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个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怎么想法,我怎么看法,是自己用攀缘心去读,这个错了。你用这种心,这种心态,你所悟到的是你自己的,不是佛的;是你自己的知见,不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应该怎样?应该要放下攀缘心,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怎么随缘?我读,一遍一遍的读,我懂多少就懂多少,不懂的不要去研究。为什么?一要研究的话,变成我自己的思想见解,不是佛的真实义。佛的真实义是什么?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我加一点意思在里面,它就变成识,就不是智慧了。这是大乘佛法最不容易的地方。
我们真的自无量劫以来到今天,从来没有放下过自己的意思,总是把自己意思摆在第一。这样入如来境界,就是入自性的境界,难,太难太难了!违背了性德。所以经典展开,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孔老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想,一想就错了,愈想愈讹。到什么时候你就明了?古人说得很有趣味,说得很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明白了。千遍读下来,你们想想看,心定了!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妄想分别执著一起放下。
用读经的方法来放下,这是我过去讲过很多次。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可是你不能用一点意思在里头,用一点意思在里面,戒定慧三学全部都破坏了。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读诵是戒学;一心一意,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修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字,没有念漏行,那是修慧。什么慧?根本智。所以你长年这样子读下去,一定会有一天豁然大悟,意思你都明白了。为什么?你障碍没有了。佛经里面的意思是自性里头法尔具足的,不能求,求就糟糕了。
我早年教初学的同学们,我曾经说过,一切经典没有意思,你要知道没有意思,你就不求解了。没有意思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时候,无量义。真的,我自己学习,这个经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在这里头修根本智,般若无知。我跟别人讲,完全能够随顺众生根性,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华严经》照我们今天这个进度,我估计我们长讲至少要一万个小时;短讲,短讲一个小时也能讲完。可深可浅,可长可短,无量义。对什么样对象,有什么样的讲法,哪有一定!要有一定,这个法是死法,它不是活的。佛法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你怎么能说它有意思。
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实义在《华严经》上叫不可思议,如来的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就是这样写法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凡夫,解脱是自由自在,我们凡夫苦恼无边。苦恼从哪里来的?你有思有议,自己找的。要知道真心、法性本来没有思也没有议,那就是它的真实义,从法性里面流出来的现相。
前面我们读过「现相品」示相答,这个地方这一段,我们在前面看到世尊示现神通,神通也是现相答,这个文都是现相答前面十句问。清凉大师怕我们看不懂,在这个现相里头每一方,经文里头有八个小段,每一段都有表法的意思。因为跟初会「现相品」里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只提出上首菩萨、佛的名号跟世界的名号,只讲这三个表法意思,其他的省略掉了。怎么能执著?清凉给我们讲的,我们取它做参考,然后你再看看李长者讲的,跟清凉有相同有不相同,这不就是无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讲的都没错。我们要多听,要多读,多听多读没有意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才真正通达。你用清净心、用平等觉对待一切法,一切法总是《大方广佛华严》。
诸法里头最殊胜的、最难得的,平等。福田也不例外,平等福田为究竟智,诸法平等是究竟智,究竟智佛。十法界的业因,十法界是果报,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有因,因很多、很复杂,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佛给我们说出,佛法界是平等心,菩萨法界是六度心。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平等,佛法界就现前。只要你做到平等,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平等,平等就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怎么会平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平等了;平等就不在十法界里头,十法界里头不平等。
平等心现前到哪里去?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平等法界。他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这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但是无明没有断尽,在一真法界里头就是断无明,四十一个阶位,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就是究竟智佛;他还没有断尽,没有断尽是智佛不能加究竟。像前面明相智佛,威仪智佛,他的德号里头可以用一个智,加上究竟那一定是极果之位,在等觉之上。但是在此地,我们要晓得,这个佛是代表十信位,第六是代表六信位。我们晓得,这尊佛与究竟圆满的佛果修行的方法相应,在此地的解释,因为他是十信位的菩萨,真实的信心,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往后到经文里面我们还会读到。
这个第六信,十信位修的十种心,这一位是修不退心,究竟不退。如果我们就《疏钞》里头,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个意思,初信位的菩萨修信心,二信位的菩萨修念心,初信是东方所表的,二信是南方所表的,三信是西方所表的修精进心,第四是北方是慧心,南方是念心。东方是信心,南方是念心,西方是精进心,北方是慧心,东北方是定心,东南方就是我们念的这个不退心,不退是究竟位,这个信心不断不断的向上提升。「是最可重,故云金色」,他这个世界也是金色世界,跟东方表根本智一样,金色世界。清凉大师底下还说到「佛为福田,以佛为境故」,所以「同上文殊依金色界」。不退心。佛是福田,佛是什么?佛是平等,平等就是佛,我们要多想想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在此地参与多元文化的工作,目标是希求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我参与的时候提出两句话,「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是果报,是我们所希求的。全世界的人类,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我们大家能够和睦相处,这是我们所希求的。但是为什么达不到这个目的?就是因为没有平等对待。种族的歧视,宗教的歧视,强弱的歧视,贫富的歧视,你不平,和睦就达不到。
我们中国人讲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没有因哪来的果。佛给我们讲经说法,都是先说果,然后再说因,众生重视果,他不重视因,所以先讲果。果跟他说明,他欢喜,这个果是什么因得来的,再说因,他就觉悟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你先说因,因还没有看到果,他很难接受。这是佛对这个地区众生应他们的机,善巧方便说法。这个话传到日本,日本的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人不叫和平,叫平和。你们看,日本人叫平和,平和就是什么?平是因,因在前面,果在后面,他也有他的道理,也没有错。在印度、在中国,我们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面,和平。
你要想和睦相处,你一定要懂得平等对待。二次大战之前,日本人没有能统治中国,什么原因?为什么元朝蒙古人能统治中国,满清人能统治中国,都是少数统治多数,日本人为什么不能统治?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待中国人不平等,歧视。所以中国人不服,中国人跟他不合作,最后他就失败了。你看看满清人入主中国,尊重中国人,尊重中国的文化。他们从帝王、王子、大臣统统学习中国文,统统学习中国文化,非常认真的学习,中国人看到欢喜,你学我们的东西。你从这一方面细细观察,你就知道日本人失败在哪里。征服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完全靠武力,靠武力没有用处。秦始皇就是个例子,完全靠武力,征服了当时的六国,统一了中国。但是不到二十年就亡国了,什么原因?只有力没有德。要靠德行,德行简单的说,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没有不成功的。所以平等福田比什么都重要,他所感得的这个世界是金色世界。以佛为福田就是以平等,以佛为境界,这个意思很深。
再看第七西南方,精进首菩萨,「精进首,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为最胜智」。第七修回向心,菩萨德号是精进首,他在此地表教化。正教甚深,正教就是指大乘佛法,广义的来说,这是心性自然流露出来的正法。菩萨唯一善根就是精进,这是佛在一般经上常说的,世间法的善根有三,叫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换句话说,世间所有一切不善法是从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法是从不贪、不瞋、不痴这三善根生的。出世间大法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精进能入甚深的正教,诸佛如来的教诲,进是进而不退,精是纯而不杂。
我们世间有不少学习佛法的同学,不能说他不努力,他也很发愤、也很努力,学的东西很多很杂。所以他那个进,我常讲的,他叫杂进,叫乱进,他不是精进。精进怎么样?精进是一门,这个东西跟打仗一样,如果你把你的兵力集中攻一点,容易攻破。你的目标太多,你的兵力统统分散了,力量就薄弱,就很难取胜。为什么他要学得那么多?他不了解事实真相,觉得每一个法门都好,每一个法门都想学,这个观念错了。一切法门都通达,这是正确的,这个想法没错,但是你学习的方法错了。佛门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你不是要通一切法门吗?要通世出世间法吗?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精进就做到。
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不是我说的,我说不出这个话。有很多人认为是我说的,这是对我的恭维,我不敢当,古大德说的。我是老师教导我的,我们当时一批年轻人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李老师教导我们是一门深入,同时你想学两部经,他不教你,不收你这个学生。你想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习,完全听他的。学什么经典,他很开明,他不武断,你自己去选择。但是有范围,范围一定在《大藏经》,你在《大藏经》里面去选一部。为什么定这个标准?老师告诉我们,凡是收录在《大藏经》里面的经典,大概都没有问题。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肯定,这个经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人伪造的。
《大藏经》没有收录的就靠不住了,是不是别人编的,伪造的,就很难讲。所以以《大藏经》为标准,让我们在这里面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程度的。他让你选三次,你选择给他看,他看看你的程度,看看你的根机,你有没有能力学这个。如果觉得你没有能力,这个太难了,你不容易学,你再去选一部。三次都选不中,老师都不同意,老师再给你选一种。总是让你先选,老师尊重学生,同时在这里也有测验学生,有这两重意思在,看看你自己有没有智慧,会不会选择。
选择的这个法门,第一个契合自己的程度,对治现前的烦恼习气,我学了得受用,这是选择的标准。同时又要想到现在社会风气,我学这个经,将来讲这个经,对当前社会大众契不契机?当前社会大众需不需要?不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