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

第7部分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第7部分

小说: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帝抗击匈奴,促进了各族的和睦相处,发展了边远的地区的经济。汉帝国的强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称为“秦人”,而被改称为“汉人”,古老的华夏族从此也被称作“汉族”了。历史上有“秦皇汉武”并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则以他的文才武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的统一。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一条商路,从中国的黄河流域经过西域到达欧洲的交通大道。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过此道向外输出,故称丝绸之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桑树、养蚕、生产丝和丝织品的国家。在秦汉之前,中国生产丝织品的技术就相当高,丝织品通过转运到达欧洲。汉代张骞通西域,首次开辟丝绸之路。从此,东西方的直接交流频繁起来。    
    汉时把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统称为西域。武帝时期,西域有36个小国,它们生产落后,经常受到匈奴的掠夺和压迫。匈奴单于曾把西域大月氏王的头砍下来,用人头骨做成酒杯,因此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武帝于是想联合大月氏两边夹攻匈奴,但这项任务艰巨,路途遥远,要经过茫茫的大沙漠,而且必经之途河西走廊还在匈奴手中。武帝便在全国公开招募使者,汉中人张骞应召西征。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国。他出长安时,同行者一百多人,回来时就只剩一个同伴了。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前后共经历13年。他出使西域的历史使命虽未完成,但他带来了大量关于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知识,这使武帝格外欣喜,对西域产生了极大兴趣,张骞也就成了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    
    武帝时期不断对匈奴战争,夺得了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越来越宽广。为了彻底打击匈奴,张骞建议汉朝联合乌孙国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19年,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多随从,携带大量金银、丝绸顺利地到达乌孙。张骞极力劝说乌孙王,联汉攻打匈奴,乌孙王没有答应。张骞还派副使联系西域各国,受到各小王国的热情接待,扩大了西汉的影响。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从此,西汉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来了。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进行贸易。汉朝为了便于同这些国家的往来,进一步修筑道路、设置驿站,使丝绸之路繁荣起来。由于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武帝便向西域发展势力。先是打败附属匈奴的楼兰、姑师两国;接着又攻打了大宛,从而使西域的交通更加畅通。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汉朝在西域各国的统治愈益巩固起来,也使丝绸之路的畅通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河西四郡中最西的敦煌郡成为中西交通的总枢。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由敦煌西至楼兰,再向西行就分为南道和北道。南北两道会合后,再向西就可到达地中海从而通往西亚和欧洲。    
    新形势促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从中国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丝、丝织品、金属工具以及铸铁技术等。丝绸成为希腊罗马贵族的珍贵服饰,罗马的玻璃、金银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了汉朝。中国的茶叶、瓷器、四大发明都是由此路传入欧洲的,而西域的葡萄、石榴、胡桃、蚕豆等植物和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也源源流入中土。西方的绘画、雕塑、乐器乐曲、舞蹈,特别是印度佛教的东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促进东西方的交流,这是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司马迁著《史记》

        
    《史记》是一部划时代的宏篇巨作,从《史记》开始,我国才出现了规模巨大、组织完备的历史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历史著作中的纪传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者司马迁因此也成了世世代代深受推崇的历史伟人。    
    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司马迁编写史书提供了条件。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做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武帝的太史令,他曾想写一部记述历史的著作,但未完成。司马迁10岁以前学过耕地和牧畜,10岁诵读古书,师从大学者董仲舒和孔子的后代孔安国。20岁以后,他游遍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并且跟随汉武帝四出巡幸。在此期间,他考察风俗民情,访问历史古迹,收集民间传说,成为西汉一代稀有的大博学家。司马迁的游历和官宦生活,为将来的著述提供了直接的材料来源。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也做了太史令,得以有机会大量读国家的藏书和档案,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他遵循父志,从公元前104年起开始写《史记》。    
    就在写《史记》的第六年,发生了影响其一生的大事,一次汉匈之战后,将军李陵佯降匈奴,武帝知道后非常愤怒,而司马迁凛然大义地为李陵辩护,触犯了武帝,被交往大理寺,并落到酷吏杜周手里。杜周对他严刑逼讯、残酷折磨。后来武帝听说李陵带兵攻打汉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处以腐刑。司马迁人格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内心万分悲痛,他几次想自杀。可父亲的遗愿没有实现,他不甘心这样死去,就在狱中发愤著书。50岁时司马迁遇赦出狱,被任命为中书令。但他没有忘记在狱中的痛苦经历和精神摧残,用了14年时间,倾注全部心血,终于在55岁时完成了这部闻名于世的著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司马迁的后人也被追封为“史通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严密的通史著作,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尤其详细描写战国、秦汉时期。全书共130篇,52。65万字,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各种人物传记为主,以表、书为辅,综合编年、纪事体例的优长,独创了通史的纪传体例。这一伟大著作,奠定了作史的范式,成为历代王朝编写历史的典范。中国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为榜样。    
    《史记》的取材相当丰富,它融合了司马迁广博的学识并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司马迁治史严谨,叙述、描写力求实事求是,敢于揭露丑恶行径,如汉高祖的流氓无赖行为,汉武帝的迷信神仙、重用酷吏张汤等;他爱憎分明,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义士和农民起义领袖,大力歌颂。他还独具匠心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性的形式,使《史记》成为一部古代文学名著。    
    《史记》承前启后,在内容的广泛、记事的久远、史事的详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备上独具一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巨大,这是司马迁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汉匈和亲

    “汉匈和亲”是汉朝政府对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响到以后历代的对外政策。汉初,经济衰败,国力弱小,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日益强盛,不断骚扰汉朝边境,掠夺财物。高祖刘邦亲自领兵抗击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美人计,把汉朝的美女献给匈奴单于,才得以突围。娄敬看到白登之围中美人计的作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年年给匈奴大量财物,以换取和平。刘邦于是派娄敬为使者,把汉朝的公主送过去,并且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粮食、丝绸、钱财,这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此后吕后、文帝无不采用这一措施。汉初常把宗室女儿、诸侯和王国的女儿嫁给单于,并且与匈奴结为兄弟。但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匈奴既不放弃和亲带来的好处,也不放弃武力掠夺带来的利益。    
    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便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匈奴在汉朝的重击下,希望停止战争,重新建立和亲关系,武帝同意和亲,但条件是匈奴必须嫁女、称臣、纳贡。匈奴无法接受,汉匈关系没有什么进展。宣帝时期,匈奴不断受到邻国的攻击,内部五个单于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力量大大削弱。呼韩邪单于在争斗中战败,希望得到汉朝的援助,决定归属汉朝。前53年,呼韩邪派儿子右贤王到汉朝做质子侍奉汉朝,并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表示归汉。宣帝亲自出城迎接他,并且从经济和军事上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掌权。为了加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呼韩邪主动提出和亲,愿意做汉家的女婿。汉元帝答应他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王昭君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有空谷幽兰般的姿色和才情。元帝时,昭君正值青春年华,因容貌秀丽、聪慧可人、琴棋书画俱精而被选入宫。汉宫中宫女众多,元帝便让画工为宫女画像,自己凭像选人。宫女于是无不巴结、贿赂画工。昭君拒绝贿赂画工,她不相信自己的美丽会因为画工的笔而被埋没,但贪婪的画工把她画得平平庸庸,致使艳如桃李的她在后宫呆了10年之久。而匈奴单于向汉朝求婚给了昭君一个机会,她自愿前往匈奴。在临别大会上,昭君服饰华丽、容貌丰美,呼韩邪无限喜欢,元帝则惊叹后宫藏有如此惊艳绝伦的美女,想挽留住昭君,可是君无戏言,只有眼睁睁地忍痛割爱。时过境迁,元帝还是想念昭君,他愤怒地把贪婪的画工杀死。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儿子长大后被封为匈奴的右日逐王,二女都嫁给了匈奴的贵族。呼韩邪单于病死后,昭君按照匈奴习俗,嫁给了新单于。    
    王昭君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匈奴,并且大力传播汉族文化,使两族人民在很长时间免受战争之苦,促进了汉匈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昭君出塞对汉朝与匈奴的和平相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巩固和加强了汉匈的友谊和团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佛法东流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西汉时期经中亚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技术、生活习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叫悉达多,约在公元前565年,生于古印度释迦族的皇族之家。他是净饭国王的太子,生活优裕,勇武聪敏,但喜欢沉思冥想,思考人生问题。19岁时他放弃荣华富贵,离开双亲、宠妃和娇儿出家学道,历尽辛苦之后终于大彻大悟,探寻到了人生的真谛,成了佛陀。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意即释迦族的圣者。佛教弟子称他为世尊,并把他觉悟的十二月初八定为成道纪念日。佛教的重要教义是因果报应说和轮回学说。因果报应是指现世祸福直接导因在前世,报应可以在来世也可以在死后,行善上天堂,行恶入地狱。轮回学说是指身体死了,精神不灭,可以再转入人世,修行的人可以由前生前世的牛羊转为现世的人和后世的神,如果作恶多端来世将受到更重的恶报。释迦牟尼去世后,圣体火化,所遗留的舍利子由八个国家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