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散文随笔-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人、木匠和作家这三者之间分出哪种理想是最好的理想,我认为只能得出愚蠢的结论。每
一个都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追求,都可以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记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那么您觉得理想怎样才能普通成现实。
路遥:如果一个人不经过努力,不经过劳动,不经过创造,那么还想入非非,这种“理
想”最后只能是空想。我认为把理想变为现实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活着就是要把
自己无数的梦想和理想变为现实。当然,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但是你在整个一生中总
有应该实现的理想或是梦想。
记者:现在社会上讲实惠的人可以说是越来越多,讲理想的人有人也说是越来越少,你
沉得理想和实惠之间是否有矛盾,就是说是不是讲理想就不讲实惠,讲实惠就不讲理想。
路遥:这是一篇大文章。在现在的青年身上是存在一种追求实惠的倾问,理想的光芒有
些暗淡。我们现在发展经济建设,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影响到人们的意识。人们计较一些个人
的实际问题,讲究实惠,也可以理解。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要以牺牲自己的理想作为代价
的,尤其是这几年,老是感觉到我们的生活中缺一种什么东西。我想是缺少了一点罗曼谛克
精神。现在青年人的罗曼谛克精神太少了。我甚至还想专门写一部小说反映这个问题,题目
叫《寻找罗曼谛克》。
我觉得在青年人身上应该有一种罗曼谛克的东西,尤其是在一个太世俗、太市民化的社
会中,罗曼谛克能带来一种生活的激情。想想战争年代,那时候男女青年有什么物质的享
受?
但他们那么年轻,有的人在二十来岁就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为一种理想,为一种精
神,而使青春激荡。这种活法,是非常令人激动和感奋的。如果一个人在精神生活上没有光
彩,即使他有好多钱,仍然是贫困的——和贫困一样可悲。
记者:您刚才您到现在的年轻人当中普通缺少一罗曼谛克的精神,也就是说活得太实在
啦。我们从我们从事的工作中,从许多青年人的来信和谈主知中也能够理解到青年人的这种
苦闷。我们想问您,如果一个青年人感觉到自己满足于现状,有点不思进取,没有什么追
求,也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理想,但是,他来向您请教,请您给他出个主意,您将如
何告诉他。
路遥: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所有的人一生要思索的问题。如前面所说实际上就是我
们应该咋样活着,或者说咋样活着才有意义。在任何时候,在物质不发达的时候,一直到物
质发达的时候,永远存在人应该活着这样一个问题。好多问题要青年自己解决。归根结底,
我们需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一种过分的自我主义。也就是
说,我们不仅使自己活得很,也应该想办法去帮助别人。
无声的汹涌——读李天芳、晓雷著《月亮的环形山》《月亮的环形山》我是在四天之内
读完的,我感到作者通过这部小说,把握住了小说创作的个中三味,甚至把握到了一种几近
纯青的程度。
要具体地谈这部作品,几乎无从谈起,但你处处感到一种无声汹涌,这就是本事。羚羊
挂角,无迹可求,是否就属这种境界?作者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整体经验,而不是讲故事,处
处都是思想的火花和情绪的激流,因此处处引起你的触动。
一般的者要读故事,读曲折离奇的故事,而高层次的读者决不满足于听故事,而要求读
生活。故事完整而共它一切方面乏味的小说,读《月亮的环形山》这样的书,就愿意一直读
下去。这种小说,很难跳着读,只能字字句句地玩味,这是因作品处处渗透着作者独特而真
实的感受,对读者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牵引。
有的小说,看似故事很吸引人,但随时都让人疑窦突生:
生活是这样吗?这可能吗?作者只有设身处地,让人信用,才谈得上让人接受,让人感
受。好的长篇小说,看似“无事”,实上处处闪烁着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每一段的每一句都
要写得好,不仅仅是写得正确,前后左右抽扯照应住主不够了,而应该在每一个段里,甚至
在几个短句中,都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在一个小小的语言的漩涡里、段落的港湾里,都
要有丰富的层次,丰富的景致。只要每一段都写好,比刻意追求一个完整的故事更有魅力。
天芳散文的语言和晓雷诗的语言,这一次完全蜕主烃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语言。应该有散
文、有诗,但在小说中,散文和诗都应该成为小说中的散文和诗,成为真正的小说语言。也
正因为这样,这部小说才区别于其它小说。有的小说追求新闻报道式的爆炸效果,而这是一
个追求艺术效果的作品。小说不能靠事件去冲击。这个小说显然企图用艺术来征服者,因之
我读起来特别有兴趣。真是无从谈起,但写成了三十多万字。要达到这一点,可不容易。我
还未读后边的时候,就在想象,等到把后边读完后,就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吻合。一切都是
自然的。只有巨大而充匠心的劳动才能造成不露加工痕迹的作品。
有的人可能把这种小说仅仅看作是语言讲究,这种认识是浅薄的。最主要是一种深切的
体验和感受。这部书使我感受到了内容上的一种真诚性,这种真诚性又得到了一种强有力的
表述。有的小说缺乏生活的真诚感,只是为写而写;有的虽然具备真诚,却不能通过艺术特
别是语言的品味达到。而这部作品尽可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最主要的是对生活的深切感受
和理解,然后才是语言的表述,这两者的结合,才能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这部小说的真
价值就在于此。尽管描写是平静的,但内心充满了暴风骤雨。把读者引进心灵深处,这才是
一个真正博大的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座无边的宫殿。作家体验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读
者是跟着作家提供的体验去思索的。因此,这部小说在外部的结构上似乎特别平淡,但具有
真正内在的张力。
《月亮的环形山》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开掘,它追求另一种格局的广
大。《九三年》和《简爱》不同,一个着重于社会史的描绘,一个着重于心灵史的开掘,但
不能说哪一个比哪一个更大更重要。实际上心灵的世界最大。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心灵通向全
世界。《简爱》我读过不少遍,这种小说很有魅力。浅薄的书评家往往注意外在的形式上的
各种小花招。不要为了扩大容量,硬把不相干的东西拉进来。
《月亮的环形山》不是这样,没有从感情岔出去的描写。
我从写小说的角度,边读边分析这部小说的章节和段落,最后认为,只能是现在这样
写。很少得多余的,也很少有不到的。只能是这个样子。我认为小说应该这样,既要淋漓尽
致,又要有所节制。不到火候,令人遗憾;火候太过,同样令人遗憾。艺术就是和谐,而恰
如其分就是和谐。不到或多余,都破坏和谐。
小说的博大,是作家对生活的视角要开放;仅仅把故事扯得东南西北,未见得开放。而
这部小说在思维方式和揭示人物心理方面,都是开放的。作者过去的散文、小说或诗歌作
品,都有拘谨感,这一次能够放得开,而且越到后来越放得开。重要的是,对那个时代的生
活、思想、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生活形态等等的把握,都是准确的。这些写准了,读
小说就使人进入甚至沉浸于那个时代,使我们产生这样一种思绪:尽管我们曾经是多么幼
稚,但那个时代依然是美妙的,令人神往的。
实际上,用艺术去篡改生活,篡改历史,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幼稚。这部小说对当时各种
人物的描写,尤其是对那些在今天看来是僵化的或不好的人物的描写,都是有节制的作者是
从社会的象度来评判、来检讨的,没有从个人的好恶出去否人物,这是一种历史的俯瞰。所
描写的那一群人给人留下特别清晰的印象,这是很不容易的。“莫斯科在你的笔下清晰可
见”,这是对作品的最高褒奖。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环境给人留下特别清晰的印象,这
是起码的,也是最不容易的。
小说的结尾也好,最后那一段特别好,这种结尾只有在那种时代,带一种深远的诗意,
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的感动。但我感到,小说结尾时对对几个人物命运的照应,周蔚和韦村贤
的笔墨稍微轻了点。我认为,在快要结尾的某个时候,对所与的人和生活有一点历史的或哲
学的概括,对《月亮的环形山》有一点点题的笔墨,会更好,比如说在婚礼的描写上,可以
讲到:来了的,没来的,活着的,死了的,这些人的生活在后人看来,是简单的,平常的,
甚至是平庸的,但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他们各自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崇高的追求……这
样的总结,也许会给人更多的启发。应有一个小段落和一种小细节,点一下,现在虽然有,
但不够,吕哲之死与窑洞婚礼的衔,应该更具匠心。要有一个重笔,无论思想上或内容上都
需要一个重笔,让奔腾汹涌的东西有个归宿。当然需要全书的一贯风格。另外,中秋节主人
公与老同学的会面有一点生硬。这虽是小疵,但一部交响乐出现几个不和谐的间乐就会毁掉
整部交响曲,不可不注意。
总体上讲,这部小说没有一处是松懈的或勉强的,到处显示一种游刃有余。这显然是几
十年艺术积累的功底的体现。
把几十年的积累用于一种合适的大舞台舒展地展现了出来,可以看出,作者把原来的散
文和诗的功夫全用过去了,但又远远地区别于以往的散文诗歌作品。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出
发,就应该客观地化开地看特这一部作品,这无疑是陕西长篇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是一部
高品位的长篇力作。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应该乘胜追击。艺术应该实事求是地区别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东
西。这部书完全是有价珠东西。作者姑且把以前的作品都看作这部书的准备,什么也不要
想,一定要把下边的东西完成。我的经验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把要写的东西写下去。我相
信,作者一定能写好。土地的寻觅
我和俗溪最初相识在文化革命这幕戏剧的尾声部分。而在幕社会戏剧中,我伙扮演的角
色原来是属于两个相互敌视的“营垒”,漫长而无谓的争斗,耗尽了所有人的热情,带来的
是精神上的死一般的寂寥。文化革命作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结束了,但可悲的是,失败者之
间的对产情绪仍然十分强烈,意外的是,我和谷溪却在这个时候成了朋友。把我们联系起来
的是文学(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字眼)。在那时之前,谷溪已经是省内有些名气的青年诗人,
早在一九六五年就出席过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共同的爱好使我抛弃了
派别的偏见,一起热心地投入到一个清风习习的新天地里,忘却了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