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 作者:汉风雄烈(起点vip2012-06-11完结)-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后逃的败兵在努依克眼中,是死十次都不足惜的,自己挥刀砍了他们,马蹄踏翻、马头撞倒了他们,是可以毫不顾忌的。
只恨不早些宰了这群王八蛋,以致使阵前防线一触即溃,短短的一场交兵七十二门大炮就生生的陷进去了一半。
整个炮兵阵地都涌满了人,前半部已经被红巾军袭杀到,只有后半部还在。努依克率队毫不怜惜踏着清军败兵的尸体上前,总算是抢到了这后一半。虽然他们现在已经不能继续开炮了,可总算是保存下了一半。
阵地向后退上百步,找齐了炮手,照样还可以继续用。
一骑快马从混战中的沙场奔会,向炮营迅速通报了前方的探知消息。柳严辰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遣出了臼炮队上前。
当年被依靠为主力的小口径臼炮,现在已经越发的丧失自己在炮营中的地位了。之前水师营急需炮手教官和骨干的时候,军中都已经响起了裁减掉臼炮的声音。而现在,即便是还保留了下来,也只是三小两大五个臼炮分队的编制,数目上虽然超过四个分队编制的直射短炮,可是地位却已经列在直射短炮之下了。
毕竟军队是以实力来论输赢的,臼炮没办法同各型号的重炮相比,也同样没办法和直射短炮相比。就想后世的迫击炮一样,地位比不上野炮,也同样比不过步兵炮。(别说加农炮和榴弹炮口径分类,这里只是一比)
可是这一战梁纲发现,臼炮还是有臼炮的用途的。从眼前的战斗,他甚至可以联想到日后的攻城战。自己对大炮的运用太过束缚于‘集中使用’这一点了,便是各主战营的配属炮兵分队也只是用来做近战前的掩护,却忘了等同于迫击炮地位的臼炮,在随军火力加强上面的效用更大。
此时红巾军所用臼炮都是新近生产出的改进产品,铸铁炮虽然比生铁炮和熟铁炮耐用,可毕竟是有磨损的,而且多年的铸造臼炮生涯也使得利铸炮组有了些心得,新造出的臼炮肚大口小皮薄,又有火药室,在总重量有所消减(小口径臼炮)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却往前增加了近百米。
有了二十八门小口径臼炮的帮助(含前军一二三营和火枪营所属臼炮分队),姬延良等人的颓势虽然不变,却可立即也为之一缓。
喷射而出的开花弹甚至都引燃了阵地上遗留下的火药,剧烈之极的爆炸不时的从清军骁骑营身后爆出。
不过双方巨大的兵力差距使得努依克始终占据着上风,梁纲本意已经得手,不愿意再在那儿耗费珍贵的骑兵,等到频频的剧烈爆炸声响出现之后就立刻传令火枪营上前接应。而骑兵营和侦察队则适时从左右退下。
大部队向前移动,两翼一边戒备着两侧的盗马贼,一边随军推动者直射短炮和一些床弩火箭,三万红巾军和义军将依旧忙着射击的炮营阵地重重地包裹在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回’字阵型。
前军前进一里,距离厮杀更近了。
听到身后传来的低沉的击鼓声,姬延良、柏清华就开始逐步向两边撤退,努依克做稍微的思虑之后决定放开红巾军的骑兵,不与其再做纠缠,而是挥兵直捣红巾军正面。
所以当红巾军还在前移之中,战场上的两方骑兵就已经在有默契的分离。残余的三百多红巾军骑兵退去,此战超过二百人的阵亡让骑兵营和侦察队双双元气大伤。
与步兵相比,拼死相搏的骑兵,会更剧烈更凶惨。
“杀啊——”努依克第三次挥刀向前,吹响冲杀的号角。人数依旧上千人的清军骑兵策马疾驰,向着眼前的火枪营和已经被他们拉在身后的臼炮队舍命冲锋了过来。
本来就只有二百米多一些的间距,红巾军骑兵撤退完,几乎是清军骑兵一发起冲锋就已经进入了火枪营的理论射程之内。
不过这时期的前装滑膛枪精准度确实不怎么样,如果是在一百米外开枪,那效果真和轰击理论覆盖范围内目标的大炮有的一比。
“啪啪——”零星的枪声却是在这个时候响起。
整个火枪营一千五百人中也只有寥寥十几人在射击。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装扮稍微的有些不同。火枪营、炮营的人马现在虽然已经完全更换了长袍式军服,换成了上下两截的短衣打扮,但是这十几人的衣装无疑是更简洁一些。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有一把别样的武器,这是这十几人与其他一千五百名火枪兵最为不同的地方。
——一把带线膛的前装火枪。
陈广亮辛苦了好几年才从葡萄牙人手中淘换来的两杆前装线膛枪,经过王栋、王来元父子的复制,现在军中储备有二十来杆。
之所以这么少,倒不是不好用或是枪管拉线膛费事,后者在大山里面时还成问题,可到了眼下时节已经完全不是阻碍,要知道现在的火枪营都在逐渐更换钻镗式枪管,红巾军人手动力充足的呢!主要是它装弹太慢,射速太慢。
而且还需要特殊弹丸。和一般的枪用弹丸不同,这些弹丸不仅是采用加工精致的模子浇铸,而且出来后还要被细心打磨。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在它们的表面都包上一层皮革。
皮革的作用是提高弹丸在枪膛中的密封性----这点对现下时代的线膛枪来说很重要。因为线膛的原因枪膛不是圆的,因此圆形的弹丸在枪膛实际上有很多空隙,不填满它们,射击时就会出现漏气,从而大为减小了推力。(我是知道米尼弹,可主角不知道,他又不是个历史军事爱好者。我写的也要符合人物背景不是?)
火枪组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在不解决之前梁纲是不可能大规模使用来复枪的。装弹太慢,火力输出较之滑膛枪差的太多。虽然射程远、精准度高,可是对于现在的红巾军而言,还是选择前装滑膛枪更为现实,更为有用。
在这一点上,梁纲与同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选择是一样的。线膛枪的装弹难、射速慢问题,可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所以他只在火枪营中选出了十几个枪法最好的人来使用,权当是狙击手来用,另外剩下的几杆线膛枪就留给他们做备用。
第二卷 烽火连天 二百七十六章 最大利益化的胜利
二百七十六章 最大利益化的胜利
来复枪——前装线膛枪的造价和使用耗费,是要远胜滑膛枪的。这一点单从一个弹丸上就可见一番。说实话,现在的梁纲还大规模装备不起。
即使红巾军中现有的剩余劳动力还有不少,也同样如此。那些人都是以后军的部属为主,平均年纪已经大了,虽然操纵简单的畜力机械钻镗还做的到,可也不能无节制无原则的浪费使用。
不说线膛枪因射速和价值问题红巾军还不需要,即便是需要,以现在的情况而言,只一个钻镗式枪管就够火枪组忙活的了,再多上一个拉线膛,怕是火枪组还需要继续增加人。想要满足整个红巾军所需,至少要把眼前火枪组的管理模式从半封闭式转变成半敞开式才行。
虽说燧发枪的制造法门满清是早就清楚的,甚至在火枪、火炮和火药三小组中,就属它的技术保密性最低,连颗粒火药都比它有价值。可是它内部毕竟还有个‘统一标准小件铁模铸造法’需要保密,否则的话梁纲就是将它全部开放式管理也不无不可。
保密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火枪组还是有限制的。所以,线膛枪对现今的红巾军而言,终究不是个正途,他只能用于少量的狙击。
把这些无谓的考虑撇开不说,前装滑膛枪数量正在红巾军中逐步扩大,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是十几二十年中,前装线膛枪装弹问题或是后膛枪被发明出来之前,它都将是梁纲麾下队伍的首一选择。而且在以后的红巾军中,非是到了火枪兵大规模紧急扩充的时候,梁纲是不打算再生产原先的那种铸造式枪管了。钻镗式枪管已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并且正在逐步更换掉原先军中的老旧铸造式枪管。
话题转回战场。
十几声零碎的枪响在嘣雷之势的马群奔腾声中是那样的微渺不可查,所造成的后果也不是太过的严重。
布置在一线的十七名狙击手,全部击发全部都命中,目标十三死四伤,其中的两名伤员还从战马上掉了下来,不及起身就被随后涌来的同伴踏成了肉泥。可以说是收获了十五条性命,十五条全是军官的性命。
满清八旗兵的战袍外表猛一看都很相像,但仔细辩分还是很容易认出官兵之分的。这些狙击手在拿到线膛枪的第一天,梁纲就在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着自己所知道的那些浅薄的狙击理念,其中首选就是敌军军官。
列在这里的十七名狙击手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惜的是他们所能打到的只是冲锋在前的骁骑营中下级军官,最大的也不过是一个参领。而统军的副都统努依克还安安全全的被包裹在骑兵群中央。
已经知道对面是火枪兵了,努依克又怎敢冲的太靠前?而他不死,阵上就是死再多的军官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支清军的主心骨依旧在。而且双方的距离也太短了,骑兵一冲锋就到,都来不及勒马。
十七名中下级军官的死伤当然让他们周边的一部分清军心头大颤,可是他们来不及做太多的动作,战马就已经冲进了火枪营前一百米。
“砰砰砰……”连排的火枪声立即响起。
十五名军官瞬间坠马,努依克却并没有察觉,等到他注意到自己马步跨越下似乎有穿着骁骑营战袍的尸体时,前面枪声响亮,一排排的骁骑营精兵已经下饺子似的噗通倒地了。
“杀啊——”第四声呐喊,无须努依克再喊出就已经在骁骑营和武昌马队的队伍间响起。
属于滑膛火枪手的时刻到来,十七名已经退后的狙击手此刻却在用捅条死力的将子弹一点点压进枪膛底部,在那之前他们刚装好火药,并用锤子把子弹辛苦的砸进了枪膛。(战场上,这过程,想想都恐怖)
这是一场古代与现代的较量,冷兵器时代的精锐铁骑与现代军事潮流下火枪兵最直接最面对的一次交手。
火枪营没有重炮群的帮忙,有的只是臼炮和正在向阵前运动的四门直射短炮,而后者此时还在路中。
“轰轰轰——”
随着骑兵营和侦察队的全部退出,调整了射击角度后的臼炮群再一次喷出炙热的火花。
二十八门小口径臼炮,或是开花弹,或是霰弹全力向着百米开外的清军骑兵群开火。一轮打击下,清军骑兵群虽然因为散碎的队形并没遭受多大的创伤,但心灵上的一惊还是让他们冲锋的势头为之一乱。
两军前凸部位在激烈的交锋中,但就整个战阵而言他们仅是一部分而已。四万人的清军,正面队形就排了五里之长,努依克的骑兵群和对面的火枪营的交突面却只在一里上下。
红巾军、义军的队伍没那么长,阵列比清军要简短了二分之一还多,虽然两军人数上的差距只有六七分之一。
因为手中没有成战力编制的骑兵群,面对清军的三千多骑兵,梁纲只能延后部队,加强后卫纵深和防御。从而形成了一个接近矩形的阵列。
永保的命令已经下达多时了,三万多清兵除了掌握在手中的预备队外,余下的人全都蜂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