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420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20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国王与对贫穷下贱有两种态度,没有!佛不是这样的人。祖师大德们为我们所示现的,就像《了凡四训》里面那个小故事一样,施主来供养,绝对不是说你供养的多,对待你等级提升一点,供养的少,把你看轻一点,没这个道理!那你有分别心。佛法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还有非常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你是在迷,你不是觉悟,而且你迷得很重,你用的心是轮回心,你造的业是轮回业。
  我们自己要不常常随顺经典的教诲,这样的境界我们也会常常被迷惑。迷而不觉,真的不知不觉被迷惑了。别人供养多,对他特别接待、特别礼遇;供养微薄的,忘得干干净净,这不是学佛!在家信徒供佛、供养三宝,自己也要知道,「我供养的多,寺庙要对我特别礼遇」,你那一点福报报光了,报掉了,你不如供养微薄的。寺庙里面这些出家人根本没有瞧得起你,你是诚心诚意供养,佛菩萨知道,你那个功德是真实的。如果你是用清净心、真诚心,心量很大,虽然供养的钱不多,一块两块,那个福报很大!读大乘经,你就晓得了。所以我常讲,富贵人修福很难,当时就报掉了。这就是「天道好还」,老天爷很公平,富的人来生贫,穷苦的人来生富,风水轮流转,道理就在此地。富贵人修福,最难是什么?他很难放弃别人对他的那种尊敬跟优待,他不能放弃。供养多了,到寺院要接受寺庙的招待,那一点福当时就报掉,福很难累积下来。真正修福的人、有智慧的人,那个修福是默默的在修,默默的在修布施供养,没有人知道,那个福厚!但是那样的人少,不多!那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那不是普通人。
  这一段说的,佛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说法,身教!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聪明的人、细心的人一看,就觉悟、就明白,我应该怎样生活、我应该怎样工作、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学佛,佛是好榜样。佛一生讲的这些经典,我们要晓得,经论是佛的想法、看法、说法,戒律是佛的作法、佛的行为,我们有这些东西,那就是佛在我们面前,这是真佛。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论,用戒律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经、律、论就是佛的身语意这三业的演说,我们获得了,依教奉行,就是佛的真实弟子、佛的好学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别」,长行最后两句:
  【或现调伏少分众生,或示调伏无边众生。】
  这两句所说的是佛教化众生人数的多少。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提示的是「熟未熟故」,如果众生根性缘成熟,佛度的众生人数就多了。如果这个地区众生根性没熟,佛在这里度众生人数就少了。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历代祖师教化众生、度众生这个例子来看。禅宗在中国很兴旺,这个支派是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遇到梁武帝。达摩祖师跟梁武帝没有缘,得不到梁武帝的护持,所以到中国来之后,他就到少林寺去挂单。在少林寺每天自己静坐,等到九年才遇到一个慧可,把禅宗法门传给慧可法师。这就是什么?『调伏少分众生』,他到中国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只有一个学生。而慧可一生也只传一个人,一直到五祖忍和尚传给惠能,六代都是单传。总算不错,没有断绝。到惠能大师,他的法缘殊胜,开花结果。传法的人,明心见性传法的人有四十多个人,跟他学习的人,我们在一般想像当中,那是几千人、上万人。在那个时代,法缘无比的殊胜!
  实在讲,清凉大师讲「熟未熟故」,固然说得是很有道理,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人法缘不相同。缘要殊胜,总是要时时刻刻有心与一切众生结法缘。可是要记住,世出世间决定不要跟众生结恶缘,众生纵然是造罪业,也不必去责怪他,为什么?各人有各人的报应。佛在旁边看了都不说话,我们著急有什么用处?白操心!众生要得度可不是容易事情,他要有福德;他没有福德,你勉强著,办不到!诸佛菩萨都办不到,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也学佛,福薄之人,没有福报,我们给他作佛的种子,就是让他这一生当中有机会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佛经听个几句,种这个善根。什么时候成熟?那就是俗话讲,要看他的造化。说不定是在他的晚年才真正醒悟过来,遇到善知识;说不定是来生,说不定是后世。那个后世,时间就长了。
  有一等众生,福薄缘浅,真的要等待多少劫之后才遇到佛法,这个种子才成熟。所以我们要晓得,达摩祖师到中国,禅是佛法里面上上乘法,这样殊胜的法门到中国来没有人认识,不识货!找不到这种根性的人。当然他们也不是普通人,说实在话,都是再来人。他在这里等,等他的传人。也许有人说:九年的时间不是浪费掉吗?他为什么不在印度那边弘法利生?到缘成熟的时候来,不是很好吗?这是凡夫的想法,佛菩萨做事不是这样的,他在那里面壁九年,也是在那里教导我们。教我们什么?求法修行要有耐心。中国谚语都说得很好,人要没有耐心,别说大事,小小的事情都不能成就。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成就的大小,可以说与忍耐成正比例。明心见性可是大事,不是小事,没有很大的耐心,怎么能成就?
  所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你看看他的示现,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第一个,决定遵守如来教诲,不以佛法做人情。他教我们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决定说真实话,决定不巴结权贵。他要是像我们现在这个世俗人,很可以跟梁武帝套上关系,那梁武帝一定护持他。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为什么不护持他?接见的时候话不投机。梁武帝接见达摩祖师,在达摩面前夸耀他护法的功德。他以他的地位、权力,为佛门建造寺院道场四百八十座,只要是人发心出家,他都高兴、他都欢喜,成全他,度众十几万人!所以他见达摩,在达摩面前夸耀:「我这个功德大不大?」如果达摩祖师也很欢喜,「大王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一拍就合了,梁武帝变成他的大护法。他不是这种人,他说实话,跟梁武帝说:「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句话,真是凉水浇头,满心的不愿意,打发他走了,不再见面。说真话!
  梁武帝所做的真的没有功德,是福德,修的是福德,没有功德。达摩并没有把这个详详细细的跟梁武帝分析,但是话不投机,达摩说再多的话,梁武帝也不会听他的,缘分!只好到少林寺去面壁。达摩为我们示现的是说真话,不巴结权贵,不贪图供养,愿意过清贫的生活,有耐心的等待传人,这都是达摩祖师现身说法教我们的,我们要懂得,我们要学习。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对待。我们希求正法久住,希求众生有缘得度,但是要如法;不如法,不能做。我跟同学们也常常说到,这个时代弘法的辛苦,比过去困难十倍、百倍都不止!你是好心,人家不领情,别人不能体会。我们用真诚心对人,人家回报我们是虚伪、怀疑、防范,用这种心!所以达摩祖师给我们的示现,我们就明白了,我们要有耐心,我们在等待时节因缘。
  古人常说:「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个话讲得有道理,这是缘。有缘,我们对社会、对众生要尽心尽力的奉献;没有缘,退守山林,独善其身,修自己。但是,现在科学技术进步。我也是没有缘,障碍重重,所以去年我就宣布我退出,佛学院我不教学了,一切佛教的活动我也退出,请我讲经我也不再答应。今年我到山打根做了两次的讲演,这是前年答应的、预约的,所以我公开跟大众讲经,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再有人找我,我统统拒绝。我了解我的环境,就像达摩祖师一样自己了解。达摩祖师退下来是面壁,我今天退下来是在摄影棚,我是面对摄影机;他是面壁,我是面对摄影机。虽然是自己学,自己在学习,藉著这个高科技的工具,可以在网路上跟远方的同参道友也能共同学习,这是达摩祖师当年没有这个工具。我想他有这个工具的话,他也会跟我一样。对自己确实有好处,省心、省事!
  古人讲得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我们今天把人跟事尽量的减少,我们也不是修小乘,一切随缘!自在下面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决定没有丝毫勉强。有缘,我们还是要做;没有缘,决定不强求。也不必,现在有很多人「没有机会,我们制造机会。」我不搞这个事情。制造机会是攀缘,就不是随缘。达摩祖师那时候为什么不制造机会?说老实话,制造机会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他不做?给我们后人做榜样,我们要懂得,才能够成就道业。道业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这个重要!
  现在我在澳洲,澳洲学校来找我,学校确确实实有诚意。为什么?为消除社会当中的冲突,祈求世界和平。这是大事,这是现代社会上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我同意、答应帮助他。他来找我,我没有攀缘。校长派两位教授到图文巴山上来看我,从他们学校开车到我山上要开两个小时车,传达校长的意思,教授团欢迎我去访问。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怕的是灾难就在眼前。冲突要是不能化解,唯恐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看学校里面校长、这些教授确实有诚意,想帮助社会化解冲突、化解战争,这是好事情!真正能够化解一次战争,诸位想想,你救了多少生命财产?这是好事情,这是为了整个世界众生的福祉,所以我称赞他们,他们真的是菩萨再来!不是凡人。凡人,舍己为人、牺牲奉献对他们是难事,做不到!
  我到学校去访问,跟他们举行一次座谈。我先听学校报告,才知道他们做这个事情已经有七、八年。九一一事件之后,他们的警觉性提高,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迫切,意识到大战争、大灾难就在眼前。这十几位教授同心协力来做这个工作,不容易,菩萨化身!我称赞他们是上帝的使者,给这个世间带来一线光明!我在座谈会上讲了五十分钟的话,我提到冲突从什么地方发生。我们要化解冲突,不能不知道冲突的起因,从根本上解除才能够看到效果。这个社会冲突的根本在哪里?在家庭,夫妻的冲突、父子的冲突、兄弟的冲突;走出家庭,学生跟老师的冲突、员工跟老板的冲突、领导跟被领导的冲突,我们有没有想到?
  然后我讲到更深一层的那个因素,真正冲突的因素是我们自己自利的念头跟利他念头的冲突。他们听到之后,很有感受。我们今天要做这个事情,首先要把自己自利跟利他的冲突化解。如何化解?起心动念绝不想自己的利益,念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从我本身做起。我们有十几位教授,大家都能够同心协力,都从本身做起,起心动念为社会、为国家,为整个世界众生著想,绝对不为自己,这个工作可以做,能做出一点效果。如果这里头夹杂著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工作决定不会有结果。我说:教授,实在讲都是靠工资、钟点费生活,过的都是清贫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呢?都有著作,都写了不少书,这些书都有版权,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