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电子科学发明家 >

第12部分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12部分

小说: 电子科学发明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物理学家惠斯登 (1802-1875)和库仑(1736-1806),德国的斯泰因亥 

  尔也各自独立地发明了电报装置。惠斯登和库仑的装置是磁针式的,用五枚 

  磁针的不同偏向来表示文字;斯泰因亥尔的发明是用一串音调不同的铜铃来 

  做记录信号的终端。比较起来,莫尔斯的电报机实用得多。他采用自己的电 

  码设计思想,并且发展了安培和亨利提出的原理,废除了磁针,更用不着二 

  十多个累赘的铃铛。这使得莫尔斯电报机一出世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丑小鸭” 



       电报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当时,它虽然还比较粗糙,而且传递距离不超 

  过十二米,却标志着一种崭新的通信工具的诞生。多年的理想将要实现,莫 

  尔斯高兴极了。他申请了专利,抱着电报机去找企业家,企图说服他们投资。 

  可是,回答他的却是一盆盆冷水。科学技术上有多少发明在刚出世的时候都 

  被当做“丑小鸭”。在那些大老板的眼里,莫尔斯耗尽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 

  机,不过是一堆赚不了钱的废铁。一个秃顶的经理回答说:“先生,你在开 

  玩笑吧?居然想叫我把钱投资在一个玩具上!”另一个矮胖的百万富翁讥笑 

  说:“哈哈!用导线传递消息?你为什么不发明一枚能够飞向月球的火箭 

  呢?” 



① 一英里等于一·六○九三公里。 


… Page 41…

     莫尔斯满腔忧愤,失望地回到家里。热嘲冷讽并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 

懂得自己发明的价值。可是要改进电报装置,加大通信距离,使它投入实用, 

需要一大笔经费。他的钱早已经用得一干二净。怎么办呢?莫尔斯望着电报 

机,就象望着一个断奶的婴儿,心里一阵酸疼。难道就让它饿死在摇篮里吗? 

不能啊!窗外飘着雪花,莫尔斯推开窗户,看见几只鸽子在屋顶盘旋。画家 

心头一热,他仿佛看到电报机的导线架过屋顶,穿越纽约,一直延伸到全世 

界,人们都在用他的电码通信。他想起自己身边仅存的一点值钱的东西—— 

几幅珍藏多年的名画。那是他从前的老师、一位酷爱艺术的老画家馈赠的。 

莫尔斯忍痛把这些艺术珍品卖给了古董商。他心里很难受,但是他相信,就 

是恩师在世也不会责备他的。 

     就这样,试验坚持下来。又是三年过去了。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一位名 

叫盖尔的青年技师从外地专程赶来,自愿给莫尔斯担任助手。这是一个乐观 

诙谐的实干家,体格魁伟,对电磁机械很有经验。莫尔斯不再是孤军奋战了, 

他有了得力而忠实的帮手。 

     莫尔斯和盖尔在实验室里一同研究,反复试验,对电报机作了许多改进。 

他们增加电池组,并且增加环绕磁铁的线匝,这样就大大延长了通信距离。 

盖尔还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在他们工作疲劳的时候,盖尔就在小实验室里 

拉起他喜爱的民间乐曲。那淳朴悠扬的琴声,常常把莫尔斯带到遐想的境界。 

两个战友经过一年的奋斗,最后电报机达到了可以实用的水平。 

     当成功地做完最后一次试验的时候,莫尔斯确信电报为人类造福的日子 

终于到来了。 



                                  一步之差 



     在盖尔的鼓励下,莫尔斯带着改进以后的发明,离开纽约去华盛顿。当 

这位饱经风霜的发明家提着笨重的箱子走下列车的时候,喃喃自语地说:“华 

盛顿,我给你带来了电报!” 

     莫尔斯在华盛顿的遭遇,一开始就比三年以前在纽约的那次要好。特别 

幸运的是,他用发明家特有的坚定和热忱,成功地说服了国会提出一项拨款 

三万美元的议案,给他在华盛顿和六十四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之间建立一条实 

验性的电报线路。议案最后将提交国会批准。莫尔斯住在一家简陋的旅店里 

等候好消息。眼看梦寐以求的理想将要变成现实,这位五十岁的画家抑制不 

住内心的喜悦,他给盖尔写了一封报喜信,并且叫青年技师做好一切试验准 

备。 

     不料国会经过几次激烈辩论,热衷于驿站马车和法国老式通信机的保守 

观点占了上风,有关电报的议案没有通过。莫尔斯得到通知以后,就象天雷 

盖顶,受到很大打击。 

      “啊,华盛顿,这个无情的城市!”莫尔斯伤心地回到纽约,他的口袋 

里只剩下不到一美元。他紧紧地握住前来迎接的盖尔的手,一时竟说不出话 

来,两行眼泪夺眶而出。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辛 

酸。莫尔斯发明电报也耗费了十年心血!他牺牲了锦绣的艺术前程,抛弃了 

教授的舒适生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贯注到电报机上了。可是,就 

在离开最后成功只差一步的时候,他被迫停住了。他们的试验中断下来。实 


… Page 42…

际上,电报机的研究已经完成,现在需要的是实践检验,是向社会宣布成果。 

盖尔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莫尔斯和实验室。分手的时候,青年技师深情地望着 

画家,许久才说出一句话来:“先生保重!” 

     在以后的整整一年时间里,莫尔斯贫病交加。他又和颜料、线条打交道 

了,因为除了绘画,他没有别的谋生办法。但是因为长久不画,笔墨生疏, 

他的作品无人问津。资本主义社会不知道饿死了多少发明家,莫尔斯也在饥 

饿线边缘挣扎。 



                                伟大的时刻 



     但是,技术的进步是阻挡不住的。凡是为人类造福的发明必将受到历史 

的尊重。一天,奇迹发生了。莫尔斯收到一封束着朱红绸带的公函,他用微 

微颤抖的手拆开,一行醒目的字映入眼帘:“塞缪尔·莫尔斯先生,我们荣 

幸地通知你,参议院已经通过关于修建电报实验线路的拨款提案……”原来, 

有关电报的议案被重新提交国会讨论,在科学界舆论的影响下,国会终于通 

过了。 

     莫尔斯这时腰无分文,他立即给已经改行的盖尔写了封信,又到一个过 

去跟他学过美术的学生那里借了五十美元,买了一套新衣服,赶到华盛顿去。 

不久,盖尔也兴冲冲地赶来。两位战友在首都重逢,不禁热泪盈眶。伟大的 

事业终于展现在眼前,他们经历了多少坎坷啊!在莫尔斯的领导下,从华盛 

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 (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实用的电报线路)动工兴建, 

不到两年就完成了。 



     1844年五月二十四日,人类通信史上的庄严时刻到来了。这一天,华盛 

顿沉浸在节日般的气氛中。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莫尔斯向应 

邀前来的几位科学家、政府人士介绍了实验原理,盖尔等候在六十四公里外 

的巴尔的摩。大厅外面观众云集,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来观看“用导线传递 

消息”的奇迹。几年以前嘲讽过莫尔斯的那两个人也赶来了,他们万万没有 

想到“丑小鸭”飞上了蓝天,变成人人赞美的“白天鹅”。在预定的时间, 

莫尔斯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的点、划——也就是到今天还在使用的莫尔斯 

电码,开始发出电文。这是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试验成功了,人类通信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莫尔斯的发明迅速风行全球。 

     莫尔斯发明电报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期间电信技术不断刷新, 

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莫尔斯在科学道路上不怕困难,披荆斩棘的精 

神,却永远是值得学习的。他四十一岁改行,“半路出家”,面对许多专家 

没有攻克的难关,没有惧色。最后是有志者事竟成!这不禁使人想到马克思 

的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 

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历史记下了塞缪尔·莫尔斯的功勋,也没有忘记杰克逊的名字——他不 

愧是一位杰出的科普宣传家。这个热心的青年虽然没有发明电报,却点燃了 

莫尔斯心中的火种。电报的发明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有多少无名英雄 

付出了毕生的劳动啊! 


… Page 43…

                            开尔文——不畏失败的一生 



       在近代物理学史上有一位很著名的人物,叫做开尔文勋爵 (1824- 

                                                                   ① 

  1907)。他二十二岁当了大学教授,二十四岁提出绝对温标,不到三十岁就 

  因为电磁学和热力学的研究而闻名欧洲,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但是, 

  他曾经两次走到电磁理论的边缘,却又徘徊而去,错过了发现的机会。这确 

  实是非常可惜的。 

       这位勋爵的名字叫威廉·汤姆生,开尔文是他的封号。他不但在科学领 

  域里有很多发现,而且还是个非常杰出的电信工程师。他一生创建的最大业 

  绩,就是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为有线通信的发展作出 

  了重大的贡献。 



                                      小大学生 



       1824年,威廉·汤姆生出生在英国贝尔发斯特城,父亲是皇家学院的数 

  学教授,性情温和,治学勤奋;母亲是富家女儿,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汤 

  姆生的兄弟姊妹比较多,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和睦而热闹的大家庭里,非常快 

  活。由于他长得最漂亮,又很聪明,在兄弟中最受父亲宠爱。他也最爱父亲。 

       汤姆生六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父亲挑起了照料全家的担子。这位数 

  学教授是农民出身,年轻的时候靠自学进入大学。他虽然疼爱失去母亲的孩 

  子,但是对他们的教育却很严格。在汤姆生和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杰姆都还很 

  小的时候,父亲就向他们系统地教授数学了。他还经常在清晨带孩子们到郊 

  外去散步,一路上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来问他们,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每 

  当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兴奋得象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1832年,汤姆生的父亲被母校格拉斯哥大学聘请去教书,全家迁到格拉 

  斯哥城。这座城市位于苏格兰腹地,横跨克莱德河,西临狭窄的克莱德海湾, 

  是英国北部第一大港,商业繁荣,造船业比较发达。汤姆生一生的主要活动 

  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所以有的科学史家提到他的时候,都爱把他称做“格拉 

  斯哥的汤姆生”。 

       这一年新学期,汤姆生的父亲开始讲课。新来的教授学问渊博,讲述有 

  条不紊,待人亲切,很快就博得了学生们的敬仰。没有多久大家就发现,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