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发明家-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同年去世,享年八十九岁。德福雷斯特一直活到1961年,享年八十八岁。
他的后半生不象有的发明家那样烜赫,七十一岁那年,他在好莱坞附近办了
一座小工厂,靠生产和销售一些传热电器维持生活。由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
疏忽,德福雷斯特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但是,他卓越的贡献却是举世公认
… Page 119…
的,他被尊为近代电子工业的鼻祖。美国人民甚至尊称他是“无线电之父”。
德福雷斯特的一生,经历了坎坷和曲折,也没有获得荣誉和地位。他没
有爱迪生那样的辉煌战果,也不象马可尼那样赫赫有名。但是他发明的三极
管,却给刚刚诞生的无线电事业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正是他给无线电装
上了心脏,这就是他的功勋,他的伟大。
探索新器件
科学总是要向前发展的。电子管在电子技术领域里统治了四十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它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了。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问世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
算机。这台代表当时最新技术水平的样机,总共用了一万八千个电子管,有
十个房间那样大,耗电量高达二百千瓦,而且电子管要经常更换。由于存在
体积大、耗电多、容易破碎,操作以前需要预热这些缺点,电子管成了电子
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不少电子专家看到这一点,都想寻求解决的办法。
美国贝尔研究所的执行副所长凯利是个电子管专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前就看出了电子管的缺陷。作为一个有远见的科学研究的领导人,他认
为要进一步发展通信事业,就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电子器件。
1945年初夏的一天,凯利在贝尔研究所办公室同肖克莱(1910-)谈起
这个问题。肖克莱当时只有三十五岁,他在二十六岁就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多年研究固体物理学,理论上的造诣比较深,是所里的固体物理专家。他很
同意凯利的看法,并且向他介绍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半导体材料的
特性。
“你觉得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才比较有希望呢?”最后,凯利征求这个
青年科学家的意见。
肖克莱想了一下,胸有成竹地回答:“我认为半导体物理学是应该探索
的领域。”他这个建议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当时半导体已经开始被用来制
造电子器件,虽然还只是制造二极管、变阻器等小元件,但是已经显示出前
途很有希望。
凯利采纳了肖克莱的意见,当机立断,作出了加强半导体基础研究的战
略性决定。
同年下半年,贝尔研究所成立了以肖克莱、巴丁(1908-)、布拉坦
(1902…)为核心的固体物理学研究小组,由肖克莱担任组长。巴丁三十八岁,
也是个固体物理学专家,早年搞过电气工程。布拉坦年纪稍大些,四十三岁,
有丰富的半导体实验研究的经验。研究小组的阵容很强,除了他们三个人以
外,还配备了搞物理化学和电路研究的几个专业人员。
小组成立以后,很快就确定了研究方向。他们没有急忙投入半导体放大
器的研制工作,而是先研究半导体的导电机制。初看起来,这好象有些不着
边际,实际上却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对半导体的性能还不大清楚,匆忙地去
搞器件研制,一定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反倒效果不好。
肖克莱小组选择锗和硅做研究对象,在两年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他们对半导体的性能,包括半导体…金属接触的整流作用、阻挡层势垒等,进
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控制半导体里电子流动的方法。
… Page 120…
在扎实而广泛的基础研究中,他们时刻记着最终的目标——寻找一种新
的半导体放大器件。
怎样能够实现放大作用呢?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两个电极中间加上第
三个电极,大功就告成了。半导体可不这样简单,因为它的导电机制比真空
管复杂得多。一块半导体晶体,就是含有百万分之一的微量杂质,导电性能
也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很明显,控制半导体内部的电子运动要困难得多。
肖克莱不愧是个战略家。他根据对半导体的多年探索,提出了一个被称
做“场效应”的设想,从理论上预言:当半导体层薄得同表面空间电荷层相
近的时候,就可以用和表面垂直的电场来控制薄膜的电阻率,使平行表面流
动的电流受到控制,起到放大作用。
没有多久,布拉坦跟一个助手在电解液里测定半导体在光照下的接触电
动势,也就是光生电动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现象。他们实验的本意,
是测量光生电动势同温度的关系。但是当他们改变锗样品同电极之间的电压
和方向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光生电动势的大小和极性也随着改变了。原来这
正是肖克莱所预见的“场效应”!
第二天清晨,巴丁满面春风地走进布拉坦的办公室,拿出一张半导体放
大装置的设计草图,建议布拉坦试一试。只不过一夜工夫,巴丁就提出了具
体的实施方案,可见他解决问题的才干和急迫的心情。
布拉坦接过图纸看了一眼,立刻说:“我们现在就到实验室去试验吧!”
永无止境
半个小时以后,巴丁和布拉坦在实验室里配合默契地试验起来。
他们把一根金属针封上绝缘的蜡层,再把针尖触到一片表面处理成n型
的p型硅片上 (这种硅片很象一个普通的硅整流二极管),接触的地方放了
一滴水当做电解液。由于有了蜡层,金属针和水滴是绝缘的,水滴里插进一
个金属细环。按照巴丁的设计,它实际上等于一个控制极。实验做得十分精
细,取得了相当成功。正象布拉坦后来回忆的,“象预期的那样,我们发现
加在水滴和硅片之间的电压,会改变从硅片流向金属针的电流。于是,获得
了功率放大!”
他们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只是第一步。整个研制过程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在后来换成n型锗片做进一步试验的时候出现了意外情况,几乎使
他们半途而废。两个科学家没有动摇,他们认真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制
定方案,继续进行实验。194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他们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
世界上第一个晶体三极管,它是用半导体锗制成的,在锗的表面层有两根极
细的金属针,一根是固定的,另外一根是加上了负电压的探针。当探针同固
定针靠近的距离比百分之五毫米还小的时候 (但是又不接触),流过探针的
微小电流的变化就能控制流过固定针的电流变化,而且电流放大的倍数很
大。这正是人们一直在找寻的半导体放大器件!根据它的结构特点,被称做
点接触型晶体管。
1848年七月,巴丁和布拉坦公开了自己的发明,贝尔研究所立刻成了全
世界瞩目的中心。一场电子器件的革命就从这里爆发了。
但是,研究没有中止,肖克莱在第二年提出了一种性能更好的结型晶体
管的理论。这种结型晶体管由两个p…n结组成,如果两头都是n型区,中间
… Page 121…
就是一层很薄的p型区。两个p…n结具有不同的作用,一个是发射结,一个
是集电结,两头相应的n型区是发射极和集电极,中间的p型区是基极 (相
当于电子管的控制栅)。这种晶体管的放大作用是通过控制基极的电荷流动
来实现的。1950年,肖克莱把理想变成了现实,成功地研制出了结型晶体管。
同点接触型晶体管比较起来,结型晶体管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噪声小,特
别是适合大批量生产,因此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51年上半年,贝尔研究所召开座谈会,向有关的军政界人士介绍了晶
体管的研究成果。为了推广这个新发明,同年下半年,贝尔研究所举办晶体
管技术讲座,邀请各个部门、大专院校和企业公司的代表参加,由巴丁讲授
晶体管的特性和应用。第二年春天,贝尔研究所又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技术
讨论会,详细介绍了晶体管的原理和工艺过程。所有这些,对普及推广晶体
管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晶体管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省电、不
要预热等许多优点,逐渐在很多方面取代了电子管。无线电这个“空中帝国”
的王冠,终于让位给小巧玲珑的晶体管,电子工业进入了第二代。
1956年,肖克莱、巴丁、布拉坦因为发明晶体管的卓越贡献,共同获得
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科学发明史上合作搞科学研究的佳话。第二年,巴
丁又同两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库珀、施里弗合作,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后来,
这个理论就用他们三人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来命名:B C S。由于这个贡献,巴
丁在1972年第二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两次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生前也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其中
有一次是化学奖。
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在晶体管发明以后的三十年里,人们又发明
了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电成路。今天,用一块指甲盖大
小的半导体芯片,就可以制成十万个晶体管。一台同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计算能力相当的微型计算机,竟可以装在一个火柴盒里。它的耗电量只是
那台“老祖宗”的五万分之一,但是运算速度快二十倍,可靠性高一万倍,
售价却只有一百美元。如果德福雷斯特活到今天,他也会惊叹不止的。而未
来的电子世界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最后,让我们引用莫尔斯第一份电报的报文“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啊!”来做结束语吧!
这个上帝就是人民,就是千千万万在科学的征途上不辞劳苦、勇于攀登
的人。
… Page 122…
电子科学技术史和人物年表
(初稿)
公元前650-550古希腊人发现摩擦琥珀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公元前250左右战国末年的《韩非子》这本书里有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司南”的记载。
公元一世纪中国杰出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了“顿牟掇芥,
磁石引针”,并且对雷电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公元四世纪中国发明风筝。
公元十一世纪中国宋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 (1031-1095)在《梦
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
1589风筝传入欧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