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271部分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年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过好几遍,我们印象很深刻。他说有一个蒙古大夫,所谓蒙古大夫不是真正的医生,也许学了几个单方,也不会诊断,他给人治病,治一个,那个人都死一个,治了不少人,大概有几十个人都死了,都被他下错药,药死了。以后他被阎罗王捉去,捉去审判,你怎么害死这么多人?他还自己辩护;他说:我给他的药没错,是好药,药是好药,他没照我这个药害病,冤枉死了!世间有这种医生:我开的方子没错,你没有照我的药方生病,你病生错了,不是我的药方错了。在阎罗王那里还狡辩,阎罗王最后判他庸医杀人,打入第十八层地狱。他被判到十八层地狱很不服气:我好心对病人,一点恶意都没有,怎么判我到十八层地狱?所以在那里是不甘心、不情愿,在那里又蹦又跳。正在这个时候,下面还有声音,下面说:老兄,你不要跳,你跳的时候灰尘都落在我身上了。这个人就问他:奇怪,十八层不是到底了吗?难道还有十九层?他说:是,我在十九层。你是干什么的?我是教书的。这个比喻就是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罪还要加一等,入十九层地狱。
  所以说法观机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同学当中发心学讲经的,我曾经也讲过多少次,我们对佛法要有基本上的认识,佛所讲的一切经原理原则决定不变,但是讲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我讲《无量寿经》讲过十遍,大多数都有留著录音带,诸位仔细去听听,每一遍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讲的地方不相同,听众不相同,那怎么会一样?这一次在此地,在新加坡这是第二次讲,第一次在新加坡是在弘法团讲的,这是我们第二次在新加坡讲。讲的也不一样,为什么?第一次听众的程度跟现在听众程度不一样,我第一次要这样讲法的时候,大家都跑掉了,这个经要讲到哪一年我才能听得完?算了不听了,没有耐心。所以第一次略说,一个月就讲完了,怎么样忍耐,反正一个月三十天。现在大家已经对这个有兴趣、有味道,短讲反而不过瘾,一定要长讲、细讲你才会欢喜听,所以说是时节因缘不相同,讲法就不一样,哪里有一定的讲法?
  你再看看古人对於经的注解,大概注解注得最多的是《金刚经》,《金刚经》、《心经》自古以来注解都很多,《金刚经》有五百多种注解。这么多人注,当然讲法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哪里需要这么多人注?每一个人所注所讲的,他那个地方听众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各个人需求不相同,所以讲法就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常用树木来做比喻,佛说的经就像树根树干,注解像什么?像枝叶,枝叶一层一层年年在生长。我们看汉朝时候的注解,那个时候对象一定是为当代的人,当时的人能得利益。看看他们的注解,就晓得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他害的是什么毛病;看看药方,这个药方是治什么病的,就晓得那个时代人害的什么病。我们要从这里面去开悟、开智慧,然后经是活的,不是死的。再看看唐朝人的注解,唐人注解跟汉人不一样,就知道唐朝人害的毛病跟汉朝人不相同。你能用这种观察法,唐、宋、元、明、清、现代,你一直看下来,你就开智慧了,你就知道这个经在现代这个时代应该怎么讲法,这叫开悟。
  决定不是说,我们拿到古人的注解,我们今天读《华严》,参考的是唐朝时候的注解,清凉大师的《疏钞》,我们要照这个注解讲,那效果是什么?是把现在人回到唐朝,你们去作唐朝人,那不叫开玩笑吗?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不可以依照注解。但是也不能够离开注解,从注解里面去体悟它的原理原则,要随和我们现代人的需要来讲解,我们听了学了才管用。如果在外国讲经,现在很多法师在外国讲经失败,为什么失败?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拿中国古人的注解去讲,不但叫外国人去作中国人,还要作中国古人,你说糟糕不糟糕!他怎么能接受?所以经是活的,所谓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才能契机。到哪一个国家,到哪一个地区,我们必须先对它做充分的了解,然后知道怎样讲法,不可以违背那个地方的文化背景,不能违背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但不违背,还对他有帮助,他就欢迎,他就喜欢了。尤其是在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我们对於各种不同的文化都要有相当的理解,要有相当的认识。各种不同宗教的经典,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我常常读,我书架里面,伊斯兰教的东西有好多本,我念《古兰经》。我们不能了解他,怎么能跟他交流?所以各种文化都要接触,我们才能够面面应付周到,观机!这个观机不外乎人之机、时之机、处所之机,然后才能做到应机说法,「观世言音」,你的说法就自在,你表演也自在了。才能真正帮助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让他们生欢喜心,大家来向佛菩萨学习。
  第六位,『寂静光明眼天王』。寂静是根本智,光明眼是智慧的起用。《金刚经》上说「如来五眼圆明」,圆明的五眼从哪里来的?从寂静来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关键在定。我们知道佛家的宗派很多,法门就更多,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经论里面也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修学的方法,门是门径,通达契入的门径,这都是比喻。但是把它总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这三个字就把无量法门都统摄,没有一个法门能超越这三个字之外。而这三个字是以定为枢纽,慧是目的,戒是手段,戒不是目的;因戒才得定,因定才开慧,称之为三无漏学。我们修学,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无论用什么功夫,你在平常念佛也好、诵经也好、念咒也好、拜忏也好,无论你修学用什么方法,你能与戒定慧相应,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与戒定慧不相应,你的功夫就不得力。有很多人常常感叹,我很精进也很努力,也很想好好的学,就是功夫不得力,但是你就找不到不得力的原因;原因就在寂静,你的心不静。
  我们要问:为什么你的心不能够静下来?你所学习的不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你用功用得不如法,所以你得不到清净心。如果用功如法,你一定能够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定;因定开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可见得寂静非常重要。由此可知,喜欢热闹是修道人很大的障碍。所以小乘法里面非常著重寂静,道场也清净庄严,不像大乘,大乘热闹,搞法会,讲究排场;小乘里头看不到。大乘在热闹里面得寂静,真寂静,可是在热闹里头要得不到寂静,那你就堕落了,比不上小乘,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由此可知,真正想修学的人,想成就的人,自己一定要认真反省,时时刻刻检验自己的功夫;换句话说,天天要检查,如果我们在热闹场所当中,自己把持不定,你就要懂得离开;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远离愦闹之处」,你要懂得离开,不能接近。为什么古人修行建的道场都建在深山,人迹不到之处?你想到它那里去很困难,那个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你一定要走路,甚至要走两三天才能到。它就是取境界清净,远离社会、远离都市,甚至於连村庄都远离,取环境的寂静,对於自己修行有帮助。
  现代人修行非常困难,难在哪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情,电视送到你家里来,报纸送到你家里来,广播送到你家里来,让你头脑里面像浆糊一样一塌糊涂,理都理不出头绪,你怎么能够把心定下来?这是个困难处。所以我常常劝初学的同修,从哪里下手?你真正想念佛、想学佛,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你的心才能够定得下来。现在有许多在家同修,他的工作如果得不到讯息,他就没法子工作,在这种情形之下,你要想了解只是你自己工作需要的,你每天得到这些资讯就够了,与工作不需要的一概不要去理会,你就能减少一大部分。但是今天工作需要的这些资讯已经不少,已经产生严重障碍,让你的心情绪定不下来,原因在此地。所以今天修行困难比过去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对我们修学来讲,现代人的福报比不上古人。不要以为现在科技进步,我们物质的享受得到科技的方便,实际上我们今天得来这些享受,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付出代价太重,真正是得不偿失。
  这个事实一定要仔细的思惟观察反省,你才能够明了,然后才深深懂得古人心地清净之可贵。古人有真智慧,现代人没有智慧,现代人只有常识,常识丰富,儒家所谓「记问之学」,现在人所学的是记问之学,不是从自己心性里面觉悟的学问;从心性觉悟是真的,是自己的。你到处听得多、问得多、记得多,都是别人的,没有一样是从你自性流露出来的。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叫智慧,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叫知识,现在人知识丰富,智慧没有。知识小问题能解决,大问题解决不了,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决一切问题。「寂静光明眼」表这个意思。
  第七尊,『光遍十方天王』。这个名号的意思非常明显,我们如何学习?就是拓开心量。我们的智慧;「光」的意思就很多,智慧是光明,能力也是光明,技巧也是光明,思惟想像无一不是光明。希望我们把心量拓开,以十方世界为我们思量的范围,像佛在经中常讲尽虚空遍法界,常常想、常常念著,你的心量自然就拓开。然后如同我们提出来修行的纲领,你的真诚遍十方、清净遍十方、平等遍十方,你的智慧遍十方,你的慈悲遍十方,你才能够帮助十方世界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样修学大乘,障碍不但是减少,障碍就没有了。佛常常说我们凡夫业障深重,业障怎么来的?心量太小了,造作无量无边的业障。如何突破这些业障?消除这些业障?最妙的方法,心量拓开,业障就没有了。
  所以大乘称之为妙法,它真妙!无量劫来积习的业障可以刹那之间突破,刹那之间完全消除,这都是真话不是假的。为什么刹那之间能消除?佛在经上有比喻,比喻千年暗室,这个房间黑暗的,没有门窗,一千多年黑暗没有光,这比喻业障时间久,你点一盏灯进去,黑暗就没有了;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你,千年暗室一灯就突破了。换句话说,无量劫来的无明烦恼累积的业障,一开悟就全消除了。悟的境界是什么?悟的境界是光遍十方,你就悟了。所以你自己有没有开悟,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思想、你的念头,念念都是为十方一切众生服务,你就开悟了,你跟佛菩萨的心愿没有两样。为别人里头还带著自己,也算个悟,没彻底、没究竟,拖泥带水,那不是彻悟。所以悟有小悟、有大悟,有究竟圆满的彻悟,这就看你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淡多少,愈少愈好,完全没有了最好,你才真正恢复到自己的自性。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六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6
  请掀开经本,我们还是从第四十六面最后一行看起:
  「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所谓尸弃天王。慧光天王。善慧光明天王。普云音天王。观世言音自在天王。寂静光明眼天王。光遍十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