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电子科学发明家 >

第32部分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32部分

小说: 电子科学发明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觉得诧异。电报员以为勋爵在开玩笑,硬是不收。 

       开尔文笑了笑说:“这是拍发这些电报的费用,它标志着商用无线电报 

  的开始。”他坚持要付,说这是对马可尼通信装置的赞赏。最后,电报员收 

  下了这不平常的一先令。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收费的商用无线电报。拍发它的 

  人恰好是长途有线通信的奠基人,这是很有意义的。 

       1898年七月,马可尼的无线电报装置正式投入商业使用,替爱尔兰首都 

  都柏林 《每日快报》报导快艇的比赛实况。马可尼把电台装在一条租来的轮 

  船上,随时把比赛进程拍发给岸上的接收台,然后通过电话线直接告诉《每 

  日快报》编辑部。当天晚上,晚报就登出了快艇的比赛结果。 

       同年十二月,马可尼在南海岬灯塔和一艘灯船(相当于浮动灯塔)之间 

  建立了无线电通信。灯船用刚装上的收发报机向南海岬灯塔的电台报告有一 

  艘轮船在哥德文搁浅,使海军总部价值五万二千英镑的财产没有受到损失。 

  这艘灯船第二年三月在海上同一艘邮船相撞,由于它有无线电报装置,及时 

  发出出事的消息,南海岬立刻派救生艇赶到出事地点,把遇难船员全部救了 

  起来。这是无线电首次为营救海难的人立了功。 

       马可尼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继续进行试验。1899年盛夏,他成 



① 电文中的“以太波”,实际就是电磁波,当时不少人还保留着“以太”这个习惯说法。 


… Page 101…

  功地实现了英法海峡——多佛尔海峡两岸的无线电报联络,把通信距离增大 

  到四十五公里。英法各报都在头版作了报导,学木界也发表文章赞扬和评论 

  这次试验。 

       这时候,波波夫在俄国黑海舰队进行试验,通信距离还只达到十七公里。 

  1895年,波波夫虽然拍发了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但是短短三年的时间, 

  马可尼就超过波波夫,赶到前面去了。马可尼第一个使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 

  第一个使无线电成了海上救生的利器,第一个使无线电信号越过英法海峡。 

       在增大通信距离的过程中,马可尼同样作了很多艰苦的 

       工作。一系列的试验表明,天线越高,通信距离就越大。但是,无论在 

  岸上还是在舰船上,天线的增高都是有限度的。后来,马可尼就把注意力集 

  中在增大发射功率和接收机的灵敏度上。当时电子管还没有问世,要实现这 

  两点是相当困难的。 

       1899年七月,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装置第一次在英国海军演习中使用。 

  英国皇家海军舰艇“亚历山大”号、“欧洲”号、“女神”号都安装了马可 

  尼的装置。演习中,马可尼、肯普和另一个助手分别在这三艘军舰上工作, 

  通信装置很成功。演习结束,英国皇家海军同马可尼签订合同,要他第二年 

  给英国海军的二十八艘军舰和四个陆上通信站安装无线电通信装置。这是马 

  可尼公司签定的第一个合同。这次演习也证明,两艘军舰行驶到互相看不见 

  的地方,照样可以通信。这意味着电磁波信号有可能“绕过”地球本身的曲 

  面进行传递。 

       这年九月和十月,马可尼应邀在美国访问。他用随船携带的无线电装置 

  报导了在美国领海里举行的国际快艇比赛。在纽约期间,他偶然和一个爱好 

  无线电的美国青年德福雷斯特(1873-1961)相识,并且给了德福雷斯特很 

  大的启发。几年以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使整个无线电事业改 

  变面貌。 

       访问结束,马可尼把通信设备装在回国所乘的“圣·保罗”号邮船上。 

  这是美国的定期邮船,它将要横渡大西洋,驶向英国。马可尼离开纽约以前, 

  通过海底电缆发电报给伦敦的电信公司,说“圣·保罗”号在抵达英国水域 

  的时候,他要和怀特岛上的尼特无线电站进行通信试验。公司有关人员得知 

   “圣·保罗”号预定在星期三上午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到达,星期二下午他们 

  就到尼特站做好准备。实验室主持人弗仑德还派了一个助手在机房值夜班。 

       第二天,弗仑德很早就起来巡视整个通信站。浓雾笼罩着洋面,通过的 

  客轮连影子都看不见。 

       已经是中午时分,邮船预定到达的时间早过去了,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 

  弗仑德和助手们开始焦急起来:该不会出什么事吧? 

       电报员不停地发出无线电联络信号。弗仑德在电报机旁边来回踱着。时 

  针指着下午四点四十五分,接收机上的电铃突然响了起来。 

        “你是‘圣·保罗’号吗?”尼特站发出电报问对方。 

       对方回答:“是的。” 

        “你在哪里?” 

                     ① 

        “六十六英里远。” 

       马可尼的来电驱散了大家的忧虑,尼特站顿时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一 



① 一英里等于一·六○九三公里。 


… Page 102…

  次,马可尼把无线电通信距离增大到一○六公里,无线电信号第一次突破了 

  一百公里大关。这一天是1899年十一月十五日。 

       波波夫的工作,也是1899年十一月才得到俄国海军部承认的。当时,俄 

  国战斗舰“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在哥格兰德岛附近触礁,为了进行营救, 

  波波夫在科特卡城和哥格兰德岛之间建立了俄国第一条实用的无线电报线 

  路,距离四十公里,完成了营救任务。三个月以后,通过这条无线电通信线 

  路,又救出了二十七个遇难的渔民。在喀琅施塔得港担任司令的马卡洛夫收 

  到波波夫的报告,给他发来热情的贺电: 

       兹代表喀琅施塔得全体海军官兵衷心祝贺你的发明获得的辉煌成就。开 

                                           ① 

  辟从科特卡到哥格兰德的四十三俄里 的无线电报通信线路是科学上极为重 

  大的胜利。 

       马卡洛夫是俄国第一个理解波波夫事业的人。 

       在营救了战斗舰“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成功地应用无线电报以后, 

  海军总部终于相信了波波夫的发明,让他在俄国军舰上训练使用无线电报的 

  人。但是宝贵的时间已经过去了,马可尼已经远远超过了波波夫。 



                                 飞越大西洋的信号 



       二十世纪第一个春天来到了。 

       马可尼没有因为自己创造的无线电通信突破一百公里的记录而陶醉,他 

  把目光投向了辽阔的大西洋,渴望建立起欧洲和美洲之间的无线电通信。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很多内行的人都认为很难实现。第一,因为 

  当时的无线电收发报装置还处在原始阶段:发射机还停留在火花式发射机的 

  水平上,电振荡是衰减的,也没有功率放大输出;接收机很简单,检波器是 

  老式的金属屑检波器,没有电子管放大电路,也没有现代接收机最基本的超 

  外差 

                 ① 

       接收方式 。第二,因为英国和北美相隔太远,不少人担心地球的曲面会 

  妨碍通信的实现。一般人都以为电磁波只能象光波一样直线传播,不能绕过 

  地球曲面传播,北美收不到英国发来的无线电信号。 

       马可尼根据1899年在大西洋上进行通信试验得到的经验,认为电磁波有 

  可能“绕过”地球曲面传到大西洋彼岸,他决心去探索。 

       为了实现越过大西洋进行通信的宏伟计划,马可尼做了大量的准备工 

  作。1900年,他取得了无线电史上有名的调谐电路的专利。这种电路相当于 

  现代接收机的输入调谐回路,虽然不复杂,却使那种简易接收机的灵敏度和 

  选择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同年十月,马可尼在普尔杜建立第一座大功率发射台,采用了十千瓦的 

  音响火花式电报发射机。这是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发射机。同发射机相配 

  合的天线很复杂。最初架设的是一种庞大的垂直天线阵,是用两千根六十米 

  高的金属杆围成的一个大圆柱网。网的直径是四十五米,周围还有很多固定 



① 一俄里等于一·○六六八公里。 

① 超外差接收方式,是把射频信号先同接收机所产生的振荡混合,产生一个中频信号 (差频),然后对中 



频进行放大、检波。这种接收方法采用固定的中频。中频放大器可以按照最佳的放大特性设计,大大提高 

接收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现代接收机都采用这种方式。 


… Page 103…

的缆绳,从远处望去,十分壮观。可是因为天线太高,支撑困难,没有多久 

就被大风刮倒了。后来,马可尼改变了设计方案,新架设的天线用很多根垂 

直天线排成扇形,结构牢固,抗风性强,可以一直使用下去。初次试验,通 

信距离达到三百二十二公里。 

     190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马可尼同肯普和另一个助手佩基乘“撒丁”号 

轮船,从英国西部港口利物浦启航,向纽芬兰驶去。 

     当时气候寒冷,甲板上常常结起薄冰。马可尼望着波涛汹涌的大西洋, 

心潮起伏。四十多年以前,勇敢的开尔文沿着这条航线铺设了第一条大西洋 

海底电缆。今天,他就要去开拓新的领域,完成人类通信史上的又一个壮举。 

     十二月六日,轮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纽芬兰的圣约翰斯港。马可尼和两 

个助手登陆上岸。第二天,马可尼拜访了纽芬兰的官员,受到热情接待。主 

人答应和他密切合作,为实验提供一切方便。 

     为了选择理想的接头地点,肯普和佩基陪着马可尼,走遍了圣约翰斯的 

海岸。最后,他们看中了一座小山 (它后来被叫做信号山)。这是一块可以 

俯瞰港口的高地,四面有天然屏障阻挡大西洋的飓风,山顶上有两英亩左右 

的一块平地,正好可以架设气球或者风筝天线。近处有一座旧式建筑,当时 

已经把它做了医院。马可尼在那里选了一间屋子安放接收机。 

     他们抵达纽芬兰的第三天,有关实验的准备工作都圆满地完成了。 

     十二月九日,他们在信号山开始工作。两天以后架设天线,马可尼决定 

用气球把接收天线升起来。天线很长、很重,他们用了一个直径近五米的氢 

气球,从信号山高地冉冉升起,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它。当气球升到约 

莫三十米高的时候,忽然刮起了大风,气球被吹得摇摆不定。马可尼急忙指 

挥收紧缆绳,但是已经来不及,气球很快就被卷走了。 



     第二天,大风还没有停。马可尼想,改用风筝可能会好些。四年以前, 

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