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第7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显却不觉着有什么好骄傲的,有些低沉道:“末将少读经书,稍通文义,后来家贫落魄,食不果腹,只能寄居在庙里,整日受人白眼。本想一死百了,谁知却连断了三根上吊绳…………
沈默听他如此神奇的经历,不由叹道:“这是有神灵保佑啊。”他是信神的,要不他也来不到这个世界,只是自己没这个好命,可以向人倾吐心底的秘密。
“庙里的和尚也是这样说的。”刘显感激的笑笑道:“所以我就决心不死了,因为天生有一把子力气,又会舞枪弄棒,那年恰逢武举,便报名参加,倒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个武榜眼,后来授四川成都卫百户,跟着巡抚张中承讨伐宜宾苗乱,从军陷阵,一阵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一战贼尽平。”
“得中承大人赏识,晋升我为副千户,后来又随他转任广东巡抚,在广丅东剿匪、抗倭,累功晋升为指挥金事,又被当时的两广总督张经看重,带下官来到浙江,任副总兵,再后来的事情,大人都知道了…………
沈默颌首赞道:“草堂兄文武双全,战功累累,实乃儒将骁将也,百年之后必然名垂青史,子孙后代引以为豪。”
“唉”,刘显嘴叹道:“不过是安身立命罢了,儿孙们不怨我,给他们选了这条丘八路就行了。
“这些年武将的地位确实不太正常。”沈默正色道:“但随着抗倭的胜利,你们的名字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让人们重新尊敬起来。”说着沉声道:“一个国家要想兴盛,没有尚武精神是不行的,我朝国初,一扫八荒六合,建立不世强国,靠的就是这种尚武精神!”
“那时候,武官的地位,可比现在高多了…………刘显悠然神往道:“开国三十六位公侯中,只有一人是文官,那时候武人在上,文官在”,说到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赶紧改口道:“那样显然是不对的,所以这些年抑武重文更利于国家安定。“
“抑武重文是不对的,国家会过于文弱,难免重蹈两宋的覆辙:但武将不能掌握军权,不然盛唐覆灭的惨剧有可能重演。”沈默笑笑道:“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文官在掌握军权的同时,又不干扰武将的训练作战,同时大幅提高军丅队和军人的地位,这才是治疗沉疴的良药。”
刘显听得两眼发亮道:“要是真能这样,末将死都瞑目了。”
“这话说得”,沈默哈哈大笑道:“你得好好的活着,没有你们这些儒将加骁将,什么改变都是空谈。”
“为了大人这句话。”刘显心头火热道:“我也得多活两年。”
“哈哈,这才对嘛,喝茶喝茶”沈默热情的招呼他道。
一阵看似无关紧要的攀谈,却让两人的关系拉得很近,这不光是沈默的功劳,刘显也体现出了强大的交际能力。
喝了几口茶,沈默终于回到正题道:“赣粤交接之处的三巢叛乱,为什么多年难以平定?”
“唉”刘显心有余悸道:“所谓赣粤三巢,其实是指以广丅东和平、江西龙南、定南三县为犄角,方圆八百里的一块地方,那里穷山恶水尽刁民,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向来就走出反贼的地方。”说着叹口气道:“远的不说,就说五十年前正德年间,便有震惊全国的赣南叛乱,遍及赣南以及赣闽粤交界的山区,叛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丅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久剁不定,后来还是朝廷派来阳明公,巡抚赣南漳泞,坐镇赣州剿匪,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计将其镇丅压;却也难免尸横遍野,至今那里还留着当年的杀人坑呢。”
沈默一听这竟然是王阳明曾经头疼过的问题,愈发感觉问题棘手了,低声问道:“这次是同一个地方吗?”
“是啊,定南县,和平县,这都是当年阳明公奏请设立的县治。”刘显道:“现在您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次叛乱,又为何持续这么多年,为何叛民的战斗力如此之强了吧?”
“嗯…………沈默默默点头,那是一片对朝廷满怀着仇恨土地,虽然那代人已经死绝了,但他们的儿孙不会忘记昔日的仇恨,一旦有机会,一旦被触动,便会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他们会像父辈那样,建军丅队、结营寨,背靠着易守难攻的群山,向官府发动一拨又一拨的攻击,前赴后继,父死子替,不会有丝毫迟疑。
“如果阳明公能在那里多干几年,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叛乱。”刘显感叹道:“但他很快就被调离了赣南,仇恨还未来得及化解,便变成了种子,终于在十年前重新爆发,李文彪、赖清规、谢允樟这些人,与当年的蓝天凤、谢志山没有任何区别,其中谢允樟还是谢志山的遗腹子,逃过了满门抄斩,又来祸害朝廷了。”
“站在人家的角度”,感到气氛实在压抑,沈默故作轻松道:“那是在为父报仇。”
“是啊。”刘显点头道:“这些人就是打着报仇的旗号,特别容易聚起手下,且不是一般的彪悍。说来惭愧,当年下官在广丅东时,便跟岑冈的李文彪交过手,虽然未尝败绩,却也没奈他们何,想不到这些年过去了,竟然让他们越演越烈,已经占领了广丅东和平、龙川、兴宁和江西龙南、信丰、安远等十五个县,其势力已经远远超过正德年间那次了。”
“是啊,当时朝廷不会任他们发展。”沈默嘴角带起一丝苦笑道:“但咱们让偻寇闹得,不得不先攘外再安内,人家自然不会跟客气,还不卯足了劲儿打地盘?”
刘显点头道:“所以胡大帅离任前所呈,兵非三十万,银非百万两不可,的奏章,绝不算言过其实。”
听了刘显的话,沈默起身踱步,盘算了好一会儿,站住道:“如果我满足了这俩条件,你能平定三巢吗?”
“下官是武将,哪有独当一面的道理。“刘显一摊手道:“最多为先锋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这大帅的人选还得文官来担当。”
沈默知道他说的是事实,且现,在还不是改变这些的时候,他轻声问道:“那你觉着,谁合适呢?”
“下官举贤不避亲。“刘显倒和唐汝楫英雄所见略同,但他推荐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恩主,道:“现任广丅东巡抚张中永,字正野,号百川,乃嘉靖的五年进士,比徐阁老仅晚一科,晓畅军事、久任文帅,历闽、蜀、楚藩臣,为朝廷数次平叛,战功赫赫,其中在宜宾平苗乱,在楚地平湘乱,以及今年在广丅东剿灭海匪,都打得十分漂亮。”说到这,刘显是满脸的自豪,仿佛比他自己打胜仗都高兴。但一想到恩主这些年的遭遇,他又笑不起来,小声道:“十几年前,他便官拜兵部侍郎,只是后来受李默牵连,才被贬到广丅东巡抚任上,却没有丝毫懈怠,在广丅东组织抗偻、取得大小胜利几十场,同时又剿灭了盘踞在海陆一带的海盗、以及内陆的土匪,使广丅东出现难得的安定局面。”
“在与下官通信中,老大人对三巢叛乱深恶痛绝,但因为他们狡兔三窟,且主要地盘在江西,单靠广丅东进剿效果了了。”刘显说着拱手道:“下官敢打包票,赣粤总督的人选,再没有比张老大人更合适的了,只要您选择了他,平定三巢不在话下!”
“难道他比阳明公还厉害?”沈默笑问道。
“那倒不敢说。“刘显笑笑,骄傲道:“但现在的军丅队,可比当年阳明公时,要厉害多了。”经过抗偻战争的淬炼,哪个省都有能打仗的强军,确实不是承平日久、武备松弛的正德年间可比。
“哈哈,说得好。
”沈默捞掌笑道:“这么说来,本官非得见见那传说中的张老大人了。”
“大人从善如流。”刘显赞道:“您会为这个英明决定而自豪的。”
“呵呵,但愿如此吧。”沈默笑道:“他现在杭州吗?”
“在的。”刘显点头道:“上个月被大帅招来,现在您又没放行,所以一直在驿馆中等着呢。”
“那赶紧把他请来一叙吧。”沈默说完又道:“算了,还是本官亲自去一趟吧,哪能让老前辈来见我呢。”
对沈默能这样说,刘显十分高兴,便带着他来到位于西湖之畔的官驿中,见到了须发皆白的老中承张其。
对沈默能亲自来访,张臬感到十分的受用,言语间十分的亲热,而沈默也对这位仪表堂堂、举止稳重,极有大将风范的老人家颇有好感,于是双方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对赣南局势交换意见。
通过交谈,沈默发现刘显没撒谎,这位老人家对军务捻熟无比,对三巢的情况更走了若指掌,甚至连战役方案都做出了几套,显然是早就把对方当成假想敌了。
对于交谈的结果,沈默很是满意,更让他开心的是,张臬只需丅要五十万两白银,十万军丅队便可以取得胜利,这无疑可让捉襟见肘的东南财政,大大的松口气。
回去后,沈默又经过一番考量,再咨询了几位巡抚和总兵,皆道张中承乃最佳人选,于是他下定决心,向朝廷举荐张其为赣粤总督,备述其理由后,八百里加急呈送京师。
也许是因为张臬的资格实在太硬,也许是因为三巢造反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五天后便有圣旨回来,任命张臬为左都御史总督赣粤。
那厢间沈默也打开藩库,准备好了所需粮秣军饷,再调拨刘显、俞大猷、郭成等数员名将,以及久战之兵十万,尽归张晕指挥,命其火速率军南下,进剿三巢叛贼。
第十一卷 严东过尽绽春蕾 第七三零章 东南攻略(中)
将东南文武隆重推出的张臬派去三巢剿匪,再用唐汝楫解来的银子打发走了各省的巡抚、总兵。沈默终于可以暂时将目光从赣粤一带收回,转而放在浙直赣交界的银矿上,闹事的矿工已经占领了所有的矿山,将朝廷派来的矿监和监工全都赶出了矿区,那里百姓几乎是全民动员上山挖坑,一片热火朝天。
沈默发现这是比三巢叛乱更棘手的事情,因为前者是公开与朝廷造反,没什么好说的剿灭就是,而后者却不能简单的归拢为造反……他们并没有进攻州县村镇,也没有滥杀无辜,只是占据了矿山,开掘理论上属于国家的银矿。
直觉告诉沈默,不能单纯靠武力解决银矿的问题,他找来衢州地方的官员,向他们反复询问那里的情形,想要弄清楚,事情的根源在哪里,但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地方的官员们要么是支支吾吾,要么是不得要领,都说不出个丁和卯来。
沈默并不是个天真的人,他十分清楚,地方官员们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是因为在那些疼狂盗掘的银子中,必定有属于他们的一份。按王本固的话说,就是这种,官匪勾结,蛇鼠一窝”导致了衢州银矿的骚乱。
在拿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之前,他只能申斥这些官员一番,让他们尽快恢复秩序,否则别怪本座不客气……但这种不痛不痒的恐吓,估计直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起不了什么作用。
银矿这边不得要领,那边倭寇来犯的警报又频频响起,虽然事后证明,不过是小股海盗作乱,旋即便被扑灭了,但嘉靖三十五年,几十个倭寇便冲到南京城下的悲剧还历历在目,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就足以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