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

第35部分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35部分

小说: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程的矛盾,是一种正面作战的常规战法。

运用揭露矛盾诡辩术,要十分注意思维规律与逻辑规则,必须具备丰富
的思维知识与逻辑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论辩。同时,还要懂点语法、修辞
及逻辑学,使自己的思维、说话,有条理、易于被人接受。

在某公司的一次“树立远大理想,做好本职工作”的讨论会上,青年职

工小陈说:
“有理想是假的,实惠是真的。什么理想、信念?有利就想,有福就享。”
其他同志批评他这种错误认识时,他却辩解道:
“经过‘文化大革命’,你们还相信什么理想、信念这类东西呀!反正

我是不信了。”
“你一点也不信?”青年职工小吴问。
“一点也不信!”
“你就这样确信吗?”
“对。”
“那么,你怎么能说没有理想信念这种东西呢?你自己首先就有了一

个。”
小陈眨眨眼睛,顿时哑口无言。
这是因为小陈的狡辩中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他根本不承认有信

念这类东西,另一方面又确信他的这个主张是正确的,而确信一种思想是正
确的,正是一种信念。这时候,他等于承认了“有信念这种东西”。

小吴发现了小陈狡辩中的矛盾,于是就逼小陈将两者都加以肯定,让他
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下子就驳斥了小陈的狡
辩。


121。一辱俱辱一荣俱荣
——荣辱相连术

荣辱相连诡辩术,指论辩中抓住论敌观点与自己观点的连带关系,或者
将自己的耻辱与光荣和对方连在一起,一辱俱辱,一荣俱荣,使对方的反驳
失去功效,更无法刁难或提出无理要求的诡辩技巧。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找出对方的观点与自已观点的连带关系,

从而,进一步地牵连在一起共担荣辱。如:
某次,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乘机污辱他,让他从小门进去,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晏子拒绝从小门进入,他对守门吏说:
“出使狗国的从狗门进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门进去。”
守门吏只好让他从大门进来。
楚王仍不甘心,他问:“齐国没人了?叫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张开袖子便成布帷,挥去汗

水好像下雨,肩并着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说没人呢?”
楚王问:“可是为什么派你来呢?”
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对象,贤能的人派遣给贤明的君主,没

才干的人派遣给没才干的君主。我晏婴最没才干,所以就只能出使楚国。”

晏子以其机智和敏捷擅长处理对方的突然发难,先将对方问话中的攻击
或制造的困境接受下来,然后顺着对方的话题,巧妙地将困境回敬给对方,
使之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从而使对方陷入自讨苦吃,无力回击的境地。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语气要和缓,要绵里藏针,不必造成一种

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样既能表现自己的机智,又能显示自己的风度。
战国时魏国吞并了中山国,魏王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
有一天,他问手下大臣:“我是个怎样的君子?”
大家忙回答:
“是位仁君。”
唯有大臣任座提出不同看法:
“分封土地给儿子而不给兄弟,算什么仁君!”
魏文侯听了,很不满,任座却拂袖而去。
魏文侯又问翟璜。
翟璜委婉地说:“我听人们常说,‘君王仁义,下臣耿直,刚才任座说

话那么直率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听了,羞喜交加,连忙让人把任座请了回来。
翟璜巧用荣辱相连式诡辩,既给魏文侯极大脸面,又委婉地为任座说情,

且通过对魏文侯的奉承让他不得不宽恕任座。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生得较黑,偏偏又喜欢穿黑色衣服。
一天,他遇到两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公子哥儿,其中一个见到克雷洛夫就

对他同伴说:
“看,飘来了一朵乌云!”
克雷洛夫应声说道:“怪不得青蛙高兴得呱呱叫了!”
克雷洛夫巧妙地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既使自己摆脱困境,同时又给对

方致命一击,自然贴切而又天衣无缝。


诡辩既需正面进攻,又要能侧面迂回,荣辱相连诡辩术就是一种较好的
迂回战术,对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及取得诡辩的胜利具有关键性作用。


122。设定条件巧答难题
——巧设条件术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联系,离开一定的条件,客观事物
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巧设条件诡辩术就是通过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然后对事物情况作出断

定、进行论辩的技巧。
古时候,一位国王问身边的大臣:“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
大臣回禀:“这种问题只要问一个小学生就能得到正确的答复。”
于是,一个小学生被召来了。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国王问他。“要看是怎样的杯子?”

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应声而容。“如果杯子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杯;如果
杯子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杯;如果杯子只有水他的三分之一大,那
就是三杯,如果。。”

“你说得完全对!”国王说着,奖赏了小学生。

这个国王突然心血来潮,要人猜测偌大的一个池水中有几杯水,这实在
是一个荒唐透顶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这个小学生不是直接作答,而是巧
妙地设定:“杯子和水池一般大”等条件,对这一难题作出了圆满的、无懈
可击的答辩,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在论辩中,当对方向我们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时,简单地肯定或否
定都会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只要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便可化
害为利。

特别是在论辩赛中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利的辩题,更有必要使用巧设条件
诡辩术。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突然发问:
“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
的需要,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

这一提问气势逼人,如果作简单地肯定,显然与常理不合;如果简单地
否定,又会直接动摇自己的论证。于是反方复旦队的三辩运用巧设条件诡辩
术,答辩道:

“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
择这样做的,因为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
由于通过巧妙地设定“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这一条件,不但有效
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而且更有力地强化了我方的论点。

巧设条件诡辩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诡辩招术。一个诡辩家要能灵活自如地
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
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敌应变的能力。

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特邀主持人大赛的决赛中有这么一道题:
“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
六位选手都答不上来。观众席上一位解放军同志答道:
“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就最大。”
此语一出,即得到主持人的肯定。
这位解放军同志独具匠心,能够把握住“脚”与“鞋”之间的大小条件


联系,巧设条件,作出完美答辩。


123。息息相关体戚与共
——共同意识术

共同意识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造制一种认同的、亲近的心理,
以使对方接受他们本来反对或不感兴趣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
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举起拳头附和着,德国的希特勒、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都属于这类人物。

他们在演说中为什么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
究其奥秘,便在于他所使用的言辞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抓住了听众的共
同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往往频频地使用“我们”、“我们大
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内容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
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有“命运同一”的意识。

现代政治家也同样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

这就使听众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
尽管诡辩者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自
己切身利益相关的。

由于某个人的内心所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
受到别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
烈,就更不易与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只是
在为你自己个人利益而作的一场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听取你的意见了。

如果此时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就会使人认为你我是一体的,是利害与
共的,于是原来坚强的防御堡垒也终会倒塌,听众便会在不知不党中上了你
的圈套。对于自我意识强者,更可利用这种伪装使他就范。

日本政坛名人田中义一在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说”时,有位身穿花纹衣

服,看来像是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同他寒暄。
田中义一立即走近那男子,热情地说道:
“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
那位男子因此感到受宠若惊而几乎哭了。
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于主人这般亲密的举动很是不解,事后便忍不住地问

道:“那人是谁?”
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之外:“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田中义一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建立一种“同胞意识”,使彼方放

松对自己的警戒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人皆有之,当你想说服对方时,可以运用共同意识
诡辩术,突出地强调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哪怕这种利益根本就不存在。


124。先打外围后攻核心
——由远及近术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诡辩者先把论辩的命题隐蔽起来,而谈一些似乎
与论题无关的话题,待一见时机成熟,话题一转,马上抛出自己真正的命题,
致使论敌束手就范。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当地的邑宰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

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
答到:“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开除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很多了。灾荒那年,你的百姓,年老

体弱抛尸露骨干山沟中的,年轻力壮逃亡于四方的,已将近千人了。”
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孟子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

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么是把它们退还

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呢?”
答道:“这个就是我的罪过了。”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不要过早暴露目标,以防论敌有心理准备。
孟子与孔距心的对话,前面部分由于过早暴露目标,孔距心拒不认错。

孟子于是由远及近,运用譬喻,以牧羊人为例,通过阐述牧羊人的责任而使
孔距心自觉认错。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