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作者:刘平安、刘京胜 >

第18部分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作者:刘平安、刘京胜-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0年代初,萨马兰奇在希腊奥林匹亚举办的奥林匹克研究会上的演说中谈到了奥运会业余与职业运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布伦戴奇比较敏感的问题。萨马兰奇马上收到了布伦戴奇的一封信,信中对萨马兰奇提出了批评。萨马兰奇看得出来,这封信实际上是贝弗利欧夫人写的。而且是她把萨马兰奇的讲话稿交给布伦戴奇,以制造俩人之间的不和。萨马兰奇对贝弗利欧夫人这种挑拨离间、越俎代庖的做法非常反感,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萨马兰奇的夫人玛丽亚为了调和二人之间的矛盾,数次陪同贝弗利欧夫人到风景如画的巴塞罗那旅游,但仍未能软化贝弗利欧夫人的“铁石心肠”。1975年,当萨马兰奇公开宣称要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贝弗利欧夫人。尽管如此,由于萨马兰奇的工作成绩斐然,加上两任主席的赏识,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逐年上升,并最终于1980年升任主席。贝弗利欧夫人甚至连萨马兰奇走马上任的日期也故意安排在7月16日,尽管她知道萨马兰奇总是喜欢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7月17日他生日的这一天。

  在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贝弗利欧夫人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对他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反对取消职业运动员参赛限制。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需要革新,萨马兰奇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受到了全世界运动员的欢迎。而贝弗利欧夫人因固守陈规,终被奥林匹克运动抛弃。1985年,为国际奥委会工作了14年,并连续负责了7届冬、夏季奥运会的组织工作的贝弗利欧夫人,被迫辞去了总干事的职务,满怀郁愤地离开了国际奥委会。

  事隔十余年,此事再起风波。1996年10月,德国《柏林时报》载文称,国际奥委会曾支付给1985年被迫辞职的总干事莫尼卡·贝弗利欧(即贝弗利欧夫人)730万美元,以使她对国际奥委会的秘密保持沉默。

  文章披露说,国际奥委会通过当时东德的国家安全部或称“斯塔西”的特工人员卡尔—恩兹·韦厄(当时也是世界拳击协会的秘书长),向贝弗利欧夫人支付这笔钱。韦厄是萨马兰奇的一位密友。

  韦厄的“斯塔西”记录显示,从贝弗利欧夫人辞职至1988年12月底,她每月都从国际奥委会获得15万美元的“补偿费”。同时,她还一次性获得100万美元的与国际奥委会彻底“断交”的补偿费,条件是她不向外界透露任何有关国际奥委会的秘密。

  “补偿费”从1985年6月开始支付,韦厄的记载表明,总金额约达730万美元。

  文章还声称,莫尼卡·贝弗利欧还接受了由国际奥委会出钱购买的一辆豪华轿车。当莫尼卡·贝弗利欧辞职时,报界只报道了她强调自己与国际奥委会的合同要到1988年年底才结束,并有传闻说她正在准备写一本书,全面披露国际奥委会在许多决策上的内幕,但这本书一直没有面世。

  《柏林时报》还透露,国际奥委会曾禁止她为一个申办1992年奥运会的城市工作,这期间她也获得了一笔补偿费。莫尼卡·贝弗利欧曾在1992年奥运会选址上与萨马兰奇发生冲突,因萨马兰奇想让这届奥运会由他的故乡巴塞罗那主办(结果果真如此),而贝弗利欧夫人却支持当时参加申办的巴黎市。

  文章最后提到,目前贝弗利欧夫人替法国总统希拉克工作。

  这篇文章在国际体育界和新闻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0月20日,萨马兰奇在接受西班牙国家新闻社EFE的采访时,坚决否认国际奥委会曾秘密支付给莫尼卡·贝弗利欧巨额的“堵嘴费”。

  萨马兰奇说,贝弗利欧夫人是在1985年同意辞去总干事职务的,这比她与国际奥委会原来签署的工作至1988年的合同提前了三年。当时,她同意辞职的条件就是今后三年的工资照付。

  但是《柏林时报》却援引前东德安全部的有关记录说,国际奥委会共支付了贝弗利欧夫人730万美元,作为其提早三年交出执掌国际奥委会总干事的大权,以及对国际奥委会的秘密保持沉默的“补偿”。

  萨马兰奇最后说:“假如果真有德国报纸所说的那种记录,那一定是非常可笑的。”

  除了来自贝弗利欧夫人的阻挠,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前几年最让萨马兰奇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西方世界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

  苏联出兵阿富汗引起了以美国卡特政府为首的许多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行动,西班牙政府也在抵制者的行列中。从正义的立场讲,萨马兰奇反对侵略,作为西班牙驻苏联大使,他应该服从政府的决定。但是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他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参加奥运会。更重要的是,1980年改选国际奥委会主席,苏联的一票又何等重要。

  萨马兰奇立即飞回马德里。他要避免唾手可得的成果失之交臂。他劝说政府,如果他能够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那也是西班牙的荣誉,对于西班牙政府也有好处。政府终于做出了有限的让步,西班牙代表队可以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但是不能打西班牙国旗,不代表西班牙,而只代表西班牙奥委会。

  可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有几个国家的政府通知他们的驻苏大使不得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任何仪式。西班牙政府也步人后尘,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回萨马兰奇可真为难了,他本人就是驻苏联大使啊!萨马兰奇请求政府给他一个例外,政府不允。他又请求解除他的大使头衔,以免他处境尴尬。但西班牙政府却说这是政府做出的决定,与他个人无关,更没有必要因此解除他这位西班牙首任驻苏大使的职务。而萨马兰奇本人也不想辞职,因为即使他辞职,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万般无奈之下,萨马兰奇决定请长假,而将使馆的工作交由商务参赞负责,并明确指示参赞不得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任何活动。他认为这样就能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身份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了。

  这个办法对萨马兰奇和苏联当局都不错。但是西班牙政府却不能接受这种做法。西班牙外交部一名副部长来到驻苏大使馆,后来外交部长奥雷哈也打电话来表示了同样的意见:外交部不准把萨马兰奇解职,但是如果他参加了莫斯科奥运会,他就不必继续留在大使馆了。

  萨马兰奇选择了奥运会。奥林匹克是他的事业,而当外交官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联邦德国的维利·道默已经由于其政府拒绝派运动员参加莫斯科奥运会而失去了同他竞争的机会。他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呢?而且,这次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有阿迪达斯运动服老板霍斯特·达斯勒和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的支持,他们保证分别做非洲、亚洲、法国和拉丁美洲代表的工作。苏联的工作已由萨马兰奇本人做好了。成功已经指日可待,又何需留恋区区一个大使的职位呢?

  人生的关键往往就在几步,甚至一步。萨马兰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奥林匹克运动。莫斯科奥运会前夕,1980年7月16日,国际奥委会第83届全体委员会议如期举行,会上,来自加拿大的詹姆斯·沃勒尔、前西德的维利·道默、瑞士的马克·霍德勒与萨马兰奇四人参加了竞选,四人都曾在国际奥委会工作多年,是国际奥委会的资深委员。但前三人在组织才能和声誉上与萨马兰奇不可比拟。经过全体委员秘密投票,最后霍德勒得21票,道默得7票,沃勒尔得4票,三人得票总数远低于萨马兰奇一人的得票——47票。只经过一轮投票便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宝座,成为任期8年的国际奥委会第7任主席,萨马兰奇对此真是既惊又喜。选举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萨马兰奇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把他的喜悦之情通过电波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我来讲,这一职务不是什么牺牲,而是对我多年愿望的满足。我要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差事。”

  人世沧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1896年开始以来,已经历了84个春秋。国际奥委会也变更了6任主席。

  第一任主席维凯拉斯,是一个希腊诗人和语言学家,1894年担任国际奥委会第1任主席。两年之后,辞去了主席的职务。

  第2任主席就是顾拜旦。他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精力。从1896年至1925年,他担任主席共29年,退休时62岁。

  接替顾拜旦的是比利时外交官巴耶·拉图尔,1942年1月6日,65岁高龄的他长眠于他的工作岗位上,在此之前,他已作为主席在国际奥委会工作了17个年头。

  第4任主席是瑞典体育活动家埃德斯特隆。他先接替巴耶·拉图尔担任了4年临时主席,然后又于1946年至1952年担任了6年主席。

  第5任主席是美国活动家布伦戴奇,自1952年开始担任主席达20年之久。

  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出了有益工作的基拉宁是国际奥委会第6任主席。他出生于爱尔兰,是记者、作家和体育活动家。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到中国采访。他在主席的位置上度过了8载春秋,1980年因不满西方社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行为愤然退休。

  现在,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在了第七任主席萨马兰奇身上。他将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上书写怎样的篇章呢?

  如果不是出差在外,或者有什么其它事情,萨马兰奇一般回巴塞罗那度周末。星期日下午四点零五分,他在巴塞罗那登上飞机。一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日内瓦克万特兰机场。一辆防弹奔驰一梅塞德斯已静候在机场。这辆豪华汽车是奔驰一梅塞德斯公司借给国际奥委会使用的,每两年更新一次,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降雪,这辆汽车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司机驾驶,用它那极其舒适的空间经过40分钟的坦途把萨马兰奇送到国际奥委会总部——人称“体育联合国”的总部所在地瑞士洛桑。

  洛桑位于瑞士的西南部,在洛桑的西南部有个莱芒湖,湖面烟波浩渺,湖水碧波粼粼,旖旎的白睡莲点缀着淡青的湖面。

  莱芒糊畔有座深褐色的玻璃建筑,正面白色大理石拱门的门楣上镶嵌着五环标志。拱门内四座玻璃门上烫金印着“国际奥林匹克委会员”的字样。周围翠松环绕,绿荫掩映,地面青草如茵,显得格外恬静。右侧一条玻璃体通道连接着一座白墙红瓦的三层小楼“维迪堡”,它以前曾是国际奥委会总部,现在其中一部分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官邸。

  洛桑素有“国际文化城”之称,许多世界文豪,如拜伦、雪莱、雨果、狄更斯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出生在这里。如今,她又成了“奥林匹克城”。

  最初,国际奥委会秘书处都是在奥运会举办国办公。也就是说,每4年就得搬一次家。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国际奥委会和世界体育运动资料的保存和整理。1914年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核心的一方和以德、奥为核心的另一方在欧、亚、非三洲展开了鏖战。开始顾拜旦完全置身于战争之外,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几乎无处得以安身。年过五旬的顾拜旦决定为法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