好谢谢你这大媒人呢!”毛鼎和笑着还了一揖。
  按庸常事理,陈春泉的担心并非多余。但是,毛鼎和毕竟多年经商,经多见广,不似一般乡民那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毛鼎和的经历和阅历,决定了他在儿女婚姻上自有一套异于常人的标准。首先,择亲不如择媒,有陈春泉这样德高望重的乡绅来提亲,是给足了自己面子,可使门婚生辉的好事,只凭这一点,他也不能说出拒绝二字来。其次,溪口蒋斯千。蒋肇聪父子名闻三乡五里,也曾是亦农亦商,世代诗书传家的缙绅,眼下虽然家道中落不振,那也是蒋斯千父子早逝,遗孤尚未成人之故。似这种人家,只须后代努力,重振门风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再说到蒋瑞元本人,据陈春泉介绍,6岁就开蒙读书,几任教师都夸他聪颖好学、心智敏捷、可堪造就,说不定蒋家光宗耀祖的大业就着落在这孩子身上了呢。蒋母王采玉被看相先生断定“必出贵子”的传言,毛鼎和自然也有耳闻,他想,这个“贵子”说不定就应在蒋瑞元名下了。这么一想二想连三想,脑子里飞快地进行了一番读书人的“推理”和商家的“演算”。当下抚掌笑道:“请陈先生传话给蒋夫人,若是不嫌弃小女阿梅不懂事,蒋毛两家的亲事就算敲定了!〃
  “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在封建礼教下的少女毛福梅的终生大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2.娶妻毛氏,生子经国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岁的毛福梅嫁给了只有14岁的蒋瑞元。
  自从这门亲事定下来,蒋母王采玉的一脸愁怨烟消云散。与蒋赛凤赌的这一口气总算赌赢了,媳妇马上就要进门,孤儿寡母的凄惶即将成为过去;儿子“疲顽难改、轻浮暴戾”的顽劣习性也将有所收敛,更重要的是,自己含辛茹苦十几年,如今总算熬到了当婆婆的这一天。对于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编居多年的女人,她急切地想“当婆婆”的心情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骄傲我终于把儿子拉扯成人了,又蕴含着一种欣慰九泉之下的先夫,我总算对得起你了!
  兴奋、激动、热烈的情绪感染了蒋瑞元,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洋溢着的一派喜庆气氛使他也有点儿忘乎所以了。虽然与毛阿春的一段股俄的初恋还在心中投影出一阵阵酸楚的印痕,可他毕竟才只有14岁,失恋的苦果还未及认真品尝就被囫囵吞到肚子里去了。趁着全家上下都在为自己“娶老婆”的事大忙而特忙,小小的蒋瑞元又跑到街上混闹去了。可是,街上的小伙伴好像提前商量过了,都不肯和瑞元一起玩了。原来,小伙伴们听说瑞元要结婚,而结了婚就算是大人了,大人怎么能和小孩子们一起玩呢?所以,大家见了瑞元都躲躲闪闪,瑞元与他们搭讪,他们也不理睬。蒋瑞元心中纳闷,偏偏他又不是那种脸皮薄、知进退的孩子,相反,大家越是冷淡他,他那“顽劣”的习性发作得也就越厉害。小伙伴们躲到哪里,蒋瑞元就跟到哪里,还弄来许多棍棒,硬要小伙伴分成两个陈营,由他统一指挥,列队开仗。这一“开仗”直打得昏天黑地,小伙伴们一个个鼻青脸肿,蒋瑞元倒也“身先士卒”,弄得灰头土脸一身泥水。蒋母见他如此,不免严加训斥,把他管束得比平时更严了。后来见训斥无用,索性把小瑞元关在家里不准上街,要“收一收他的性子”省得他到处惹事。
  不料,即使如此严加管束,到婚礼大典那天,蒋瑞元还是闹出了笑话。
  蒋母为筹措儿子的新婚大典,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蒋介卿是大哥,蒋瑞春是大姐,自然当仁不让,蒋瑞春还把自己的丈夫宋周运也叫了来,帮助操办庆典、迎亲送友。介卿、瑞春兄妹俩都是“过来人”办这种事自然得心应手。一时间,丰镐房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岩头村毛家对二小姐出阁也是极尽铺张,全家上下备贺礼。办嫁妆、做嫁衣,通知内外亲戚、旧友新朋,忙了个不亦乐乎。
  毛家在岩头村算是大户,毛福梅出生时,曾请了一位相士算命,那相士开口便说毛福梅是一颗“福星”,将来“贵不可言,福寿无双”。其实,这也是算命先生为讨主家欢心而随口胡说而已。实际上,毛福梅日后“贵”则贵矣虽被蒋介石“休”掉,但仍未离开蒋家,也仍然是蒋家王朝的“太子”蒋经国的母亲。若说“贵”也还沾一点边,但“福寿”二字可就无从谈起了。毛氏与蒋介石的婚姻,几乎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毛氏于1939年死于日机轰炸,卒年57岁,这一个“寿”字也算不得“无双”。但这些都是后话。在当时,毛家的人对相士的“铁口真言”可是笃信不疑的,因此,毛福梅自幼就深得父母宠爱,及至长大成人后,这位毛家二小姐也出落得一副“福像”宽眉大耳、气度娴雅,性格也极柔顺。毛鼎和是个极爱脸面的人。他知道,以女儿的这种条件,嫁到蒋家自然不算辱没了她。但毛家在岩头村算大户,出了村就不见得有人认你是大户。何况与溪口相比,岩头毕竟是小地方,说是穷乡僻壤也不为过。所以,女儿的婚事,他看得至为重要,千方百计要弄出个排场来,体体面面地把女儿嫁过去。
  蒋、毛两家心同此想,都要把婚礼庆典办得既热闹又排场,却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庆典的主角,14岁的蒋瑞元根本还是个孩子,他从一开始就没把这件事当成什么大事,相反,婚前被母亲“禁闭”在屋里,早就把他憋得筋骨都发痒了,好不容易熬到了婚礼大典这一天,不弄出点儿“故事”来,还能叫蒋瑞元吗!
  婚礼庆典的日子终于到了。在爆竹声声、鼓乐喧天的气氛中,毛家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蒋家祠堂门前,花轿落地,伴娘趋前将凤冠霞披红布遮面的新娘子毛福梅搀下轿来,小心翼翼步入喜堂。新郎蒋瑞元一袭长袍马褂,身披吉祥如意红花,由伴郎陪同也进了喜堂。在两位傧相的挟持下,蒋瑞元强打精神,随着主婚人的指令一次次下跪,昏头昏脑也不知都拜了些什么。好不容易行完了大礼,听到一声“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两边搀扶着的傧相也同时撤开,蒋瑞元霎那间仿佛听到了特赦令,猛然一窜,伸手扯下头上的红缨瓜皮帽往空中一抛,一声欢呼,旋即奔出门去,加入到门外看热闹、抢爆竹头的顽童们当中去了。这一“突发事件”是在场的亲友们始料未及的,一个个都怔在那里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最可怜的是新娘子毛福梅,自从父母为她定婚后,她一直在猜想着自己将来的丈夫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儿、什么样子品性。为这件事,她一直忐忑不安。好不容易花轿落地、新人拜堂,她又总想透过红布盖头偷眼打量一下丈夫的模样。可惜,盼了半天,却只听见那一声纯粹孩子气的欢呼,只从红盖头下面隐约看到了丈夫的那条油光发亮、系着鲜红的头绳的大辫子。
  几天来忙里忙外手脚不得闲的王采玉,最担心的就是瑞元这孩子不知深浅高低,在众亲友面前出乖露丑丢了她的脸面。现在,最怕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直把王采玉气得手脚冰凉,面色发紫。当着众人的面,又是大喜的日子,她既不能发作,又不能出声喝止瑞元,只得悄悄躲进自己房里饮泣吞声。蒋瑞春见状,知道这种时候劝也没用,于是急忙跑到外面找到瑞元,把他拉到一边小声训斥:“你也太不懂事啦,把咱们一家人的脸都丢尽了!还不快回家去!”蒋瑞元正在兴头上,颇不以为然地顶撞姐姐:“你们丢什么脸?我才丢脸呢广说着伸手指着小伙伴们:“他们说我当了新郎信,将来要被老婆管着,都不愿跟我玩了。”说罢,用力挣开姐姐的手,又一头扎到孩子堆里好笑打闹去了。后来,还是大哥蒋介卿赶来,一把拖住了瑞元:“你这么不争气,母亲气得在房里哭呢!”
  蒋瑞元生性顽皮,天不怕、地不怕,却最怕母亲哭无抹泪。听大哥这么一说,吓得他当即跑回母亲房里,跪在母亲面前连声认错。
  一场婚礼风波总算过去,蒋瑞元不觉怎样,毛福梅却一颗心凉到了底,她晚上蒙被流泪,可是天明起床后却还得收起泪水强作欢颜。毕竟毛福梅已经19岁了,有委屈也只能憋在心里。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的命运,就是系在丈夫身上的。她想,也许丈夫是年龄尚小,还有些孩子气,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这样一想,心气渐渐平和下来,遂打起精神侍奉婆婆、伺候丈夫,家里内外大事小情,都被料理得井井有条。蒋母见媳妇如此孝顺,心中自然欢喜,也就把拜堂那天瑞元在众亲友面前出乖过丑的事情忘到了脑后。
  可是没想到,“按倒了葫芦浮起了瓢”,那蒋瑞元是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顽劣坯子月,刚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就又闹出了一场风波,以至导致翁婿失和,几十年未能和好。
  事情是这样的:按奉化的风俗,新女婿要在第一个新年的大年初二到丈人家去拜年,当地人称“生头女婿上门”。新女婿到岳家去拜年,岳家照例要请生头女婿吃饭,俗称“拨食”。奉化当地民俗,对这一礼节看得十分重要,届时男方必须带去许多礼物,送给女方的长辈,岳父母一家则须隆重接待,并借此机会考较新女婿的智力,待人接物的礼节等。
  对于一般的新女婿来说,这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大事。然而,蒋瑞元却根本没把这当一回事。大年初二的早晨,他吃罢早饭,不耐烦地听完了母亲和老婆的千叮咛万嘱咐,便带着一个为他挑着礼物的佃户上了路。刚走出村口,正赶上蒋氏家族的花灯会也要出村去“串演”。蒋瑞元本就是个好热闹的人,一见本族的花灯会,当即嚷嚷着也要参加。奉化地区民间盛行春节期间串花灯,参与这一活动的多是穷苦农民,趁着过年,集体串演,走乡串户,每到一地,当地人管吃管喝,还能赚些铜钱、大米、年糕等等,补贴家用。按蒋瑞元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地位,他是没有资格参加演出的,因为他家虽已中落,但毕竟还是温饱有余的小康之家,用不着去干这种营生。可是,蒋瑞元一心只是图玩乐热闹,从来不考虑其它,当下他便把那个替他挑着礼品红包的佃户打发回去,将准备送给老丈人的礼物一股脑充了“公”。大家见他如此慷慨,也就心甘情愿地让他加入到队伍中来,并且公推他当了总指挥,花灯会或唱或跳,或行或止,悉听瑞元一声吩咐。蒋瑞元玩得高兴,早把到岳家拜年,当“生头女婿”的事抛到脑后去了。
  再说岩头村毛鼎和一家,为了迎接新女婿上门,早早就作了准备。可是左等不见人影,右等没有消息,看看天已近正午,不见人来,又等了半天,直到太阳偏西了,仍然不见女婿上门。正在这时,被派出去打听消息的毛福梅的堂弟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来报告:姐夫来了,现正在毛家祠堂里串花灯呢!
  乍听之下,毛鼎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读了九年诗书的学子,一个刚刚结婚、肩负“生头女婿”的重任的人,怎么会去“串花灯”呢!可是,转念一想,自家这个小女婿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