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演义-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喾听了,诧异之至,便问道:“既然死了,何以此刻还在世界呢?”天皇道,这种死法,仙家不叫作死,叫作尸解,尸解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要脱胎换骨,另创一个新身躯,因此就将那旧的臭皮囊舍去,所以叫作尸解,解是分解的意思。
一种是因为在人世间游戏久了,被世人纠缠不过,借一个方法解脱而去。还有一种,是因为功成业就,不愿再到人间,所以也借此脱然而去。这两种的尸解。都是解脱的意思。但是无论哪一种,这脱胎换骨的功夫总是不可少的。”帝喾道:“老师以前死过几次的事情,可否略说一点给俊听吗?”天皇笑道:“王子到此间来,可知道野道从前在俗世时的姓名吗?”帝喾道:“俊疏忽,未曾道听。“天皇道:“野道俗名叫作宁封子,在令曾祖黄帝的时候,曾经做过陶正之官,与王子排起来,还有一点世交呢。”帝喾愕然道:“原来就是宁老师,俊真失敬了。”说罢,重复稽首。
天皇道:“当初野道确好仙术,不远万里到处寻访,对于脱胎换骨的方法,略略有点知道。后来走到昆丘之外一个洹流地方,去中国约有万里之遥,那地方满地都是个沙尘,所以一名叫作兰莎,脚踏着就要陷落去,也不知道它底下有多少深。
遇到大风的时候,那沙就满天的飞起来,同雾露一般,咫尺之间都辨不清楚,是个极凶险的所在。但是那水里有一种花,名叫石蕖,颜色青青,坚而且轻,跟着大风欹来倒去,覆在水面上,甚为好看。而且这种石蕖一茎百叶,千年才开一次花,极为名贵,所以求仙的人往往欢喜到那里去望望。就是令曾祖黄帝经野道谈起之后,亦曾经去看过。当时野道到了那边,正在赏玩的时候,忽见水中有无数动物在那里游泳。忽然有几个飞出水面来,把野道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一种是神龙,一种是鱼,一种是鳖,都是能飞的。恰好有一条飞鱼向野道身边飞来,野道不禁大动其食欲,便顺手将它捉住,拿到所住的山洞里,烹而食之,其味甚佳,方为得意。哪知隔不多时,身体忽然不自在起来了,即刻睡倒,要想运用那脱胎换骨的方法,但是那时候功夫不深,一时间竟做不到。足足过了二百年,才得脱换成功,复生转来,这是野道第一次的死了。野道当日复生之后。就做了一篇七言的颂词,赞美那石蕖花,内中有两句,叫做“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就是咏这次的事情了。后来偶然跑到这里,爱这座青城山的风景,就此住下。
不知怎样一来给令曾祖黄帝知道了,枉驾下临,谆谆垂询,并且力劝野道出山辅佐。那时令曾祖黄帝正在研究陶器,野道情不可却。又因为这种陶器果能做成,对于天下后世的确有极大的利益,所以,当时就答应了,出山做一个陶正。但是野道于陶器一道,实在亦不能有多大的研究,而那个用火之法,或者太猛了,或者太低了,尤其弄不妥当。后来有一个异人前来寻访野道,情愿做这个掌火的事情。哪知他这个火却用得很好,陶器就告成功了,而且非常之精美。尤其奇怪的,他烧的火化为烟气之后,絪緼五色,变化不穷,大家看得奇异,都非常之敬重他。久而久之,那个异人就将所有用火的奥妙以及在火中脱胎换骨的方法,统统都传授了野道。后来陶正之官做得讨厌起来了,屡次向令曾祖黄帝辞职,总是不允。野道闷气之极,不免玩一个把戏。有一日在院子里积起了许多柴草,野人就睡在柴草上面,点一个火,竟把自己烧起来。大家看见了要来救时,只见野道的身体随烟气而上下,久之,渐渐消灭,化为灰烬。大家以为野道真个烧死,拾起了灰烬之中的几块余骨,葬在宁北山中,做一个坟,封将起来。所以后人叫野道叫宁封子,其实野道并非姓宁名封子呀,这是第二次的死了。不过这次的脱胎换骨,非常容易,而且非常写意。以后还有三次四次,那是更容易了。所以野道的意思,以为王子果然要求道,与其求长生不死之道,不如求脱胎换骨之道,不知道王子以为何如?“
帝喾慌忙稽首道:“老师明诲,俊如开茅塞,但不知脱胎换骨之法,如何可成,还求老师教诲。”天皇道:“此法一言难尽,一时难明。此刻时已不早,王子腹中想必饥饿,野道已令小徒薄具蔬肴,且待食过之后,与野道同至山上再谈吧。”
帝喾唯唯称谢。少顷,童子果然搬出饭来,食过之后,帝喾就和天皇一同上山。一路山势皆排闼拥涧,仿佛和迎接人一般。
而且松篁夹道,阴翠欲滴,溪流琮琮作响,音韵如奏笙簧,山色岚光,挹人衣袖。比到半山,风景又胜一层。那山势亦愈上愈峻,不知翻过几个盘道,方才到得山顶,却已日子西山,天色垂暮。帝喾看那上院的结构并不宏大,却是精雅绝伦,几案之上及四壁都是堆着简册。天皇招呼帝喾坐下,便问道:“今日走这许多山路,疲乏了吗?”帝喾道:“贪看山景,尚不觉疲乏。此山不知共总有多少峰头!”天皇道:“山有三十六个峰头,以应天罡之数。又有七十二个洞,以应地煞之数。此外另有一百八十个景致,今日所走,不过它的一小部分呢。”隔了一会,吃过晚膳,一轮明月涌上东山,照得大千世界同银海一般。那天皇就邀帝喾到院门外一块大石上并坐倾谈,并将所有脱胎换骨的大道尽心传授。又向帝喾道:“野道还有许多书籍,可以奉赠。”说毕,就匆匆走进院去。
那时上院室中已是昏黑之至,但是天皇一踏进去,便觉满室通明,纤毫毕现。帝喾在外面遥望,并未见他燃灯点烛,不知此光从何而来,不觉万分诧异。细细考察那光芒,像个从天皇身上射出,仿佛他胸前悬有宝炬一般,照来照去,总是依着天皇的身躯转动。正猜想不出这个理由,只见天皇走到几案旁边,在许多书籍之中取了几册,又走到东壁西壁两处,各取了几册,随即转身向外,匆匆而来。这时候帝喾却看得清楚了,原来那个光芒竟是从天皇腹中进出来的,灼灼夺目,不可逼视。
等到天皇走出院外,在明月之下,那光芒就不见了。帝喾正要动问,那天皇已走到面前,将许多书籍递与帝喾,说道:“这些书都可时时观看,作为参考之用,那么对于各种大道,都可有点门径,不但脱胎换骨一法而已。”
帝喾接来,随手翻翻一看,只见上面都是些符篆,下面却有许多注释。天皇道:“这一部叫作《五符文》,备具五行之妙用,王子可细心参之,成道入德之门,大略都在这里了。”
帝喾听了,慌忙再拜领受。这一夜,二人直谈到月落参横,方才就寝。在那就寝之前,天皇陪着帝喾走进院去,一到黑暗之地,天皇腹中的光芒又吐出来了。帝喾便问道:“老师这个光芒还是一种仙术一时拿来应用的呢?还是修炼之后自然而然会有的呢?”天皇笑道:“都不是,都不是。有一种植物,名叫明茎草,亦叫洞冥草,夜里望过去,如金灯一般,折取这草的枝条烧起来,能够照见鬼物的形状,却是一种宝贵的仙草。
野道颇欢喜吃它,常常拿来做粮食。哪知久服之后,深得它的好处,每到夜暝之时或黑暗之中,不必燃烛,亦不必另用什么仙术,腹中之光通于外面,无物不见,真是非常便利。”帝喾听了,方才恍然。
第二十二章 舟人授秘书 帝喾悟天道钟毓龙
且说帝喾在青城山与天皇讨论道术,一连七日,把《五符文》研究得非常明白,觉得成仙登天之事有点把握了,于是拜谢天皇,说明还要到钟山去访求九天真王。天皇道:“九天真王的道行胜野道百倍,王子去访他是极应该的。不过他从不轻易见人,王子到那边,务须要以毅力求之,切记,切记。”帝喾稽首受教。
到了次日,天皇一直送帝喾至山下,指示了西北去的路程,方才回山。这里帝喾率领从人径向钟山而来。这一路却都是丛山峻岭,登降跋涉非常困难,所看见的奇兽异禽,山鬼川怪,亦非常之多。一日,过了不周山,来到有娀国。那时有娀侯夫妇皆已下世,建疵亦早出嫁了,有娀侯的长子袭职,闻帝降临,前来迎接。帝喾便到有娀侯的宗庙里去吊祭一番,并不停留,随即匆匆上道。一日,已到奎山,只见那无数丹木依旧是红如榴火,焜耀山谷。仔细想想,不知不觉已过了多少年了,旧地重来,不胜感慨。电光石火,人生几何,因此一想,益觉那求仙访道之事更刻不可缓了。下了奎山,远望见那稷泽之水仍是汪洋无际,帝喾便吩咐从人从陆路径向钟山而去。
原来那稷泽东达奎山,西接槐江山,北接钟山与泰器山,西南连昆仑山,从奎山到钟山,约有四百六十里。帝喾走了五日,渐渐的望见钟山,便即刻斋戒沐浴起来。又走了三日,已到钟山,帝喾便整肃衣冠,屏去车子,虔诚的徒步上山而来。
哪知走了半日,静悄悄地不见一人,但见苍松翠柏盘舞空中,异草古藤纷披满地,白鸟青雕到处飞集,赤豹白虎不时往来。
随从人等虽手中个个执有武器,但不免都有戒心。那帝喾却一秉至诚,绝无退缩之意。看看走到半山,日已过午,不但人迹不见,并且四面一望,连房屋草舍都没有一所。随从人等肚里真饿不过,都来劝帝喾道:“依臣等看起来,此山绝无人迹,和从前青城山大不相同,九天真王或者不住在此山中,赤末可知。现在可否请帝下山,暂时休息,待臣等找几个土人,访问确实之后,再行前进,如何?”帝喾道:“赤松子和朕说九天真王住在钟山,决无错误之理。朕前日下青城山时,天皇指示路程,亦说在此,哪里会错呢。况且现在已到此间,只宜前进,岂宜退转!汝等如饥饿疲乏,且在此地吃点干粮,体息片时再走,亦无不可。”随从人等只得答应。
过了一会,帝喾依旧向山顶而进,哪知道路愈走愈难,攀藤附葛,困苦不堪。后来走到一处,竟是插天绝壁,无路可通。
帝喾至此,只能索然而止,心中暗想道:“我竟如此无缘吗?或者因我尚欠至诚吗?”望着山头,叹了两声,就照原路退了下来。那时一轮红日已在西山之顶,暮烟渐起,异兽怪物,出没愈多。走到半路,天已昏黑,不辨路径。耳边但听得豹嚎虎啸、豺鸣狼叫之声,惊心动魄。有时忽见一个黑影,仿佛从身边掠过;有时足下绊着荆棘藤蔓,几乎倒栽一跤,如此者亦不止一次。帝喾是个有道行的圣人,虽则不因此而生恐怖,但是随从之人却都气喘心颤,狼狈不堪了。幸亏得人多,拼命的保护了帝喾,走一程,息一程,有时大叫一阵,以壮声威;有时将武器挥一回,以壮胆力。走到半夜,那一钩明月渐渐地升起来,依稀辨得出途径,大家才得放心。可是歇不多时,天亦亮了,匆匆的回到山下宿舍,这一日一夜的疲乏,方得休息。
过了些时,有几个随从的人就去找土人询问,土人道:“我们这里的钟山走上去有好几条路。一条是从东面上去,但是路很难走,歧路又多,走错了就要上当。一条是从南面上去,较为好走些,不过路程远得多了。要是从稷泽里坐船过去,亦是一法,较为安稳。一条在西面,从泰戏山那边来的人都是走那条路,但是我们不大到那边去,所以那条路究竟好不好走,亦不甚清楚。”随从人又问道:“这座钟山上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