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杨潇] 绿荫深处访布朗 >

第1部分

[杨潇] 绿荫深处访布朗-第1部分

小说: [杨潇] 绿荫深处访布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7 第1期   … 环球邮箱
杨潇
    飞机像一只小鸟,翱翔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空。宽体客机的屏幕上不断显示出飞行航线。不久就从显示屏上看到,蓝色的太平洋和北美大陆土黄色的洛基山脉之间,有一片青青的亮绿,那就是美丽富饶的加利福尼亚州。
    据联合国多次考察,称旧金山是这个星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它自然条件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尤其是该市有着优良的环保传统。如今,我们终于有缘一睹这个和谐自然的现代都会的芳容了。
    车在旧金山市中心的金门公园里转悠,四周都是合抱粗的大松树和大柏树,海鸥、鸽子、大雁在林间自在嬉戏,三三五五的小松鼠,翘起毛茸茸的大尾巴,恬然自得地坐在草坪上,捧着松果咀嚼。据说运气好,还会碰到小鹿哩。我觉得奇怪,依我的孤陋寡闻,以为美国城市处处都是如华尔街、曼哈顿那样高楼林立,寸土如金。美国开发西部不过才一个半世纪,怎么就有如此周密的城市规划,在市中心建立了占地三干余亩的森林公园?况且,当年的淘金热怎么就放过了这片绿色的金子?一个美国通回答了我的疑问,说旧金山市的首任市长上台伊始就决定要在繁华的闹市区给子孙留一座真正的大森林。看来,那位首任市长真是具有远见卓识!
    车驶出硅谷不到一小时,又钻进了红杉林森林公园,车道两旁密不透风的几人合抱之木犹如史前老祖母,携带着挺拔秀逸的子孙树群安恬地沐浴着风霜雨露,为联合国诠释着什么叫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旧金山全市只有70万人口,市内大小公园就有二十个,每座公园都是大树茂密,浓荫匝地,令人心旷神怡。
    其后,在美国东部,从纽约到华盛顿,我一路都陶醉在层林尽染的锦绣秋光之中。每年九月起,整个北美洲大地的色彩变幻无穷,绚烂如霞光般一泻千里,自北向南延伸。此时大树由伟丈夫变成了贵夫人,金黄的白杨,琥珀色的槭树,粉红的野榛,猩红的糖枫,泛黄的白桦……在湛蓝的天幕下,大面积鲜亮的色彩,美丽得使人心灵颤动。
    感谢上苍,让我深深地领受了大自然的熏陶,我心怀一份虔诚的感动,接受了大自然又一次洗礼。所以,当我在奥克兰的山林中找到那所小木屋时,我豁然顿悟,小木屋的主人,肯定也是被上苍感悟的树的精灵。
    查理·布朗(Charles Brown)先生的小屋就坐落在奥克兰市(旧金山市旁的一个小市)起伏的山林里,它让我和翻译李小川女士在雨雾山林中足足找了半个小时。在国内,这种类似“青城山麓”式的住家,不是贫寒道士,就是山野村民,而小川却说:你太Chinese了,老美正相反,穷人都在闹市区挤着,而富人才悠居海滨、湖畔、山间。
    布朗先生听见木条回廊里的脚步声,开门相迎:“欢迎,欢迎!你们自己居然找到了我家,真不容易啊!”他本来想要把他家的位置地图传真到宾馆的,可见寻觅之艰难。
    查理·布朗是美国SF《Locus》杂志的主编,他年近六旬,一头灰花的棕色鬈发,身壮如一头大棕熊,人尚未出屋挺着的肚子先凸了出来,但动作却很利索。他先领我们参观他的住宅。这是一幢加上地下室共有十多间房、二百多平米的木屋,院内有个小天井,里边放了个偌大的造波桑拿浴缸。屋外有栅栏的木质回廊。布朗先生不无得意地说,这幢房子从设计到建造都是他自己的杰作。他喜欢看书,写东西,不喜欢喧闹嘈杂,就从闹市里搬了出来。二十多年前,他相中了这片树林,就在这儿置地建房,一切亲手操作。
    布朗先生去为我们张罗饮料甜点,我在客厅中悠闲转悠。白色的木条天花板上开了两个天窗,两壁是大幅落地玻窗,墙壁上、橱柜上遍是他的各种收藏,有毕加索的画,秦始皇一号俑坑兵车图的拓片,日本、非洲、澳大利亚、爱斯基摩人的各式图腾,阿拉伯陶罐,非洲人面具,东欧铜壁挂,中国青花瓷瓶等。从他的收藏中,可看出他称得上是个世界公民,全球各地都留下他的足迹。
    我推开一扇玻璃窗,湿漉漉的山风拂面而来。树桠几近伸进窗口,一只小松鼠探头探脑地打量着陌生的我,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屋顶,闭上眼睛,我恍若听到了故国古老的雨打芭蕉的丝竹调。我又悟到,布朗在这个山林里只身居住已二三十年,但他并不孤独,他早已融进了自然之中,他和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和谐。我也才明白了他二十多年前为何辞去工作,专办科幻信息类杂志。科幻爱好者共同的特征原本就是爱好大自然,热爱我们这个太阳系里最具活力的星球,热切地关注着现实与未来。
    和布朗先生的交谈很愉快,他虽然一生单身独处,但他并不怪僻,也并未如隐士般与世隔绝。他热情开朗,谈笑风生,我们坐在宽大的、由于收藏过多显得装饰味极浓的客厅里,靠在讲究的、挂着一层垂帘的壁炉前吃甜点喝茶聊天。交谈中,我知道布朗11岁开始迷上科幻,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原是个电气工程师,由于酷爱科幻,于67年创办了不定期的《Locus》(轨迹)科幻迷刊物,自编、自印、自发。经过二十九年的努力,刊物已成为SF新闻信息类月刊,期发量九千册。它汇集了全美及全世界最丰富的科幻信息,其主要内容有:科幻领域主要机构的报道,大牌作家的最新动态,专栏文章,会议报道,各类科幻评奖报道,各种SF活动信息,书评,新书一览,编读往来等。布朗除办《Locus》外,还编辑了若干中篇科幻选,又与人合作,每年编辑出版一本《科幻总书目》。
    聊了一会,布朗先生带我们参观《Locus》编辑部也就是他家中的另几间小屋。
    编辑部共五人,布朗是老板、出版商兼主编,另雇了四名女士帮忙。她们是主管编辑玛丽安妮·杰布隆,编辑法伦·米勒和卡洛莱·库西门,助理编辑柯丝坦·汪(一个胖胖的华裔姑娘,可惜她一句汉语也听不懂),还有不固定的信息广告资料收集人员。
    当我问到每个人的详细分工时,布朗拍拍他的姑娘们的肩,赞许地说:“Oh,Everybody try doeverything(没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尽力干任何事)。”在场的三位姑娘都愉快地笑了起来。查理·布朗的编辑部有两台多媒体电脑,在彩色显示屏上编辑稿件,每月将编辑好的软盘送到印刷厂出胶片印刷。还有几台电脑主要用于收集各式信息,登记资料,处理广告等。
    自1989年《Locus》杂志介绍了中国的《科幻世界》后,《科幻世界》的名声就不胫而走,每年我刊收到数十份寄自世界各地的外稿,作者大都是从《Locus》上了解到我刊的。
    布朗还饶有兴趣地带我参观他设在地下室的图书馆。出乎我的意料,室内地面铺着灰色地毯,满屋整洁、干净,淡蓝色的天花板上安着明亮的日光灯,一排排金属柜架闪着银灰色的光泽,摸摸每本书,居然没有灰尘。布朗得意地摇着柜架边的手轮,一排排书架就沿着滑轨移动。我对布朗说:你这是个发明,这样藏书,容积又大,找出也很方便。布朗双手放在凸起的大肚皮上,嘿嘿地笑了。这里的藏书很多,四、五间整洁、干燥的地下室里,全是一排排书架。我问布朗他有多少藏书,他耸耸肩,双手一摊:“我没数过,也数不清楚。”我用手摸摸柜架上那一排排站立的用塑料纸包着的破旧发黄的书脊,吃惊地看到了1920年的字样。我回头望望老人,他读懂了我的疑问,肯定地说他收藏的书最早的有1910年的版本。他自豪地说;知道吗,这些全是科幻书刊,我的收藏史已有48年,我的家是编辑部,也是图书馆。
    我惊讶于这位超级科幻爱好者的富有。收藏了近一个世纪的数万册书刊,无异于拥有了人类百年来的想象力,而他致力于SF的事业心尤使我敬佩。我不由想起吴定柏博士的感慨,他于1988年在我刊上撰文写道:他和布朗开玩笑,说你这位老板事业有成,又有钱,完全可以安享清福,把《Locus》交给年轻人去干。而布朗说,《Locus》是我创办的,我喜欢它,了解它,别人谁也不会比我干得更好。从查理身上显示出美国人的另一面性格:信任自己,并坚持自己的追求。
    从查理的地下室出来,坐在客厅里别致的壁炉边,抬头望着壁炉架上堆放着奖给他的十八个雨果奖奖座(每一座是一枚升天火箭),我真服了这个老查理!
    查理·布朗高度评价了我刊承办的91年世界科幻年会,只是友好地提了个小意见,会议不要长时间地宣读论文,大家都要睡着了。
    他把毛茸茸的、厚实的大手叠在一起,放在耳边,偏着头作打呼噜状,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他说,他将在97年1期的《Locus》上发表《科幻世界》致《Locus》的信,向世界各国SF界介绍中国科幻,诚邀世界各国科幻朋友们97年7月到中国成都参加国际科幻研讨会。他表示,届时,他一定再到成都。
    离开查理家,我仍屡屡回头凝望林中的小木屋。那里住着一个和善的老头,他毕生所挚爱的,是在绿树的簇拥中把奇特的想象力凝结在木浆制成的纸上,并让全球的SF迷一同分享他的理想和快乐。
    查理,成都见!
    96年初冬
    寄自San Francisco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