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8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8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多年,这是传说。
  古代的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所以他们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全世界对兴都教,肯定他们的历史是八千五百年,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最久的。佛教的承传到今天,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三千年,现在世界上一般公认是二千五百多年。六道轮回是婆罗门教说的,说得非常清楚,换句话说,婆罗门教在我们一般人来说是上根利智。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了如指掌,但是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他就不知道。这六道轮回能突破吗?突破之后又是什么样子?这他不晓得,要等释迦牟尼佛降生。他们知道六道轮回之当然,不知道六道轮回的所以然,所以解决不了问题。释迦牟尼佛出世才把六道轮回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发生说出来了。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原本只有一真法界,可是诸位要记住,如果你著了「一真法界」这个名相就错了,你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
  一真法界里头的境界就像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看老子说的这个话,你要想真正契入一真法界,你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老子这两句跟马鸣菩萨讲的三句,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们今天讲的离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佛家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思议!由此可知,世间上根利智为什么到最后这个层次不能突破?他没有离开思惟,我们今天讲思想。殊不知思想是有范围的,在这个范围之外他想不出来,他就无能为力。言语的范围更小,思想的范围比言语大,但是它都有范围。而心性、真心本性没有范围,经上常讲「无有边际」。我们的思想能力有边际,在法相唯识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思想范围是阿赖耶识。这个很厉害,能够缘到阿赖耶识,但是缘不到自性。你要想见性、想明心见性,你用思惟的方法决定没有用处。所以你要想见性,只有用智照,不能用情见。这个情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只要夹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属於情见。情见最高可以见到阿赖耶识,没有办法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没有办法。能够缘到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的自证分、证自证分缘不到。
  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离心意识,不用它,不用心意识。心,我们今天讲得粗浅一点大家好懂,落印象,我们眼见色、耳闻声,落个印象,那个印象就是阿赖耶里面的种子。第二次见这个人为什么会认识?你阿赖耶种子里头有档案,一见面立刻把那个档案调出来,跟它对一对。好像对照片一样,你们现在到外国旅行,在海关检验、证照检验,他拿你的照片跟人对一下,就认识了,是你没错。我们看到这个人会认识他,阿赖耶识里头有档案,一见面档案立刻就出来了,一对没错,你是某人,落印象!这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等於仓库一样,档案室。末那识是执著,唯识里头有比喻,末那识是看守档案库的这个人,他非常执著。第六意识是传送室,第六意识在外面搜集资料,眼耳鼻舌身各个搜集,它是总搜集,由末那传送给阿赖耶识收藏,这么个关系。
  佛说这些东西我们都不要用它,要做到什么?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不执著,不用第七识;不落印象,不用阿赖耶识,叫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叫参学,佛法里面不讲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叫参究。参究里面是智照,研究里面是情见,别看好像差别很微细,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效果完全不相同。所以我们如何培养我们觉悟的能力,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难!你看看新加坡的许哲她能做到,她不落印象,永远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人家问她,李木源居士问她:「你怎样能不落印象?」她举个例子,「我每天上街,我在街上看到很多人,也听到很多人说话,你要问我,我完全不知道。」这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是什么?我们平常讲不注意,注意两个字都是佛教名词,你把这些印象注入意识,就落印象了;你不注入意识,虽有印象,很淡薄。给你讲街上看到哪些人,真的忘掉了,完全不知道,没有放在意识里。常常这样训练,不管什么事情,特别是不善的事情,不落印象;善的事情落印象,这个好,让你的心纯净纯善,这调伏了。把不善不净的心、不净的行为,调伏为纯善纯净的心行,这个教育成功了,佛到这个世间来的目的达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法喜菩萨偈颂第九首:
  【一切世界中,见佛坐道场,大众所围绕,照耀十方国。】
  这一首偈是赞颂佛陀「众会无尽」,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讲经三百余会,四十九年当中,就好像我们现在办讲座一样,办讲座办了三百多次,相当的密集。佛经上讲的众会,会是大众聚会,佛陀跟大众在一起聚会就是教学。讲学、教学这两种方法,同时交互的起用。我们仔细观察,佛对这些学生们用讲学的这个方式少,教学的方式多,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会,学习怎样帮助社会大众,怎样帮助九法界众生。这个学习的法会,我们佛法里面讲法会,现在一般社会上怎么讲?讲活动,这种学习的活动要多办。
  前几天我跟我们学院里几位同学在谈,学院现在还在筹备阶段,我们的旧房舍差不多整修完成,新的还在申请,必须要等申请新的建设完成了。我们新的有一个多用途的活动中心,面积比我们现在这个新教堂要大两倍,活动中心后面跟楼上总共有十个教室,我们才有活动的场所。这个中心建好之后,我们就要举办活动,我们的活动完全是学习。我们是学佛,我们不搞佛学,这是净宗学院跟一般学校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著重怎样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学得不能跟他完全一样,也得有一点像。学习什么?学习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学习释迦牟尼佛那种热心教化众生,那是佛的事业,学习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三个重点。
  世尊一生从事於,用现在的话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要设定许许多多学习的班。我们的班,每一个学科是开一班,我们现在特别注重的是基础教育。我们要开《弟子规》班,我们开班,欢喜学《弟子规》的到这边来上课。我们同学当中有真正发心来教导的,我们请他来教,热心的来教,专教这个班。这个班第一届结业了,第二届再来;二届毕业了,三届来,我们有一个教室专门教《弟子规》的。专门教《了凡四训》的,这又是一个班,专门教《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的,专门教《无量寿经》的,专门教《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我们可以开很多班,一届一届的培养。每一届的时间不长,短的一个月,长的不超过三个月。我现在交代同学们,你们要认真做充分准备开班教学,这是个学院,名实要相符。
  无论教哪一个科目,我们的重点要落实。我们教学的要求:信解行证。我不信,我学它干什么?我相信这是古圣先贤好的教诲,佛的经典是从自性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我要好好学习,要理解。要解得圆、要解得深、要解得广,然后大家在一起学习怎么落实。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所学的东西肯定能用得上。落实在一切应酬当中,与一切大众交往,从这里面去求证。从行当中证实你的信、证实你的解,从信解里面,证实你的行。我们要过圣贤人的生活,我们要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这一生没有白过,这一生没有空过,过得有意义、有价值。希望大家在这一段期间当中,要认真努力做充分的准备。我们先办短期的,就是时间是一个月到三个月。先办短期,办个三、五年,我们从短期里面吸取经验教训,不断的来改正。改进,你改就会有进步。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我们发展为长期的教育。先从短期开始,一门深入。
  来学的同学,上哪一个班,专心在这一班,其他班的东西不要听。在语言里面我们分三类,有华语班、有英语班、有越南语班,现在分这三类。我们在至少是五年之内维持我们现在学院的现况,五年之后教了有成就,确实有很可观的成绩,我们学院如果扩大,我们另外找地方建学校。这个里头第一个条件是师资,没有老师我们这个愿望就落空了。有多少老师,这老师能够开多少课程,我们统计能够开多少班,我们建学校。将来在澳洲、在其他国家地区弘法利生,推广佛陀教育、推广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学院培养这些学生,由他们去做。我们在背后协助他、支持他,这是众会道场。
  看看毗卢遮那如来,『一切世界中,见佛坐道场』,毗卢遮那佛的道场遍布在虚空法界,这个我只要提一提,不必再细说了,前面跟诸位详细讲过。「见佛坐道场」这一句,就是说佛在这个地区教学,教学言教固然重要,最重要是身教。你自己没有做到,不能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你的教育就不能成功。我教《弟子规》,《弟子规》里面条条我做到,我做给学生看,要求学生务必也要做到,你的教学成功了。《太上感应篇》、《沙弥律仪》这都是属於行经,佛经有教经、有理经、行经、果经,行是要做到、要落实,这个不是讲理论。你这个班的学生都做到了,影响整个学院的大众,为什么?你们做出榜样,那些虽然没有听课的、没有参加这个班的,自然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你们是示范,肯定受你们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佛经上讲的放光,你们在放光,所以自己做不到不行。我们今天准备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做到。譬如早睡早起,现在我们要教这门课,我现在就要做、要练,作息决定按照规定的时间,生活有规律。
  对尊长要尊敬,哪些是尊长?年龄比我大的都是尊长,我们要做给社会大众看。每个星期六我们这里都有温馨晚宴,我们街坊邻里邻居都到这边来,欢欢喜喜的,我们供斋,这是外财供养。我们对他温馨、给他温暖,内财供养。我们尊敬他们、我们照顾他们,无条件的。他要问你们:「你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们老师教的」,「你们老师是谁?」「我们老师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经典教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们是佛的好学生。他接触到、他看到、他听到,他对於释迦牟尼佛的教学自自然然就尊重了。那种仰慕尊敬的心油然而生,这就是你启发他的善根。阿弥陀佛的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将来如果有这个缘分,把这个地区我们的邻里乡党,各个都变成上善之人,心地善良,思想纯净,我们这个小范围就是上善村、就是净土;要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修净土不叫白修了?
  这些同修们到这边来吃饭也曾经问过我,净土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有没有人问你们?净土是心清净、身清净、环境清净。清净就快乐,快乐就长寿,人逢喜事精神爽,健康、长寿、快乐。从哪里来的?从心清净、身清净、居住环境清净。由此可知,我们环境的整理很重要,这要分工合作。哪一个人分哪一块地方,每天早晨要整理、要打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