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38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38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人?把度人的事情丢在一边,专门搞自度。在理论上讲没错,事上讲也能讲得通。但是这样做了几年,做了几十年,依然没有效果,於是对於佛菩萨的教诲就开始疑惑,那不灵。
  这一桩事情,问题究竟发生在哪里?聪明人要找障碍的原因,把这个障碍的原因找出来,再把原因消除,这路不就走通了吗?可是能有这种思想行为的人真的不多。我们在初学总是免不了有这些概念,讲经,这是菩萨事业,大菩萨的事业,谁有资格讲经?明心见性的人才能讲经。这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说:我们哪有资格讲经,没有开悟哪有资格讲经。所以他叫我们学讲经,什么原因?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讲经,我们学了这一点再不出来讲,要等到开悟出来讲,大概这个世界已经毁灭掉,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怎么办?所以李老师教导我们,我们哪里是讲经,我们是讲注解,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讲注解。注解里面,我们能看得懂的地方我们讲,看不懂的地方、有怀疑的地方我们不讲,不讲没错,顶多说你那里漏掉了,是,是漏掉,漏掉没错。强不知以为知,那就是过失,那就大错了。这种情形,老师教导我们之后,我们以后看古人的注解,古人这个注疏,往往看到这个经文应该是有很多意思,但是他轻描淡写几句带过,没有详细的注出来。我们问老师,老师笑笑:他这一段,他也不清楚,所以就不解释了。对的,这个态度正确。这我们要不亲近李老师,哪里懂得这里头的门道!
  李老师当年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走这条路,自己读诵、念佛,等到我们自己开悟,他举个例子,这样做法,很认真的做,依教奉行,十年之后你能开悟。再举例子说,如果你要学经教,你天天能讲经,在帮助别人,可能你这个开悟就提早了,五年就开悟。我想想这是有道理,能够自行化他并重。专门讲经,自己不修行,这不能成就。讲到最后就变成老油条了,就变成胡说八道,那要造罪过的。真有这种人,学会讲经,专门讲给别人听,自己完全不能够依教奉行,甚至於自己对佛经还怀疑,「讲给别人听的,不是讲给我听的,佛讲这些话,是讲他们,不是对我讲」,这种心态,就是天天讲经说法,自己的心行完全不相应,最后还是堕地狱。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干隆年代灌顶法师说的。
  灌顶法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很有名,通宗通教,显密融通,了不起的大德,他留下来的著作非常丰富,收集在《卍续藏》里面大概有二十多种。我学《楞严》的时候,读他的注解,《楞严经灌顶疏》。我在他《观无量寿佛经疏》里面,看到一句很重要的开示,我讲经常常介绍给同学们。他这一句话就是古人讲的,「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他把这里面的道理,一句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讲消业障,最重的业障,世尊所讲的一切经、一切咒、一切忏仪都没有办法消除掉,极重的业障,最后还有一个能彻底消除,念佛!这话不容易说出。这就说出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但是没有人晓得,包括许许多多念佛人都不知道。
  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得了。我们以后在这个经教渐渐契入,才真的恍然大悟,肯定隋唐大德们所说的,这一句名号,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一切法的精髓在这一句佛号上。实际上,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法界一切众生所说一切佛法里面的精髓,看起来好像太平常。阿弥陀佛名号,在台湾那个地方,台湾学佛的风气比较盛,到处都贴上,随便在哪里,你都能看到「南无阿弥陀佛」。怎么样?不识货,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这一句名号是个总纲,总的前提,总的原则。你要通宗通教,你才真正认识这六个字,你才真正晓得这一句名号是无上的法宝。有缘众生抓到这个,一生成就。
  这两天,有三、四天了,我们有几个同学全心全力在查《大藏经》,把《大藏经》里面世尊所讲地狱这些事情统统抄出来,找出来、抄出来。现在看到经文里头讲的五逆十恶罪,你过去生中造的,你这一生所造的,只要忏悔,业障都能消除。真心忏悔,认错,我错了,后不再做了,确实那个恶报决定减轻,所以重罪轻报,轻罪就化解。忏悔的功德、力量不可思议!如果隐瞒自己造作的罪业,不肯忏悔,那他的罪就重了。由此可知,人只要一口气没断,到临终的时候觉悟了,彻底忏悔,都能往生。《净土圣贤录》、《往生传》有很多这个例子。所以人有没有福报,要看缘分,临终的时候真正有福报,头脑清楚,遇到善知识开导,跟他说他马上能接受,马上就能够依教奉行、就能够觉悟,造极重罪业,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你细心想一想,它有道理。
  你看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不是凡人能说得出来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天堂、地狱、六道、三途、十法界,有没有?没有,这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自性空寂之中,没有这些东西。这都从哪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变现出来的。这就是《华严经》后面所讲的「唯识所变」,识就是妄心,识是有为法。你们看《百法明门论》前面九十四条,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九十四条分作四类,第一是心法,心法头一个就是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叫八识;第二个是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第三个是色法,第四个是不相应行法,这都叫有为法,总共九十四。有为法是识变的,唯识所变。自性清净心当中所现的相,那是一真法界,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真的,迷了之后就像作梦,梦中境界。
  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到下地狱了,醒来之后,地狱没有了,醒就是觉悟。忏悔的人就开始觉悟,不通忏悔的人,他还没觉悟。忏悔的人放心大胆把自己的过失说给别人听,叫发露忏悔,绝不隐瞒。迷惑的人,怕自己的罪过让别人知道,想尽方法来掩饰,那是迷得深、迷得重。也就是说他作恶梦他不会醒,醒不过来。如果到他知道做错了,不怕别人责备,这个人开始觉悟了,这个人回头了,一下醒过来之后,不但地狱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没有,他一觉的时候就到了一真法界。那当然最容易、最稳当的地方是极乐世界。所以过去造什么样的重业都不要怕,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要紧的是回头是岸。真正忏悔就是这个意思。
  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因为我那个时候的生活非常艰苦,大师教我修福。修福怎么修?修布施。自己生活很苦,他说你一个月省个一块钱、两块钱总可以,这个行,能办得到。真心布施,一文、两文果报都不可思议,到以后我们读《了凡四训》的时候看到。《了凡四训》,你看这里面讲的有一段,有一个女孩子家境很贫穷,到一个寺庙拜佛,非常感动,身上只有两文钱,两文钱就供养,住持老和尚给她回向。诚心!以后她做了王妃,福报现前了,再到这个寺庙里来拜佛还愿,带了一千两黄金来供养。老和尚看看她,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就很奇怪,她就请老和尚来请教,她说:你记不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苦,我两文钱在这里布施,老和尚你亲自给我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钱来供养,你怎么叫你徒弟代你来回向?老和尚就说:当时你那个两文钱,你的心真诚,今天你虽然带千两黄金,你的心不诚,你这个千两黄金供养的功德不如那两文钱,我让我的徒弟来给你回向,足够了。
  由此可知,培真实的福报不在供养多少,在你那个真诚心。所以修善造罪,头一个关键的问题,你的用心。你用的是什么心?你要用的是真诚心,我们常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用的这个心,真的是一块钱的功德遍法界虚空界。你用的心跟这个完全相反,虚伪、染污、不平、高下,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贡高我慢,没有把别人看在眼里,你用这种心,你布施亿万的财富,你得的福很小。这个才有道理,为什么?穷人能培福,要不然这个世间只有富人培福,富人福报愈来愈大,那穷人愈来愈穷,这不合理。所以穷人的心真诚培福,往往来生他有大福。现在这些富人都是贡高我慢,养尊处优,自以为是,他虽然到处也修福,来生他的福报平平的,这是天道。
  在此地经文上,『不作诸众生,业报因缘行』。这是教我们,我们不要做一切众生那种修福,众生迷而不觉,他修善,修极大的善,说实在的话不能超过欲界天。为什么?欲没有断。贪图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我们常讲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没有断,所以他的业报最高欲界天。为什么?色界天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了,他放下了。欲界有六层,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你说男女之欲,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四王天、忉利天跟我们人间没有两样,但是愈往上面去真的是愈淡薄。到夜摩天,夜摩天有男女,只有拥抱,这个欲就是拥抱。再往上面去,兜率天,这是握手;化乐天,这是相视,就是彼此互相看,感觉得很欢喜;到他化自在天更淡薄了,他化自在天也有男女,只是见面点点头微笑而已。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想到,我们的修行修到最好,你能够到欲界天哪一层?
  贪欲重的人堕到地狱,这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玉历宝钞》上没有这么详细。在地狱里面,情欲重的人也看到里面有美女,你去抱,这一抱是刀山、是剑树,你把刀山剑树看成美女,它变幻成美女,一抱刑罚就上身,脱离都脱不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梦幻泡影,幻化,不是真的,迷惑、造作业力变现的。六道里面,上面的三界,色界跟无色界,那是禅定的境界,你不是真正修禅定的。禅,禅定有定共戒,什么叫定共戒?人入在禅定里面决定不犯过失,一切戒你绝对都不会犯,所以叫定共戒,那个持戒是圆满的。人要到觉悟了,开悟了,禅宗常说,大家都很熟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境界里叫道共戒,比定共戒又高了,你得道了,就是你智慧现前,从定这开悟,智慧现前。智慧现前里面,一切恶业不但不造,念头都不起,这叫道共戒。人家不谈什么持戒不持戒,不谈,恶的念头都没有,真的是纯净纯善。这个地方所讲的都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法身菩萨境界是道共戒,所以说「不作诸众生,业报因缘行」,他当然不会堕落,不会堕落到十法界,更不会堕落到六道三途,他不会堕落,这就是不染。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修。
  怎样修不染?其实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讲。你执著就染污,你不执著就不染,你分别就染,分别染得轻,执著染得重。我们既然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执著它干什么?你还分别它干什么?一切事随缘,随缘就是大开方便之门。方就是我们今天讲方式、方法,我跟人相处,我跟万物相处,相处的方式,相处的方法;便,便就是当前最适合的。什么样才叫当前最适合的?不引发众生的烦恼,那就是最合适的,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佛菩萨就是这么做!所以不管怎么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你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