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157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57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是讲佛摩顶的时候加持你所得到的东西,真实受用。
  第三句,『过现未来一切菩萨普贤愿海』,这一句绝对不可以含糊笼统看过,对於我们的修学也是最高的指导原则。它教给我们什么?「普贤愿海」。过去一切菩萨修行成佛,现在一切菩萨正在修行,走的是成佛之道,未来一切菩萨也是循著这个道路向前迈进,这一条道路是普贤愿海。广义的说,普贤愿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从总的纲领上来讲,就是最后普贤菩萨所说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全部《华严经》的总纲领。普贤行愿的依据,以这个愿为纲,以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为目。「礼敬诸佛」,礼敬里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一修一切修!「称赞如来」也具足文殊的十波罗蜜,「广修供养」亦具足十波罗蜜,愿愿都具足十波罗蜜。再跟诸位说,每一愿都具足其余的九愿,然后你才看到这个行门的重重无尽,不是单纯的。愿里头有行,行里头有愿,愿中有愿,行中有行,它是交互的;虽然混融,但是它清清楚楚,一点都不紊乱。
  一般浅学的人,他怎么懂得这个道理?怎么知道这个境界?每天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他会念,什么意思不懂,怎么修法更不知道。诸佛是什么?诸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你晓得这一句话怎么讲法?十方三世也许有个模糊概念,十方是指空间,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是指时间,一切诸佛就不知道了,总是以为那些成佛的人;过去的佛好懂,现在佛跟未来佛不好懂。现在的佛是法身菩萨,未来的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未来佛,你有没有把它看作佛?你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的礼敬?没有!对过去佛知道礼敬,对现在佛也还知道礼敬,对未来佛没有看在眼里,怎么知道修礼敬?对於未来佛的礼敬,并不是看到一切众生赶紧跪下去磕三个头,人家看到,你的神经有问题,你学佛真的是迷了。对於一切未来佛,未来佛现在是众生,内心里面的敬意与对过去佛、现在佛丝毫差别都没有,外表上的礼节,一定要恒顺众生,要随心应量。
  这个话我们再说得白一点,一定要符合此时此地的风俗习惯。他们这地方的人见面行什么样的礼,我们跟他一样。世间人这个礼有等级的,我们都要随顺,内心里面的敬意、诚意诚敬,丝毫没有差别,这不能不懂,不懂你就搞错了。礼敬里面包括的范围也是无量无边,这就是一般世间人所讲的礼节。要想做得圆满,还是一句话:一切要为对方想,为我想就错误了。譬如现在有许多场合当中,聚会的时候总免不了有照相做纪念,这常有的事情。可是我们要想到,我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他要去抢镜头,表现有许多地方确实失礼。我们不是新闻记者,也像新闻记者那样到处抢镜头,就失礼了。新闻记者抢镜头,人家可以原谅他,我们一般人去抢镜头,人家不会原谅你,对你讨厌,生起反感,我们不能不知道。回过头来,就是回光返照就清楚了,如果我拿个照相机,也到处这样不顾一切,我要来抢的时候,人家讨不讨厌我?或者我在这个场合里面,或者是做宾客、或者是做主人,有一个人跑来跑去到处这样乱钻抢镜头,我讨不讨厌他?你能这样一想,你就开悟了,你就知道凡事适可而止。
  如果我们参加正式的宴会场合,他一定会请专门的摄影师来照相,我们很可以不必要了,为什么?他照的那个照片会送我们,会分发给大家。上个月我到这边来,我们这边也有小型的活动,我们跑到马路对面照了一个团体照,我们请人照的。照完之后洗出来,选一张最好的,我们洗大张的,每一个人送一张。这是礼,礼敬,你自己不必要照。每一个人都拿个相机在那边照的时候,的确很烦人!尤其那一天照相日光很强,大家都坐在那里,坐的时间太久了,有的人受不了。任何场合都要注重礼节,如果他请的有专门照相摄影的,决定不能跟他争,他有他的职责之所在。我们也抢他的位置、抢他的镜头,这很失礼。我们要懂得,过分的著重这些事情,著相!著相不是修行人,修行人不著相。道场留这些照片,都做弘法接引的佛事,作用在此地。我们自己对於这个东西,念头都不生,搞这个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搞这个干什么?
  我们自己要的是自在神通,这个重要。我们要的是普贤愿海,要真正理解,知道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够离开。前面所说的我们不可以忘记,在「口加」这一段经文,讲佛菩萨加持的三个条件。这是讲能入普贤三昧,一定是得十方诸佛共同加持,得毗卢遮那本愿力加持,这都是外面加持;得加持的条件是「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这一句重要,这一句是因。你不具足这个条件,佛菩萨加不上你,毗卢遮那佛的本愿也加不上你。一切诸佛本愿力,跟诸位说,就是普贤的愿力。我在前面跟诸位讲得很简单,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就是一切诸佛行愿。一切诸佛的行就是十波罗蜜,一切诸佛的愿就是普贤十愿。我们能够把十波罗蜜、十愿落实,完全做到了,你自自然然就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你就得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的加持。如果自己不具足修学的条件,你天天去求佛,求不到,那是妄想。十波罗蜜、十愿后面要细说,对於社会大众修法布施供养。十愿跟十波罗蜜是重要的专题,我们要把它做一个专门课题认真来学习。
  第四句,『一切如来清净法轮』,著重在「清净」两个字。什么叫「清净法轮」?「法轮」是教学,佛法里面常讲「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叫做转法轮。如果掺杂个人的念头在里头,就不清净;掺杂丝毫名闻利养、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不清净了。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学习,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最圆满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国家的执著,他走出自己的国家,周游列国教化众生。决不是说利益我的国家,他对於所有国家平等看待,同体的爱护,没有分别,对於不同的族群亦复如是。印度当时四种阶级非常的严峻,他突破了。他是王族刹帝利的出身,是贵族,对於最卑贱的首陀罗一律平等的看待,种族的界限打破了。再跟诸位说,宗教的界限他也打破了,印度在那个时候,经典里面所讲的九十六种外道,那都是宗教徒,各个宗教徒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一律欢迎,有不少还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成为师生的关系,统统接受。你们想想看,是不是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是始祖,纵然过去有许多宗教也有这样做,但是做得最成功、最有效果的,应当首推释迦牟尼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八卷)  2002/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58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加持分,身加,后面五句的第四句:
  【一切如来清净法轮。】
  『一切如来清净法轮』,这个意思很深,「法轮」是传法、弘法利生,弘传决定是清净的。这个清净,我们怎样去体会?是诸佛证得究竟的果位、圆满的果位,也就是说证得究竟圆满的体性,体性的德用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佛经里面常常赞叹为大圆满。这个大圆满本来清净,一尘不染,从这里面变现出无量无边的境界,这是大经里面所说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依正庄严,无一不是清净的,这是清净法轮之体,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所表现的是清净法轮的德相。九法界众生如果没有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个诸佛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的佛位,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加持,「清净法轮」这一句很不容易体会。
  要真正会得,必须要契入境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证得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个几品无明,清净法轮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得。由此可知,「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我们现前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如果不在这个地方下真功夫,如何能够契入诸佛的境界?又如何能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真正如同诸佛「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使如来正法常住世间,利益一切还没有觉悟的苦难众生。菩萨的善根唯一精进,我们的精进心为什么生不起来?道理在此地。第五句:
  【及三世佛所有影像。】
  这一句里头关键的一个字是在『及』,这一个字我们晓得,第五句跟第四句是连起来的。三世佛里面,我们要留意到未来佛。未来佛所有这影像,影像是形像,加上一个影,就是告诉我们「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因此这个像是虚妄的,这个像确确实实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你想它清净不清净?那我们今天讲,现前这个世间浊恶到极处,没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感觉,而且这个浊恶确确实实在我们面前,佛菩萨眼睛里面,依旧是清净庄严。他从什么地方看出清净庄严?地狱相也是清净庄严,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是虚妄,怎么不是清净庄严?佛眼当中见到真相。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心不清净。诸位同学务必要记住,佛在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现在的心想不净,所以我们的身不清净,我们的境界不清净。假如我们的心清净,一尘不染,境随心转,我们的身清净了。极不清净、极恶劣的环境里面,秽恶环境当中,我这个身还是清净的。极秽恶的环境对我来讲还是清净,这个境界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决定不是两个境界,你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吗?所以经文上用一个『影像』。
  【皆於中现。】
  这个『中』就是诸佛加持摩顶这个手中,这句话重要,佛手摩顶,这个妙用无穷。佛手的体不可思议,德相圆满不可思议,性德来加持你,作用微妙自在。我们在前面看到口加、意加,好像身的加持很不容易体会到。我们凡夫身,遇到有一些信徒,到这个地方来礼拜的时候,也求你加持摩顶。我们去摩顶,起不起作用?於是我们就明了,我们给人摩顶,只有这个形式,不起作用。这什么原因?我们自己没有入普贤三昧,我们的心没有得清净,外表做得再像,里面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古大德给我们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华严经》里面这些形式多分都是表法,但是契入境界之后,这个事是有,不是妄言。
  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证实?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实实在在与普贤愿、文殊行相应的时候,你才能得到。一切诸佛加持你,口加,我们今天讲的口加是经典;意加跟身加都是属於感应,确实有不思议的感应,让你展开经卷,无量的妙义自然现前。你在没有展开经卷、没有读到经文,你心里面是一片空白。这句话诸位不要听错了,空白是清净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