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电子科学发明家 >

第2部分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2部分

小说: 电子科学发明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文章松散拖沓,不能切中要害。富兰克林听后,心中折服,发奋练笔。 

  正象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富兰克林 

  下了一番苦功夫研习散文,果然大见成效。他当时见到一本英国出版的《时 

  评报》很有文采,就用它做作文范本,反复朗诵,细心揣摩。为了加深印象, 

  他先把报中好文章改成诗歌,几天以后又从诗歌改写成散文,有时还把原文 

  次序颠倒,自己来编写。不出半年,他的文笔大有长进。富兰克林后来成为 

  美国著名的作家,“下笔千言,势撼山岳”,是和这段努力分不开的。 

       当时,正好詹姆斯筹办了一份报纸,名叫《新英格兰新闻》,是北美第 

  二家报纸。报上常登一些文学小品,很受读者欢迎。十五岁的富兰克林也很 

  想一试。他断定哥哥如果知道是他写的稿子绝不会采用,于是用另一种笔迹 

  抄出来,不署名,半夜里悄悄放在印刷所门口。第二天早晨,詹姆斯发现匿 

  名文稿,请一些常在报上写文章的朋友评定,都一致称赞是佳作,有位诗人 

  还断言它出自名家手笔。文章印出来以后反响热烈,富兰克林喜出望外。以 

  后他经常匿名投稿,都在报上发表了。时间一长,詹姆斯感到纳闷,很想见 

  见这位不愿披露姓名的“名家”是什么模样,他在半夜里悄悄躲在印刷所门 

  后,当他发现写稿人竟是富兰克林的时候,大吃一惊。詹姆斯并不欣赏小兄 

  弟的文才,他所算计的只是生财之道。这个印书店老板不但不付稿酬,还要 

  富兰克林继续无偿提供稿子,而日常劳役丝毫不减少。富兰克林本来就富有 



①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曾经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 



针对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的蒙昧主义,曾经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对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起过巨 

大作用。 


… Page 8…

反抗精神,加上詹姆斯平日一贯以店主自居,不顾手足之情,对他要求过分, 

兄弟俩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决裂。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富兰克林决 

计脱离印刷所,另寻生路。当时他和詹姆斯的合同没有满,不能脱身,而且 

詹姆斯通知波士顿所有的印刷厂,都不得收留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几经周折, 

才摆脱了控制。 

     1723年十月一个薄雾的早晨,富兰克林瞒着老父和詹姆斯,在一位朋友 

的帮助下,偷偷搭上一艘去纽约的商船,离开了波士顿。这时富兰克林正好 

十七岁,他把全部财产——多年积累的一捆藏书变卖了作为路费。 

     船启碇离港。富兰克林凝眸望着波士顿的城廓渐渐远去,在心里默默地 

说:“告别了,印刷所!告别了,故乡!”在波士顿,他度过了难忘的少年 

时代,学到了宝贵的启蒙知识,也种下了反抗暴戾的种子。如今,他要自己 

去闯路子了!船在蓝色的波涛里鼓帆南下,望着飞翔的海鸥,富兰克林不由 

心旷神怡,感到一种获得自由的喜悦。他的心潮也象海涛一般在翻滚。 


… Page 9…

                                 天涯海角 



     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船到纽约。 

     富兰克林在这里人地生疏,奔走了几天也没有找到工作。后来他辗转到 

当时北美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费城。那时,纽约、费城之间陆路交通不便, 

他是从水路去的。船先是沿海南下,当转向内河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白 

浪滔天,船上旅客险些遇难。后来大家登上一个小岛才得救。这次旅程,一 

路上历尽艰辛,饱受磨难,等最后乘另外的船抵达费城港口的时候,富兰克 

林浑身透湿,蓬头垢面,衣袋里只剩一枚银币。他买了三只长条形的大面包, 

手里拿一只,腋下夹两只,一边吃一边走,模样十分滑稽。当时恰好有个少 

女在窗前看到富兰克林的狼狈相,感到很好笑。富兰克林发觉后,自惭形秽, 

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姑娘名叫丽德,长得端庄秀美,是小康人家的女儿,后 

来成了他的朋友。 



     富兰克林凭着印刷技能和文才,在丽德的帮助下,很快在费城一家印刷 

厂找到工作。两年以后,他和丽德定了终身。但是小伙子生性好动,渴望干 

一番事业。不久,富兰克林在同事的鼓动下,怀着挣一笔钱办印刷业的向往, 

远渡大西洋,到了英国。可是英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天堂。他在伦敦混了十 

八个月,一个钱也没有赚到。富兰克林先后在两家印刷厂当排字工,每天累 

得筋疲力尽。他生活在最下层,和各种人物结交,议论时局,诋毁宗教,探 

讨学问,生活放荡不羁。在伦敦的贫民窟里,富兰克林尝尽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艰辛,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思想和性格上受到很大的磨练。 

英国当时正处在工业革命前夕,排字、印刷已经有明确分工,富兰克林在印 

刷技术和机械上也增长了一些新知识。 

     由于生活颠沛,放浪形骸,富兰克林在伦敦渐渐忘了同丽德的婚约。他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只给丽德寄过一封短信,并且说不知哪天才能回去,不料 

因此铸下大错。1726年十月,富兰克林两手空空回到费城,丽德在绝望之下 

已经另嫁他人。富兰克林后悔莫及。他无家可归,只好进费城一家印刷厂重 

新当排字工人。他用在伦敦学到的新技术自创字模,制成了一种新式铜版印 

刷机。不久,他因为不堪厂主的剥削,和友人合伙开设印刷厂,年轻的富兰 

克林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富兰克林的青年时代,正是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初期,美国还没有诞生。 

当时北美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受英国统治,经济上也 

受英国控制,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殖民地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参加政权和保 

卫财产,人民群众也起来反抗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整个北美正处在觉醒 

的前夜。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北美出现了统一的市场,费城、纽约、波 

士顿等地也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城市。费城和纽约之间修建了公路,交通发达 

起来,殖民地和海外的贸易以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 

所有这些,都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富兰克林生活在这种资本 

主义上升的大变动时期,又来自市民阶层,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敢作 

敢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此他的事业发展很快。 

     第二年秋天,二十一岁的富兰克林组织了青年自学团体“共读社”。参 

加的多是好学上进的年轻人,有工人、鞋匠、技师、诗人以及自学成才的数 

学家等。他们每星期五在旅馆集会,每人轮流提出议题,展开讨论,内容涉 


… Page 10…

及科学、政治、文学、哲学等。富兰克林是“共读社”的中坚和领袖,他要 

求大家不问职业和宗教信仰的差别,互相敬重,以探求真理为己任,不意气 

用事,不进行诡辩。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才干,是很难得 

的。富兰克林日后成为美国开国时期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科学家,并不是 

偶然的。 

     富兰克林在厂里兢兢业业,苦心经营,再加上“共读社”社友们多方支 

援,他的印刷业渐渐兴旺起来,不久又创办了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新闻》。 

富兰克林的印刷技术和散文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报纸发行不到几个星 

期,就以印工精良,文笔清新、泼辣闻名,销路很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样一来,富兰克林既发展了印刷业务,又有了舆论阵地,一举两得。1729 

年在两位挚友的资助下,富兰克林开始独自经营印刷厂。当时费城市民要求 

增印纸币的呼声很高,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银行和大资本家坚 

决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富兰克林在“共读社”里以纸币为题,进行了 

热烈讨论。他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写了一篇《略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 

在报上发表,文中引证 1723年宾夕法尼亚省一度发行纸币,刺激了商业繁 

荣、就业不断增加的事例,极力赞助市民的要求。这篇文章一发表,舆论急 

剧变化,增印纸币的声势大壮,反对的意见被击败。 

     议会最后通过了增印纸币的提议,为了表彰富兰克林宣传的功劳,决定 

把印纸币的特权授予他的印刷厂。这件事给富兰克林带来莫大的收益,他不 

但获得政治声誉,而且还清了债务,在经济上自立起来。新纸币发行以后, 

收效显著,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费城的商业、建筑和人口都随着增加,富兰 

克林的印刷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年,二十四岁的富兰克林结了婚。说来也巧,他娶的不是别人,竟 

是过去的未婚妻丽德。原来丽德当初受女友撺掇,误嫁给一个名叫罗泽斯的 

陶器商,婚后发现他另有所欢,品质恶劣。丽德整天悲戚,郁郁寡欢,生活 

很不幸。她后来和罗泽斯断绝夫妻关系,分居两地。富兰克林知道这些情况 

以后,悔恨交集,前去看望丽德。两人一见面,泪如雨下。那时罗泽斯因为 

挥霍无度破了产,已经远逃西印度群岛。富兰克林冒着风险和丽德举行婚礼, 

终于破镜重圆。丽德温柔贤淑,勤俭操持。她跟富兰克林结婚以后,把家庭 

和印刷所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富兰克林从此在事业上多了一个得力助手。 


… Page 11…

                                     筚路蓝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比喻创业的艰苦就象架 

  着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一样。富兰克林的事业也是这样开始的。当时北 

  美是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很落后。美国民族正处在摇篮里,还没有自己的文 

  化和科学。富兰克林在婚后不久,倡导创办了北美第一所图书馆。这是美国 

  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当时富兰克林只有二十五岁。 

       起初,这件事是在“共读社”上提出的。社友们每次讨论的时候,都感 

  到手边参考书籍不够。富兰克林灵机一动,建议大家把自己的藏书搬到社里 

  来,让社友们共同浏览。第二天,一座小“图书馆”就成立了。书架上大小 

  图书,琳琅满目,大家翻阅起来很方便。可是好景不长,因为没有专人管理, 

  随便拿取,图书有减无增,没多久“图书馆”就瓦解了。这个尝试虽然失败 

  了,却给人很大启发。他们总结经验教训,由富兰克林主持,用“共读社” 

  名义发起募捐,请一位著名律师协助,成立了费城图书馆,也是北美第一座 

  民办图书馆。首批读者五十人,按规定每人先交纳四十先令①开办费,以后 

  每年再捐十先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