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八·二三炮击金门 >

第97部分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97部分

小说: 八·二三炮击金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十年代,友人郑仪先生身着作战服佩戴中尉军衔第一次踏上金门岛。郑仪兄台湾本省籍,自幼酷爱中国历史,台湾某名牌大学高材生,为振兴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所驱使,毅然投笔从戎,被分发到金门做基层官,锻炼培养。甫到任,他也先被安排瞻仰“革命圣迹”老兵们告他:“金门王”留下的规矩传统,谁也不能违例。一天看下来,果然刺激得他青春血热,鸿鹄志高,脑瓜里塞满了要在这个小岛上干一番大事业的梦幻。
    郑仪兄说:人在金门,处处可觉胡琏的存在,其在金门的影响至深至远。一方面,他两度任内,打了“古宁头”和“八·二三”又率十数万军民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兴土木,开山石,将金门建成一座强固的军事阵地。另一方面,他在人力财力均紧张匮乏的情况下,仍调派部队拨出专款,大修“革命圣迹”营造“精神堡垒”前项并不稀奇,因别人也可做也会做,后项则确实是他有别于他人的治军方式,表现出他特点鲜明的政治驭兵思想。
    ※      ※      ※      ※      ※
    上午,胡琏驱车前往某战场医院慰问轻重伤患。
    众伤患看到司令官来了,忽喇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询问战况,了解局势。胡琏一一作答,说:共军企图已经很明显,其目的在消耗我,围困我,待我补给中断,然后乘势攻击。所以,此役实为考验我革命精神意志力之战,谁能忍耐到最后五分钟,谁就能得到最后胜利。我们为主义而战,就是弹尽粮绝,也要坚持到底,与金门共存亡。
    一伤患递过一个小笔记本:请司令官给写几句话吧。
    又有七、八个小本递过来。
    胡琅一一接过, 信笔默写下一些从《孙子兵法》 、《孟子》、《战国策》、《删定武库益智录》等典籍中摘来的名言警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忠不避难,勇不畏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
    边写,边解释出处和含义。
    侍从和伤患们异口同声:司令官真好才学!
    ※      ※      ※      ※      ※
    出生于陕西华县农家的胡琏,投考黄埔之前,读书并不多。但看过他晚年著述者都认为,从其文洋溢才智,涵学渊博,在国民党军老一代将领中,堪称皎皎,出类拔萃。
    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此公戎马一生,足不离蹬,手不释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胡琏晚年,以68岁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的意趣,跑到台湾大学注册,进入历史研究所,选读宋史和现代史,每周上课两次,三年中,除去因病住院的个把月外,从来没有缺过课。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宋太祖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 ,大纲业已拟好,预定写5万字,不料甫经着手,突发心肌梗塞辞世。
    胡琏一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因此,“史中自有练兵治军之道”他是军人,读史当更着眼于“悟战胜之玄机,教士卒知荣耻。”
    ※      ※      ※      ※      ※
    郑仪兄说:客观而论,胡琏是能够运用中国儒家学说辖制部队训教官兵方面的大将。如若抛开政治立场和歧偏之见,胡琏向部队所灌输的中华、民族意识,所宣示的国家、正统观念,所倡导的忠、勇、信、仁传统武德,所褒奖的砥志、崇德、殉道、死节精神,无甚不好,也无甚不对。胡琏明白一支军队不能没有抱负和信仰,他懂得搬运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精粹作维系军心昂扬士气的基石。在金门从军,我学到很多。
    ※      ※      ※      ※      ※
    下午,胡琏来到某阵地视察。
    与几位营级军官交谈片刻,步出地堡坑道口,发现侧后二百米处,有一小庙宇,有三三两两士兵进出。他信步走过去。
    庙为关帝庙。正面一尊关公塑像,丹凤虎视,美髯添威,身旁竖一柄木制青龙偃月刀,幽光肃然。左方两侧较小之武将泥塑为关平周仓。香炉内插满供香,烟缕袅袅。胡琏仰视良久,问:士兵们常来进香?
    一营级军官答:是的。打仗拜祭关帝是闽南一带风俗,士兵们祈求武圣庇佑。
    你们军官也来吗?胡琏又问。
    营级军官们面面相觑,闪烁支吾,形同默认。
    有人给胡琏递来一束点燃的香。胡琏不接,说:历史上堪称军人楷模典范的人物很多,对部队,要注意多宣扬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言毕,转身出门。
    ※      ※      ※      ※      ※
    胡琏读史,注重“以史为鉴,匡正谬弊,归本人心。”他对关羽和岳飞的评说是典型的例子。台湾民间把关公奉为神圣,血食不衰。胡琏认为民风大悖,历史上的关羽,甚至连“将”都不够格,其获得中国“武圣”之称谓,“使中国历史上之伟大军人,备受委屈”而真正够得上大将军之智、信、仁、勇、严五德者,唯有岳飞。岳武穆精忠报国、文韬武略、冠绝百代,尊为武圣,谁曰不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清人在其统治过程中,唯恐‘岳飞型’之军人,起而仇清,故以关羽右之,非荣关羽乃仇岳飞也。”晚年,他更大声呼吁:政府检讨,乃其时矣,民间亦应毅然更正,未可再以讹传讹。胡琏一番宏论的现实意义明确强烈:台湾处于“继绝世、兴灭国”之非常时期,通俗话本中关公的“义”充其量仅能维系民间人际,过分褒扬有害无益;唯有在政府的宣扬倡导之下,全社会都来尊崇岳飞的“精忠报国”方能实现“安邦复国。”
    ※      ※      ※      ※      ※
    郑仪兄说:让全社会都树立起牢固的“精忠报国”意识,这主张绝对没有错。
    但胡琏大概不会想到,有一个青年人,正因为接受了他太多的正统教育而烦恼而痛苦呢。
    金门对台湾而言,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蕴含了五千年辉煌历史蕴藏着伟大力量的中国大陆。我常常坐在海滩,凝望彼岸那长无际涯的海岸线,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怪圈——我从小以至到金门接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作入的第一要义是要报效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而我面对的现实是,必须去反对和抵抗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我愈是努力地去“精忠报国”就愈是要走向愿望的反面,落下与祖国为敌的罪名。
    实际上,困惑台湾几十年最大的难题就是国家认同的理念问题。“精忠报国”
    谁都会说,但要具体问:你是忠于主权涵盖整个中国的“中国”呢?还是忠于仅仅管辖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你是忠于版图合为一体实现了统一的中国呢?还是忠于与祖国母体彻底绝裂的“台湾共和国”若问我,多年来包括胡琏所给予的正统教育只能令我回答:我不可能无条件地忠于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我必须永恒地忠于民族血脉殷殷传承的大中国。
    ※      ※      ※      ※      ※
    傍晚,胡琏巡视到某前沿团部。看到一对门联:
    生为国民党党员死为国民党党魂
    横批:
    忠以尽节
    连连颔首。心中高兴,吩咐取笔墨纸砚来,“我也送你们一对门联”
    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
    横批:
    贵在实践
    投笔,对左右道:纵览人生,往往言易行难,言敏行拙。现强敌当面,进犯在即,我们的信仰、主义、理想、目标早已明确,战胜退敌之关键唯在行动,诚望诸位信守誓言,自觉实践,经受考验。人生若此,金门可以无虞。
    ※      ※      ※      ※      ※
    胡琏尝对部下说起:回顾往昔,作事虽难免误谬,聊可以自慰者,唯信守誓言,实践初衷,问心无愧。并举三例:
    民国三十七年,12兵团被困双堆集,形势危殆。胡某毅然机降阵地,誓与兵团共存亡,此可谓“忠不避险”
    翌年1月, 胡某疗伤上海,接华中剿总最高长官白祟禧函,请出任他之兵团司令。盖黄埔子弟,岂能投靠桂系!胡某不理不复。此可谓“忠不事二”
    撤退前夕,接某降共将领来电,力劝胡某向共军投降。当下复电“苍髯老贼,皓首匹夫,降匪媚仇,廉耻何在?”此可谓“忠不易节”
    他说:军人“忠”的三个境界他已达到,而最高境界为“忠以死鉴”自从投考黄埔,追随蒋公,胡某便时刻准备以死来鉴证志之坚贞心之忠诚了。
    1977年6月22日, 胡琏病逝于台北寓所。根据其生前所立“予尸化灰,海葬大小金门间, 魂依莒光楼” 的遗言,骨灰由台北空运金门。一年后,一座纪念他的“伯玉亭”倚岸兀起,金门又多了一处“革命圣迹”
    金门人说:胡琏生前的最后一个行动就是要实现“忠以死鉴”的最高境界,让自己在金门永不磨灭。因为只要来到伯玉亭,便可真切感受到那海中孤魂仍在冥冥中对金门施以谆谆的教化呢。
    ※      ※      ※      ※      ※
    胡琏海葬两周年。郑仪兄义无反顾向着大海游去。
    虽有下弦月,海面上依然矗立着厚重的黑幕,看不到彼岸。身子下面潮汐在急急涌流,最怕迷失了方向稀里糊涂掉转头游回去。游回去便只有被枪毙。幸好金门对大陆的广播一直在喊,声音在身后,便说明方向正确。不知游了多久,触摸到大陆的第一块礁岩,站起来。那一刻好高兴,不是因为消除了失败和死亡的恐惧,而是由于冲破了阳间与阴间的同一个胡琏所设置的道德桎梏。
    现为北京某高等学府资深教授的郑仪兄说:至今,我对我当年的行为没有任何内疚和愧悔。我是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不是“背叛”如果要讲“忠”我想我不能仅仅忠于某个人,而是应该真正地忠于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我“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贵在实践”了一回。胡琏将军在天之灵有知,不应苛责我。
    郑仪兄还披露:他绝称不上什么从金门游返大陆的“第一人”不过是给一个已经存在的三位数,增添了微不足道的1而已。
    5
    八月初,驻扎小金门的前瞻步兵第九师一名士兵发生暴行案,身为师长的黄熠轩将军难辞其咎,被阵前解职。接替他的。是军炮兵指挥官郝柏村。
    二十余年过去,当郝将军在众多国军将领中脱颖而出,官拜“参谋总长”成为台湾近代最具权威的“军事强人”继而,又成为步陈诚之后的第二位军人出身的“行政院长”他蓦然回首,不能不感谢那个炮声隆隆的八月,一个偶然的军中事件赐与他历史性的机遇,他人难以相匹的战功为他铺就了一条直达权力之颠的青云路。
    郝将军的小金门以仅相当八分之一个大金门的面积承受了大陆方向发射炮弹总数的近一半, 以阵亡578员官兵的代价,实现了胡琏所要求的“金瓯无缺”郝将军本人也有若干次从死神魔掌滑脱的经历,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是,他在视察途中如厕小解毕刚刚离开,一发炮弹便击中厕所之左角,震耳欲聋砖石崩坍,生死存亡,仅约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