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强国之鉴 >

第6部分

强国之鉴-第6部分

小说: 强国之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正确把握未来,而如果歪曲或否认历史,必将误导未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62年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和平发展才是图强的正道。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改革为起点,才使日本如“火中凤凰再生”一样,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改革促发展,则能真发展;以战争促发展,则发展终将失败。“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我们期望和相信聪慧勤奋的日本人民总结历史教训,不再允许日本重蹈历史覆辙,真正无愧于毛泽东的称誉:“日本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第七讲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
  第七讲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
  主讲人:徐天新,CCTV《大国崛起》(俄国部分)历史脚本负责人。
  1934年生,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特约高级研究员。著有《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世界现代史》、《当代世界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俄国(苏联)一直渴望成为大国强国。它的追求十分执著,虽屡遭挫败,但从不气馁;虽代价巨大,但也接受认可。它的目标更不一般。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俄罗斯的心声,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绝非一般的强国,而是压倒其他一切国家的头号强国。

  俄国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目前,俄罗斯正在寻求新的道路崛起。其强烈追求已人所共见,其潜力也不可低估。是否会出现第三次崛起,一个什么样的崛起?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俄国(苏联)一直渴望成为大国强国。它的追求十分执著,虽屡遭挫败,但从不气馁;虽代价巨大,但也接受认可。它的目标更不一般。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俄罗斯的心声,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绝非一般的强国,而是压倒其他一切国家的头号强国。
  俄国的崛起有着与其他大国不同的鲜明特点。它地处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崛起之路,既不同于欧洲国家,也有别于亚洲国家。相对于东方,俄国更早接触西方,更多效法欧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相对于西方,俄国更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改革,群众也乐于追随一位“好皇帝”去实现强国理想。
  俄国注意吸收东西方的长处,再加上对强国追求的执著认真,终于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令人吃惊的崛起。跌落后,在20世纪又再度崛起,而且是更大的崛起。
  但是俄国的两度崛起都没能维持太久。俄国始终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徘徊,既不知应进入哪一边,更没有形成能与东西方文明相比肩的独特文明。俄国向欧亚的学习不免有肤浅之弊。它的崛起更多依靠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武力的扩张,根基不牢,文化底蕴不深。而过分的强国追求更使俄国外强中干。打败拿破仑军队、号令全欧洲的俄国,原来却是一个泥足巨人,接连在克里木战争、俄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拥有能毁灭全人类的核武器、令全球侧目的超级大国,未经认真较量就顷刻瓦解。
  俄国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一、一个雄心勃勃、以“第三罗马”自居的国家
  在人类文明史中,俄罗斯是一个后起的国家。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欧洲东部陆续建立了众多的小公国。13世纪后,受到金帐汗国的鞑靼蒙古人统治。这期间,莫斯科公国兴起,相继征服东北俄罗斯各公国,并摆脱蒙古人的统治。直到16世纪初,才建立起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国家虽然成立很晚,但雄心不小。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莫斯科千方百计同拜占庭皇室攀关系,一心想做帝国的继承人。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同时,把曾是罗马军团的标记,后来是拜占庭皇室徽记的双头鹰拿来,刻在国玺上。进而又把双头鹰作为俄国的国徽,以表示自己同拜占庭帝国一脉相承。到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进一步打出“第三罗马”的旗号。宣称人类的历史就是体现基督教思想的三个国家的历史。前两个基督教国家——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都已崩溃,俄罗斯目前虽然弱小,但它是当然的继承者。莫斯科是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它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不会有第四个罗马出现。
  在“第三罗马”思想的鼓舞下,莫斯科公国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自己的地位。1547年1月,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乌斯宾大教堂举行隆重仪式,为伊凡四世加冕。祈祷仪式过后,大主教马卡里把镶满珠宝的莫诺马赫皇冠戴到伊凡四世的头上。自此以后,昔日的莫斯科大公便成了俄国的第一个沙皇。
  沙皇来源于古罗马皇帝的称号“凯撒”,意即皇帝。马卡里在祝词中宣布,莫斯科沙皇的权力来自上帝,他的权威至高无上。伊凡四世被称为雷帝,他采用各种残暴手段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统一后的俄国,其国土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内陆小国。但它已自视不凡,自诩为东正教的中心,负有弥赛亚(救世)的使命,要拯救整个世界。由此,世界强国的目标被深深植入俄国政治之中,成为永恒不变的追求。大国情结始终在推动俄罗斯前行。

  二、改革和扩张,崛起为横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
  俄罗斯发祥于东欧草原。周围既没有高山大川可凭,也没有雄关险隘可守。俄国就像一架没有护栏的婴儿车,不断遭受外界的骚扰和入侵。俄国人民在动乱和苦难中磨练出不屈的性格和尚武的精神。
  莫斯科一心要把“婴儿车”变成令人生畏的大国。它打败鞑靼人后,便开始向东扩张,越过乌拉尔山,侵入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17世纪中叶到达黑龙江流域,国土面积增加了两倍多。但在欧洲,通往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被瑞典和土耳其阻挡,同西欧的联系被隔断。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更是明显落后于西欧。在国际舞台上,它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盛世,康熙皇帝更沉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俄国的沙皇却看到西欧的进步,自己国家的不足。1682年即位的彼得一世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决心要突破俄国被封闭在大陆一角的不利处境。1695年,彼得率军攻打土耳其。由于没有海军而受挫,无法夺取黑海出口。彼得痛感俄国的落后闭塞,决定亲自到国外去看看,学习西方的文明。
  彼得一世是莫斯科历代君主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并且是以一个普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进行出访的。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次出访显示了彼得的开明和远见。它更体现了俄国对大国地位的强烈追求,连一国之君为此也可以作出某种屈尊的事情。
  1697年3月,彼得化名下士彼得?米哈伊诺夫,出访瑞典管辖下的里加、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德累斯顿、奥地利的维也纳,最后经波兰于1698年8月回到莫斯科,历时1年多。彼得没有因自己是沙皇就高高在上、飞扬跋扈,而是同平民百姓吃住在一起。到阿姆斯特丹后,彼得买了一套木工工具,学做木匠;同时安排一定时间参观工厂。到英国后,又进一步学习数学、船舶设计图制作和造船技术。在德意志,他认真察看炼铁、制造步枪的工艺流程。彼得在寄回莫斯科的信上盖了一个印,上面把自己雕刻成木匠,四周环以工具,上面还刻着一句话:“我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
  通过出访,彼得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俄国与西欧的差距,学到了各种新知识,明确了改造俄罗斯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他招聘了众多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和教授,共640人来俄国。其中,有水手长科尼利厄斯?克鲁伊斯,后来当上了海军上将;有工程师约翰?佩利,担任开凿运河的工程师;有教授安多里,到莫斯科创办航海学校;还有23人到俄国后当上舰长,72人当上驾驶员,50人做医生。
  彼得回国后,大力扩充军备,招募新兵,组建一支由外国军官训练的正规军。1700年,彼得率4万俄军攻打瑞典,被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1万瑞军打得狼狈败退。
  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击垮彼得的斗志。他全力推行改革,准备与瑞典再战。他加强自己的权力,确立了俄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各种章程中明确宣称:“沙皇陛下是专制君主,作为基督教君主,他对自己的事务,无须向世界上任何人负责,他有力量和权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宽容治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彼得特别注重扩展军事力量,实行征兵制,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33万人,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火枪和大炮。彼得开办造船厂,创建俄国第一支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由此被称为“俄国海军之父”。彼得重视发展经济,引进西欧先进技术,鼓励开办工场特别是冶金工场,并亲自给乌拉尔地区的工矿企业拨去25万农奴做劳工。到彼得去世时,全俄已有100多个工场。此外,还下令建立科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推进科研工作。彼得的改革,使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彼得一世决定在新夺得的土地上建立未来的首都——圣彼得堡。1703年5月初,俄军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涅瓦河沿岸的土地。27日(俄历16日),彼得就下令在涅瓦河口的扎亚奇岛修建圣彼得堡要塞,后来改称为彼得—保罗要塞。彼得最初关注的是巩固要塞,建立对瑞典作战的坚固前沿阵地。以后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在几十个岛屿上建立起房屋。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将圣彼得堡定为首都。他邀请法国人勒布隆来为圣彼得堡制定城市建设总规划。还邀请意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国的建筑师来圣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种不同于莫斯科风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初建时,是一片沼泽草地,到处荒无人烟。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为圣彼得堡建设工地提供4万劳动力。劳工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干活,经常要在齐腰深的水里工作。每天从天亮干到天黑,不得休息。彼得一世经常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到各个工地查看。高兴时,抡起斧头和工人一起干,还不时地炫耀自己的木匠活本领。稍不如意就骂个不停,把棍子抡到工人头上。由于气候恶劣,传染病流行,几年内就有近20万人为修建圣彼得堡而丧命。
  经过十几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