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控制水量的办法,实际上已经应用了现代自动控制技术最重要的“反
馈控制”原理。这就是说,早在亚历山大王朝时代,阿拉伯人就已在水时钟
上发明了自动控制的方法,尽管还很原始,但其设计思想确实是高超的。
水时钟的时代一直继续到公元1500年前后,这其间人们还发明了落砂时
钟、摆时钟、线香时钟等各式各样的计时工具。但相比之下,最突出的还是
亚历山大时代的水时钟。它容易调节,而且是最准确的。
假牙的出现
(公元前700年)
假牙的发明是医学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为牙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假牙的出现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700年,伊特拉斯坎人就用黄金来做
假牙的桥托,用骨头或象牙雕成假牙,有时也采用从人嘴里取出的牙。
中世纪的牙科医生认为,齿龈中的虫使牙齿腐烂和疼痛。这种理论使他
们根本就不想使用任何假牙。伊丽莎白女王一世门牙脱落,因而面部肌肉向
里凹陷。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她在大庭广众中出现时,便把细棉布塞在嘴里。
到17世纪末叶,有钱的人已能获得假牙,但要压迹还不行,因此用圆规
来测量口腔。安的假牙用丝线系在邻近的自然牙上,而整套的下牙需要用手
雕刻出来。当时宫廷里有人把假牙当装饰品:有的用银做假牙,有的用珍珠
母做假牙,赫维勋爵于1735年甚至用意大利玛瑙来做假牙。
18世纪初,法国巴黎的一位牙科医生对促进牙科医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
贡献。他在固定假牙方面获得了成功:他用钢弹簧固定成套的上下牙。
假牙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用骨头或其他任何有机物质制作的假牙,
都会为唾液所腐蚀。乔治·华盛顿就因为有牙病,而一直在寻找一副好的假
牙。象牙制作的假牙,在用过一段时间之后便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气味。
为了消除这种气味,华盛顿只好在夜里睡觉时把它放在葡萄酒里浸泡。
在法国革命之前,一个巴黎的牙科医生采用了连在一起烧制的全瓷牙。
大致从1845年起,人们已开始使用大大改进了的单颗瓷牙,这种牙可以一颗
颗地安在牙床上。
在19世纪,牙科方面的大多数革新都来自美国。比如,美国人固异特发
明了硬橡胶假牙。这是一种经硫化变得发硬的橡胶,它价钱便宜,易于加工。
… Page 19…
牙齿根据口腔的压迹安在一个用硬橡胶仿制的牙床上。由于这样吻合得很
好,上面一套假牙就可以自己固定了。此后,又出现了用赛璐璐制造的假牙,
进一步提高了假牙的质量。
地图的使用
(约公元前500年)
地图的发明与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资料介绍,希腊人在公元前
6世纪时已有了地图。例如希罗多德的记录说:公元前504年,阿里斯塔戈
拉斯向斯巴达王克留门尼斯展示了“一块青铜碑,上面刻着全世界的海洋环
流、陆地和江河”。
目前最古老的世界地图,可能是大英博物馆内的一张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年的泥板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巴比伦居于中央,全世界都环绕在
周围。
中国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地图的绘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当时的军事地图内容包括有“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
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
邑、废邑、困殖之地”,由此可知地图已有方位、距离和比例尺的制定。刘
邦初入咸阳,萧何即收秦律令图书,刘邦因而得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
少,强弱之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西汉初年绘在帛上的三
幅地图,它们是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其绘制技术已相当熟练。
公元150年,亚历山大城的学者托勒密出版了《地理学》一书,成为绘
制世界地图的指南。此书后来传到了意大利,于1406年译成了拉丁文。虽然
托勒密在许多细节上都是错误的,但是他坚持制图要有科学基础这一点,却
导致了科学的复兴。
到16世纪,已出现了为海上航行而绘制印刷的海图。但在这以前,在意
大利制图学家的帮助下,葡萄牙人已开始探险,并绘制了非洲东海岸的地图。
1512年,麦卡托发明了一种绘制地图的投影技术。用这种方法绘制的地
图,不管是哪个方向的直线,都有圆弧形的走向。这种投影法是在平面上表
示地球的球形的最适用的方法。但当1569年用麦卡托投影法绘制的地图出版
时,却有一些人对地图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直到1694年,当时任海军司令
的纳布劳爵士曾说过:“我可以叫所有的领航员在航海时都不用脱离实际的
平面海图而用根据航海情况绘制的麦卡托海图,可是要说服任何一个老领航
员都很不容易……”
16世纪和17世纪,奥特科乌斯和布劳收集了许多地图,并于1605年出
版了一个大型地图册。这个地图册分为11卷,有600幅地图,是当时最昂贵
的书。
指南针的发明
(公元前300年)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磁现象有
了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人认为,磁石吸铁,有如慈母怀子,因此在先秦的
许多文献中,多将“磁石”写作“慈石”。战国后期的哲学家韩非的著作中,
… Page 20…
不但有关于磁现象的记载,而且有把磁性用于辨别方位的记载。这表明,在
那时人们已开始用磁石来制造最初的罗盘。
到了西汉时期,中国古代磁学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著
作 《论衡》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
说明,作为指南针前身的司南在当时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西汉以后,古代罗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首先,
形如勺的司南已发展成为基本上具有近代形式的指南针。其次,对磁学的研
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是中国古代罗盘技术与磁
学知识的集大成者。在罗盘技术方面,沈括系统地总结了制作指南针的缕悬
法、水浮法等4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
选择新的蚕丝,用蜂蜡把它粘在磁针的中央,悬吊在没有风的地方,这时磁
针便指向南方。或者是把磁铁针粘在灯心草上,浮在水面,这时磁针同样可
以指示南方,但稍稍偏东……
在汉、唐时代,指南针多用于迷信的“看风水”活动,到公元11世纪,
指南针才开始用在航海上。宋德宗时,曾经南航苏门答腊的朱彧留下过这样
的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说明,
当时确实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
在我国指南针已经很普及的时候,欧洲还根本不知道它。公元12世纪,
我国和阿拉伯之间的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指南针也通过南海航路传到印
度,以后又通过印度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辗转传到欧洲。
在欧洲,最先仿制出指南针的是法国人古约。1205年,古约在研究中国
指南针制作技术的基础上,试制出了欧洲最早的指南针。
到了15世纪,由于罗盘制作技术在欧洲的普及,罗盘被广泛地用于海上
探险活动。当罗盘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时,对磁学的研究也随之有了初步的发
展。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航海时发现了磁偏角。虽然哥伦布发现磁偏
角的时间比中国的沈括发现磁偏角的时间晚400多年,但哥伦布是在并不知
道中国人的发现的情况下独立发现磁偏角的。这说明当时欧洲人对磁现象的
观察和研究有了深入和发展。
16世纪,卡尔达诺完成了关于罗盘装置,即所谓的“卡尔达诺装置”的
重要发明。这项发明由三个具有互相垂直旋转轴的同心环组成的支持装置,
把罗盘固定在内环上,通过外环的轴把整个装置架设在船体上。这样,无论
船体怎样摇晃,罗盘总是可以始终保持水平,准确地指示南方。
文化的载体——纸的起源
(公元前100年)
纸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会过份的。这
是因为,人类文化的发达,全靠世代流传和不断积累,而传播和积累都离不
开纸。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纸并不是人们有意研制成功的,而是对
生产中的副产品加以利用和改进的结果。中国很早就开始用蚕茧制成丝绵。
人们先把蚕茧煮后铺在席上,再把席浸在水里,捣烂蚕茧制成丝绵。丝绵取
下以后,席上还留下一层薄薄的丝纤维,晒干后就成为纸,这种纸叫絮纸。
… Page 21…
“纸”字偏旁有“纟”,就是这个道理。
西汉时已经有了这种絮纸,它很薄,不适宜书写,产量也很少,不能取
代木简。1957年中国曾发现了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西汉灞桥纸,这种纸用大
麻纤维制成,比较粗糙。当时技术传播缓慢,它可能没有广泛生产和使用。
公元105年,蔡伦把造纸技术改进和提高了。蔡伦,字敬仲,桂阳 (今
湖南来阳)人,是汉和帝时的太监,曾负责监制御用器物。他总结了西汉以
来造纸的经验,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革新。在原料上,除用破布、旧鱼网等
废旧麻类材料外,同时还采用了树皮,从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原料领域。在
技术工艺上,除淘洗、碎切、泡沤原料之外,还开始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
这是一项重要的工艺革新,既加快了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植物纤维分解得
更细更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蔡伦把这批纸献给朝廷,大
受皇帝赞赏。从此,造纸技术在全国推广起来。
造纸技术先传到朝鲜和越南,7世纪又从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中叶才从
中亚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在撒马尔汗等地建立的第一批造纸工场,它的造
纸技术是由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的。从公元751年起,阿拉伯人垄断欧洲
的纸市场有400多年。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在那里开设了纸厂,
直到公元1212年罗马教廷征服了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班牙,造纸厂才在欧洲
迅速发展起来。
在中国造纸技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