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360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60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此地讲的勤行,这个我们要知道。修学为什么会懈怠?原因是对於经教不能够理解,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法味,自自然然他就退心。这是一切众生都会遭遇到的瓶颈,你要懂得克服,你要突破,突破之后一帆风顺,头一关很难很难突破。
  接著说,「行须助道,助必有正」,正助双修。用什么来做助道?没有定法。我们在这些年来帮助一些同学们,我们真的是回过头来做扎根教育。扎根,所以特别重视《弟子规》。我想了很久,从前的人无论是儒、是道、是佛,修学都有成就,都不难,学儒的人能守礼,学佛的人能持戒,为什么现在人不行?这个要认真去思惟。那就是从前的人,真的从小都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他有善根。社会污染少,这是修学很好的助缘,不像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是不是好事情?很难讲,再过几年要看这个结果,它给社会带来是好处还是灾害。所以我肯定,《弟子规》不但是儒家修行的根本,也是佛家戒律的根本,果然能学好《弟子规》,持戒不难;五戒十善,世尊跟我们说的三聚净戒,都不困难。所以,《弟子规》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要求自己要完全做到。
  这个小册子文字不多,我们印成了袖珍本,可以放在口袋里,时时刻刻拿出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务必要求相应,这些都是属於助修。印光大师提供给我们三本书,这三本书也是属於助修。我们的正修是「三经一论」,或者说「五经一论」,五经不必每一部都要学,专攻一、两部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做参考,读个几遍有那么个印象就行了。选的主修,或者选《无量寿经》,或者选《弥陀要解》,主修的,那是自己每天的早晚课诵,这样正助双修。助修决定是帮助自己断恶修善,帮助自己看破放下,这就对了。
  底下一句,「殊途同归,得一道者」,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殊途同归得一道,这一道不仅是佛法,大乘、小乘是一道,显教、密教是一道,宗门、教下是一道;再把它延伸出去,全世界、遍法界虚空界,九法界里面所有一切不同的宗教,还是同归一道。上次我在日本,拜访中村康隆老和尚,这位老和尚今年正好一百岁,我去看他,他非常欢喜。在前年我跟他第一次见面,他告诉我,全世界每一个宗教的创教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听了很欢喜,你看看《普门品》里头不是说得很清楚吗?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现耶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哪个宗教都是,殊途同归!这个说法说得好,真有智慧,所以我跟这位老和尚很谈得来。
  理、事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於是宗教与宗教之间,再不会有矛盾,再不会有对立,再不会有误会。宗教必定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敬,要互相学习,互助合作,落实经典的教诲,规范人心,身语行为。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了,我们的依报环境,这个山河大地就变得像极乐世界一样,像华藏世界一样。为什么?境随心转。
  末后一句,「当趣佛境,故为此次」。上面这一段文将十甚深的次第跟我们说出来,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来,能够体会到,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真实智慧。言语有条不紊,把他的言语写成文字是最好的文章,用科判一判就清楚,就明了。你多说几句,累赘,少说一、两句,文气就断了,就接不上,言语、文字做到了不增不减,这是第一流的好文章。下面一段说,「又此十种,亦可配於十信,但不次耳」。这个十甚深可以配在十信菩萨,不过没有像前面讲的那样的次第,由此可知,十甚深是十信位菩萨主修的课程。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文,「文殊佛境即当信心」,信心是摆在第一,文殊确确实实是表的佛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学佛、学儒、学道,乃至世出世法,你要想成就,头一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没有信心你就决定不能成就,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没有信心怎么能成就?文殊菩萨主信,代表大乘的信心,文殊能信。「佛境即所信故」,我们要问什么是佛境?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是佛境。只是我们凡夫迷了,不知道这是佛境,中峰禅师跟我们说出,我们还感到疑惑。他老人家讲「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你说佛境在哪里?当下就是!只可惜你不肯承认,这叫迷,迷而不觉。希望往下我们读到经文,同修们在经文里面有所体会,有所领悟,那是真实功德。
  下面大师说,「约发心次第,信居其初」,初发心,「约所信终极,最居其后」。这个里头我们能不能体会到,信这一法彻始彻终,太重要了。早年我追随章嘉大师的时候,大师跟我讲到这个问题,他说信,信就好比我们上火车,那个时候住台湾,我们从台北到高雄。信是什么?信是这张车票。我买了这张车票,上车的时候要用它,一直在车上都要保持住,到终点站了,这个票还要收回。告诉我,信这一法,在菩萨道里面,从初发心菩萨一直到圆满的佛果,妙觉位,念念不能够舍离。这个比喻说得好,比喻很浅,我们能理解。
  从这个道理我们再观察,在世法或者佛门里面,有在家、有出家,学了没几年听说退心了,有的人还俗了,有的人改信别的宗教,改信别的法门,这些事情在现代社会是时有所闻。我们读了这个经就明白,他不会成就的,这个信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决定不能改变,他才能成就。中途常常改变,那你对佛法没有信心,改变就是不相信,就是怀疑,你要真的相信,你怎么可能改变?我们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大德,跟我们学的是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经教,他非常赞叹那个法门好,要我们把现前这个放下,跟他学习。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跟诸位说,不是善知识!这个人过几天再遇到一个法门,遇到一个比他高明的人,他的信心又动摇了。所以修学成就不容易,不容易不是别的,你没有信根,你没有信力,你的信心是水上的浮萍,随著风吹两面倒,你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后面几句话说得好,说明从初发心到终极的佛果,十信位里面这十甚深统统具足,但是不像前面那样次第。前面的次第是一个接一个来,这个地方不是像前面次第,但是十个意思统统具足。文殊是第一,表智慧,四大菩萨之一,表如来果地上究竟的般若智慧,所以把他来代表信。他是七佛之师,他学生里面有七个学生都已经成佛了,其实他自己,他自己早也成佛了。现在是以菩萨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众生,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自己内心建立清净信心,绝不动摇。现在时间到了,下面我们还有一堂,我们接著再一起学习。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这一段文,「勤首即进心,财首为念心,明四念故」。十首菩萨在此地要略为介绍,我们都看到,第一位是文殊师利菩萨。十首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勤首,首就是第一,我们看看十信位的菩萨。第一尊觉首,他这个地方排在我们这个本子上的倒数第二行,但是将来到经文里面,你看到第一个是觉首。觉重要,三皈依里面头一条「皈依佛」,佛的意思就是觉,所以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在十信,初信位的菩萨,觉首,到下面我们读到的时候再介绍。这个地方先看勤首,总而言之,这十首菩萨的名字非常重要。
  我们初入佛门,这是大乘,十信位,所以要觉、要勤。勤就是勇猛精进,决定不能够懈怠懒散,懈怠懒散是大障碍,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业障。懈怠懒散是严重的业障,障碍你於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能不精进,不能不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中国古时候,你看苏秦、张仪读书,悬梁刺股。这是什么?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助道。他懒惰,晚上读书打瞌睡,怎么办?在从前人都有头发,把头发吊在屋梁上,头要一低的时候,头发就拉住你了,不让你休息。用这个方法驱除自己的睡魔,勇猛精进,那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都用这些方法。今天我们这是学道,不勤奋怎么能成就?我们是笨一点,笨不怕,勤能补拙,所谓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像读书,人家一遍就能背,我念十遍,人家十遍能背,我念一百遍,只要自己勤奋,一定有成就。这个要有勇气、有毅力,把自己懒散这个毛病彻底改除,我们才能成就。所以,他是精进心。
  财首是念心,明四念故,都是最初修学的纲目。财首,财是功德法财,不是世间的财富,是讲你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从哪里来的?从念心来的。所以,四念处是智慧,这个我们讲「三十七道品」讲得很详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要深入去观察,才能够成就你自己的功德法财,财首菩萨做代表。
  「德首定心,心性无念为上定故」。《华严经》里面讲修定,不是一般所说的盘腿面壁,不是的。《华严》的定很别致,它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怎么说法?心性无念就是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正在接触的时候,如如不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大定,这叫自性本定。当然这种功夫不是我们凡夫能学得来的,我们凡夫盘腿面壁在打妄想,哪里是在修定?妄念纷飞,这个要知道。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定。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诸位要晓得持名念佛的意义、目的,《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目标。然后你再看看《维摩诘经》里面所讲的,「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得清净,就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这里面障碍没有了,什么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
  也许诸位要问,这要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有这么样的自在?功夫,上中下三辈都不障碍。随意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放下,娑婆世缘你真放得下,这个消息就通了,什么时候去没问题。有许多人告诉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连消息都没有,还有出家的老法师跟我讲,这讲真话。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放下!你自己想想,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没完全放下,原因在这里;果然真放下,决定是感应道交。我们在《净土圣贤录》看到宋朝莹珂法师,破戒的一个出家人,他是畏惧地狱苦,真正勇猛精进,一句佛号念了三天三夜没休息,真的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三天就往生。这都是给我们做模范,把自在往生的讯息传递给我们,没有别的,放下!
  下面一位,智首,「智首即慧心,慧为上首,兼己庄严,故有十度」。《华严经》上统统用十表法,大乘教里面佛教菩萨六度,《华严》统统用十,所以《华严》有十度。十度怎么来的?后面的四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