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
旅行家的话是恶意的,将犹太人和驴相提并论。海涅不动声色地回答道:
“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要我和你一块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弥补这个缺
陷了。”
幽默诡辩术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诡辩技巧。论辩中的幽默,直接体现了诡
辩者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与反对苏维埃政府的人进行论辩。
反对者问:“马雅可夫斯基,你和混蛋差多少?”
马雅可夫斯基怒而不露,不慌不忙地走到反对者跟前说:
“我和混蛋只有一步之差。”
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位攻击马雅可夫斯基的人只好灰溜溜
地跑了。
在某些场合,恰当地使用幽默诡辩术,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对方
在忍俊不禁之中,消除对抗情绪,从而取得论辩的胜利。
古时候一位姓邢的进士身材矮小,在鄱阳湖遇到强盗。强盗已经抢了他
的财,还打算杀了他。
强盗举起刀时,邢进士以风趣的口吻对强盗说:
“人们已经叫我邢矮子了,若是砍掉我的头,那不是更矮了吗?”
强盗不觉失笑,放下了刀。
面对凶恶的强盗,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如与之锋芒毕露地进行争辩,
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而邢进士巧用一句幽默话,却令强盗哑然失笑,放下
了屠刀。
在论辩中,再高明的诡辩者也难免说错话,幽默论辩术可以帮助我们既
委婉地不失体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显示出自己的虚怀若谷、闻过则改的
大将风度,以利继续进行辩论。
1912 年,罗斯福作为总统候选人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城市发表演说。他
在讲到妇女选举权时振振有词,极力赞成妇女参政。
这时,听众中忽然有人狂呼:
“上校!你5 年前不是反对过妇女参政吗?”
罗斯福坦然地回答说:
“是的,我五年前因为学识不足,所以主张有错误,现在已有进步了!
五年时间,地球绕太阳都转了五个圈了,难道我转变一个观点还不应该吗?”
罗斯福由于坦诚地承认错误,因而赢得了听众。
当我们处于尴尬境地时,巧妙地使用自嘲式幽默,可以使我们顺利地摆
脱窘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个著名的悍妇,动辄对丈夫大骂。
有一次,正当苏格拉底与友人兴致勃勃地高谈阔论的时候,他的妻子突
然闯进来大吵大闹,并把一盆水泼在苏格拉底的头上,使哲学家像个落汤鸡
似的。
朋友们看到这个场面,不禁惊呆了,以为将会发生一场恶斗,但是,苏
格拉底面临这种困窘处境时反而风趣地说:
“我早已料到,雷声过后必定是场倾盆大雨。”
朋友们听了,都哈哈大笑,使尴尬的场面顿时活跃起来,苏格拉底的妻
子也只好羞愧地退了出去。
26。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夸张诡辩术
世界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
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现
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和作用等,这就是
夸张诡辩术。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首都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
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
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
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
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
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
“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
太慢了。”马克·吐温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
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
夸张诡辩术最主要的特点是:从表面看言过其实,从本质上看,又有根
有据,合情入理。
一位妻子问丈夫:“为什么我在唱歌的时候,你总是跑到街上去呀?”
丈夫回答说:“那样,邻居们就不会认为是我在虐待你了。”
丈夫就是运用夸张诡辩术幽默地指出妻子歌唱水平太低。这样说过之
后,这位妻子恐怕要忍耐一下“纵情高歌”的欲望了。
夸张诡辩术,就是有意用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说法来强调或突出
某种思想或感情的一种诡辩技巧。其突出的作用有二:
一、突出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引起交谈者的共鸣。
夸张既然是在某些方面“言过其实”而又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这就有利
于突出事物的独特性,或者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
因为被夸张的部分都是事物的关健所在,这样就会给交谈者以深刻的印
象。
妻子和丈夫吵架,妻子骂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世上有像你的脸皮这样厚的。”
而丈夫却嘿嘿一笑说:
“不,你错了,我的脸厚,但胡子还是长出来了,而你的脸皮厚得居然
连世界上最尖锐的胡子都长不出来。”
二、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收到突出个性形象的效果。
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不容易很快把握准,而用
夸张的手法突出其主要特征后,人们就会对主要特征产生深刻认识从而引起
丰富的联想。
当然,在运用夸张诡辩术时要注意:
一、要有一定的根据。
甲:我很喜欢郭璞的《游仙诗》。
乙:我写的《游仙诗》胜过郭璞一倍。
甲:我不信。
乙:郭璞《游仙诗》中说:“青溪一千仞,中有一道士。”现在我说:
“青溪二千仞,中有二道士。”难道不是胜过他一倍吗?
甲:。。
二、言过其实,又要言实相符。不是真实,胜似真实。
27。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二难诡辩术
二难诡辩术,就是指在论辩过程中,只列出两种可能性除此以外别无选
择,迫使论敌从中作出选择,不论对方选择哪一种,得出的结果都对他不利,
迫使论敌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境地,完全落入我方控制之中的诡辩技
巧。
利用虚假的前提制造出来“两难推理”,是诡辩常用的技巧之一。
西藏解放前有所谓“乌拉差役制度”,规定农民每年请喇嘛念冰雹经,
祈祷免除冰雹灾害。
为了迫使农民交钱,他们做了如下诡辩:
如果当年没有发生冰雹灾害,则农民要交钱表示酬谢;如果念经后当年
还是下冰雹,则农民心不诚必须罚款。总之,无论念经后下不下冰雹,反正
农民都必须向寺庙交钱。
这就是二难诡辩术。组成这个二难“推理”的两个假言判断是虚假的,
前后件没有理由和推断的关系,因而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传说古代伊斯兰教将领阿马,放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只留下一部
“古兰经”。
阿马为自己的焚书行为辩护说:
“如果这些书的内容跟《古兰经》相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不必要的了;
如果这些书的内容跟《古兰经》不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要不得的。这些
书的内容或者跟《古兰经》教义相同,或者不同,所以,除一部《古兰经》
而外,其余的书都是应该烧或必须烧的。”
阿马运用的就是二难诡辩术。在他构造的这个“二难推理”中,两个假
言前提都是虚假的,前后件均无必然联系。
二难诡辩术是一种有效的诡辩技巧。我们要想运用二难诡辩术制服对
方,就必须注意各路设卡,使对方不管作何种选择都感到为难,这样才能使
对方无法逃遁,束手待擒。
从前有个县官非常可恶,凡是来打官司的如果不给钱,就会被打得死去
活来。
当地有个艺人编了出戏,叫《没钱就要命》。
演出那天,县官也去看戏,一看演的是他,当时就火了,没等戏演完,
就回到县衙,命令衙役把这个艺人传来审问。
那个艺人听说县官传他,就穿了龙袍,大摇大摆地跟着去了。
县官一见艺人带到,便把惊堂木一拍,喝道:
“大胆刁民,见了本官为何不跪!”
艺人指了指身上的龙袍说:“我是皇帝,怎能给你下跪?”
“你在演戏,分明是假的!”
“既然你知道演戏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我传来审问?”
这个艺人在与县官的论辩中使用了二难诡辩术。
他假设了“演戏是真的”与“演戏是假的”两种情况,是真的则不能下
跪,是假的则不能审问他。
几句话,把县官问得张口结舌,县官只好看着艺人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具
衙。
二难诡辩术实际上是以两个条件命题和一个析取命题为前提进行推演的
诡辩方法。
因此,要正确地运用二难诡辩就必须注意:
一是,前提中条件命题必须真实;
二是,析取命题必须将某个方面的情况列举完全;
三是,必须遵守条件命题、析取命题的有关推演规则。
28。各路设卡多方刁难
——多难诡辩术
多难诡辩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一方列举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情况,迫
使对方在其中加以选择,而事实上不管选择哪种情况,都可能陷入一方布下
的圈套之中,而处于一种欲罢不能、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被西方尊为“无神论之父”,他以有力的论据证
明了神不存在,对有神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说:
“我们应该承认,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
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
“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的丑恶,那么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
无能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
“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恶意,
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
“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世间还有丑恶呢?”
伊壁鸠鲁列举了各种关于神的解释的可能性,不管选择哪种可能,结论
都是有神论者难以接受的。伊壁鸠鲁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多难诡辩术。
使用多难诡辩术和二难诡辩术一样,应在各路设卡,断其后路,使对方
无法逃遁。
运用多难诡辩术时,先要想好结局,即堵死对方回答问题的两个或几个
路口,使他无论如何都必须按照你的意愿掉进语言“陷阱”。
要善于引诱,想尽办法使问题让对方看起来简单,而实际回答起来较难,
使他不知不觉地上当。
运用多难诡辩术,其推理要严密,不能给对方以任何缝隙,否则,不但
无法驳倒对方,自己反倒会一败涂地。
在阿凡提的故事里,就有这种机智回答的事例。
一天,阿凡提被请到清真寺演讲。
当阿凡提走上清真寺的讲台上时,大声问听众:“我要跟你们说什么,
诸位知道吗?”
“不,阿凡提,我们不知道。”听众答道。
“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阿凡提自言自语地说道,便走下了讲台。
过了几天,阿凡提又被请到清真寺演讲。他站在讲台上,又大声地问听
众:
“我要跟你们说什么,诸位知道吗?”
清真寺的听众想,上回我们说不知道,他没把话说出来,那我们这次就
说知道吧,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