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作者:刘平安、刘京胜-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汉城方面内部意见也并不完全一致,就连韩国奥委会也对是否有必要和有能力申办奥运会而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举办奥运会可以显示并进一步推动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韩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另一派主要是对汉城是否有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和能力持怀疑态度。最后,双方决定将他们各自的意见提交朴正熙总统决断。
朴正熙对申办奥运会持支持态度,并指出应将申办奥运会的目的明确为:显示韩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韩国体育的国际地位、创造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和通过国际体育活动提高国民的整体意识。
不料一个月后,补正熙在一次宴会上遇刺身亡,一时对是否还要申办奥运会的问题又出现了反复。
全斗焕出任总统后,对申办奥运会持消极态度,反对派的意见一度占了上风。于是韩国奥委会对申办奥运会的得与失再次进行了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举办奥运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有助于申办1986年亚运会,即使申办不成功也可保持申办候补国的荣誉,申办本身就是一次锻炼和积累经验的机会。总的结论是:如果正式申办后再表现出消极态度会降低韩国在国际体育界中的信誉,难以期待国民在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做出积极响应。如果退出申办,将引起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不信任,反而影响了韩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同朴正熙一样,作为总统,全斗焕考虑的是利用奥运会树立韩国形象的问题。他指出,没有特别理由,不应该改变前任总统的决策,而且在还没有做出努力促进这一历史性伟业实现的情况下表现出失败主义情绪就更不应该了。
总统一锤定音,韩国奥申委全力以赴,开始了行动。
奥申委了解到,尽管名古屋已经在打退堂鼓,但是南美的巴西却又有意加入申办的行列。据统计,在已经举行的20届奥运会中,有14届在欧洲举行,其余6届中有4届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举行,也就是说,有18届在地球北方举行。地球南方只有大洋洲的墨尔本和亚洲的东京举办过奥运会。这种南北布局不均的状况国际奥委会早就想改变。而这次汉城、名古屋,包括巴西却又都在南方,而且名古屋和巴西都很有竞争力。
趁巴西还没有正式提出申请,就应该让它打消念头。韩国体育会长朴钟圭找到了国家奥委会联合会主席、墨西哥人巴斯克斯·拉尼亚。巴斯克斯·拉尼亚答应帮助韩国在国际奥委会内部拉选票,并说服巴西放弃申办奥运会的打算。巴斯克斯·拉尼亚对拉美各国,特别是南美国家的奥委会拥有绝对的权威,自然巴西也就不参加竞争了。
这样第24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实际上只剩下汉城一家,但是汉城方面为了使几乎是万无一失的计划不失之交臂,仍然开足了马力,大搞申办宣传活动。
韩国奥申委首先向国际奥委会送了将近一卡车的宣传材料,然后又分头行动。他们派出了大量人员到各国游说,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宣传自己的优势。同时还把国际奥委会许多有影响的委员请到韩国去,让他们亲眼目睹韩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为了使被邀请的人士能够光临汉城,他们向每位被邀请的人士免费赠送两张头等机票。如果客人不需要机票,可以兑换成美元现金赠予。
同时,汉城还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会议和体育比赛在汉城举行。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检验韩国组织大型国际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向国际奥委会显示自己的能力。
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汉城并不是理想的选择。其中最令国际奥委会担忧的就是韩国动荡的政局。执政党与在野党日益激烈的公开对立、大学生频频游行示威并与警察发生冲突、暴力事件的不断升级已经使人们把汉城同南非、以色列等动荡地区相提并论。
不过同时,国际奥委会执委、韩国人金云龙也在积极活动。金云龙在国际奥委会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颇得萨马兰奇的信任。金云龙里应外合,使国际奥委会内部意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更何况,汉城实际上已经成为唯一的候选城市,主办权可以说已经非她莫属。
1981年9月30日,韩国在国际奥委会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登堡举行的会议上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24届奥运会主办权。
也许好事就该多磨。汉城刚刚获得主办权,内部却出现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动荡,直接威胁到奥运会的筹办。
本来韩国总统全斗焕企图通过争办奥运会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巩固他的统治地位。而反对党为了逼其下台,也把矛头对准了奥运会。转眼间,奥运会成了韩国政治党派斗争的箭靶。当时的局势非常混乱,全斗焕甚至考虑动用军队恢复秩序。
社会的大动荡使人们对汉城市举办奥运会几乎持反对态度。有些国家的运动员甚至公开表态,即使在冲突不断、暴力充斥的韩国召开了奥运会,他们也不会去参加,谁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动荡自然也引起了国际体坛的巨大关注。不少体育界著名人士建议易地举办奥运会,而且联邦德国等几个国家也都声称他们有足够的条件和设施承办奥运会。只要国际奥委会做出决定,他们完全可以在一年之内做好举办奥运会的准备工作。
萨马兰奇此时十分冷静,他知道如果此时改换奥运会举办城市,将会给奥运会带来更大的混乱。他多次宣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在汉城举办奥运会的决定不会改变。同时,他也敦促韩国政府尽快稳定局势,以保证奥运会的顺利举办。
1987年6月,韩国总统全斗焕迫于形势的压力,宣布了实行大选的计划,动荡的局势才逐渐平息。反对党在赢得了初步胜利之后,全力投入竞选,同时也表示支持举办奥运会。
尽管出现了这一动荡时期,韩国政府却从未停止过奥运会的筹办工作。在此期间,汉城共修建了36个现代化体育场馆,扩建了飞机场,还新建了大批旅馆,改善了交通和通讯条件。同时还在减轻空气污染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其中包括自1981年起开始在汉城供应低度硫磺油,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韩国。
内部问题安排就绪之后,外部问题接踵而来。虽然当时朝鲜和韩国已经开始了政治对话,但是朝鲜对于在汉城举办奥运会仍然持反对态度,要号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起抵制汉城奥运会,而且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确实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当时韩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只在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贸易办事处,但是政治对话从来都无从谈起。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考虑到自己同朝鲜的关系,不愿同韩国发生接触,以免引起朝鲜的不满。同时社会主义阵营鉴于韩国同美国的亲密关系,想再次抵制汉城奥运会,借以继续向美日示威,加倍报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
古巴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1986年底致函萨马兰奇,就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他对在汉城举办奥运会表示出不满,希望国际奥委会能够改变这个决定,将奥运会转移到其它城市举办。
而此时的萨马兰奇认为,社会制度问题不应该成为影响奥运会的障碍。如果长此以往,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会逐渐丧失,而且奥运会也将会成为一个政治斗争的舞台。他决心打破坚冰,将奥运会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全家福乐园”。
打破坚冰需要寻找一个薄弱的突破点。萨马兰奇把这个突破点选择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昂纳克身上。他知道,虽然昂纳克按照苏联的旨意抵制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但他对此行为实际上十分不满,他不主张把体育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武器。萨马兰奇估计这次昂纳克不会再随波逐流,一味抵制奥运会了,而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拥有很多优秀运动员,完全可以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昂纳克希望以这些运动员的优异成绩向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萨马兰奇同昂纳克进行了会晤,希望他能够派运动员参加汉城奥运会,并许诺说国际奥委会1985年度的年会将在波恩举行。昂纳克同意了萨马兰奇的意见,宣布不管克里姆林宫态度如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将派运动员参加汉城奥运会。
萨马兰奇转而做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工作。齐奥塞斯库是个自负的人,在经济上,他没有像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几个国家一样,进行一定的改革,而是坚持了一条完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方针,所以在这方面,他同金日成、卡斯特罗等人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然而在政治上,他又同昂纳克有相近之处,都试图在政治上争得相对的独立性,对苏联的指挥棒并不完全听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罗马尼亚就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少数参加国之一。
大概是已经从昂纳克或其它途径听说了什么,齐奥塞斯库对萨马兰奇的来访丝毫不感到意外,态度不卑不亢,静静地听萨马兰奇讲述。
萨马兰奇首先对罗马尼亚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表示感谢,接着他谈到了自己对汉城奥运会所寄予的希望,同时通报了昂纳克的态度。他动员罗马尼亚继续参加第24届奥运会。
萨马兰奇这番话似乎都已在齐奥塞斯库的预料之中。他平静地回答说,对于客人的话,他将进行认真的考虑,现在还不能做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他需要同其它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领导人商量一下。
萨马兰奇知道,齐奥塞斯库出于他个人的地位和习惯,不可能当场就做出同意的表示。萨马兰奇看出,齐奥塞斯库已经心动了。工作做到这步,就该适可而止了。萨马兰奇离开了布加靳斯特,对于汉城奥运会又增加了一份信心。
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作似乎都是通过国家奥委会联合会主席巴斯克斯·拉尼亚做的。这次对古巴也是如此,况且巴斯克斯·拉尼亚先生同卡斯特罗本人有深厚的私交。
巴斯克斯·拉尼亚访问了哈瓦那。他知道古巴和阿根廷正在角逐泛美运动会的主办权。于是他提出,如果古巴能够参加汉城奥运会,他将帮助古巴争取主办泛美运动会。尽管如此,卡斯特罗仍然坚持只有改换奥运会主办城市或者由朝鲜南北两方共同主办奥运会,古巴才可能参加。
当社会主义阵营在是否参加汉城奥运会的问题上开始分化的时候,萨马兰奇才把目标转向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
在苏联,萨马兰奇会见了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体育部长格拉莫夫等重要领导人。萨马兰奇向他们阐明,奥运会是由汉城,而不是韩国主办的,所以不应该把体育竞赛同政治问题牵扯在一起。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失去了洛杉矶的机会就很可惜了,如果总是这样下去,苏联体育大国的形象就会在人们的意识里消失,这种损失与那种无意义的政治纠葛相比显得得不偿失。
其实苏联抵制汉城奥运会的决心本来也不是很坚定,萨马兰奇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与苏联领导人的想法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