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23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杨天石-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天石,1936年2月15日生。1948年毕业于东台天霞镇中心国民小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学校任教。1962年1月调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94年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中华民国史》《南社史长编》《民国掌故》《朱熹及其哲学》《泰州学派》
自1997年起,他受邀出任《百年潮》杂志主编。
内容简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戊戌变法之后,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里出现了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个人。
维新派通过上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通过办报纸来形成自己的舆论工具;通过学会把改革的力量组织起来。这样的话,维新运动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气候和规模。
他们发动的运动叫“百日维新”,涉及到文化、经济、军事、社会风气、政治五个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光绪皇帝仅在几个有限的方面有所推进。但是在这时却出现了一个“六堂官事件”。“六堂官事件”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线。
康有为设计了一个“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的计划。那么他们就需要军队的支持,因此就派谭嗣同找到袁世凯,说皇上有诏,要你把老朽除掉。袁世凯假装答应,表示要准备一下。过去的历史都讲,是袁世凯把这一秘密告诉了慈禧太后,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经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百年的历史,可以说饱经内忧外患。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少仁人志士,力图变法、改良,以求改变中国的命运。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力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外族的侵略接连不断。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变法,而且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这么一个政治的事件。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甚至震惊中外。为此呢,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特意请来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史学家杨天石先生,他为我们演讲《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大家欢迎。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讲戊戌变法的始末,它是怎么开始的?怎么样结束的?是讲戊戌变法的始末,把这个历史过程介绍给大家。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在近代中国史上的意义,就是它对近代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作用。
下面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戊戌变法的始末。这个问题里边呢,我首先要讲第一个小问题,是改良思潮的兴起。戊戌变法,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次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就是改良的这种思潮是怎么样兴起来的?刚才傅先生谈到,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阶级里边,就产生了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和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和传统的官僚,有很大的不同。而用我们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一句话,出现了这么一种人,叫“睁眼看世界”。就是说以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把大门打开了,因此就产生了一部分官僚知识分子。他们睁眼看世界,把眼睛张开来看世界了。他们提出了许多主张,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句话。一句话呢,叫“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拜老师,“夷”是洋人、洋鬼子,外国人当时称为“夷人”,就是说要把洋鬼子作为自己老师。学什么?学他比我们优秀的地方。“长”是擅长,就是学习洋人的擅长的技术,干什么?“以制夷”,来制服洋鬼子。就是用洋鬼子的那套技术,比我们强的技术,我们来制服他。
另外,还有个口号,八个字。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文化、中国的学问“做体”,“体”是根本的意思,那么“西学为用”,要把西方的学问要取之为我所用。“西学为用”,那么提出这个八个字,应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因为这就说明了中国人感到自己的原来那一套文化,那一套学术不够用了,所以要用西方的学术,来补充自己。这个也是中国人认识上的一个进步。
那么这一部分人,他主张向西方学什么呢?“长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办工厂、办学堂、要派遣留学生、要建立新式的海军、要用新式的武器来装备陆军。也就是说,他们企图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那么这一派人,在近代历史上称为“洋务派”。由于中西交往的发生发展,也由于一部分知识分子出洋留学或者出使西方,那么这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的社会制度、对西方文化,有了比洋务派更深的了解。这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发现洋鬼子的长处,不仅仅在科学、不仅仅在艺术,而且也在文化教育,在政治制度上面。因此,这一部分人,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的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教育,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改良派”,或者说叫“维新派”。它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这样四个人。
康有为是改良派的领袖人物,他早年所学完全是中国的传统儒学,但是,他后来逐渐读到了中国人编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籍,对西方粗有所知。所以康有为他的思想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他是用“西学为营养,哺育出来的思想”。但是他又披上中国古老学术的外衣,如果没有西方的近代的民主主义文化,那么不可能有康有为的思想。但是康有为的西学思想,又是披上了一件外衣,这个外衣是中国古老学术的外衣。
维新运动思想家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就是梁启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在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可以说他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主要的是一个宣传,而且是一个很出色的宣传家。
改良主义的第三位人物是谭嗣同。谭嗣同就其思想的激进程度来说,他是当时所有改良主义思想家的里边最突出的一个。所以说,这些年外国的学者、中国的学者,有一部分人,把谭嗣同称为激进思想家,而且把谭嗣同的思想,说成是中国近代激进主义的源头。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在当时的维新主义思想家里边,谭嗣同的思想的激励程度比其他人要高出一头。
改良主义思想家的第四个人物是严复。严复的特点是他对西学了解得最全面、最深刻。刚才我讲的,康有为也好,梁启超也好,谭嗣同也好,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戊戌变法之前,他们的脚没有跨出中国的大门一步。康有为只到过香港,香港那个时候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还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严复是英国的留学生,因此严复他对西学所知最多。严复的最大功绩就是翻译了《天演论》,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规律都是物竞天择,自然淘汰。中国人如果再不发愤图强的话,那么就可能被淘汰掉。用一句1949年以后的语言来说,就是说中国有一天就要从地球上开除出去。那么严复的这个思想,在当时近代中国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个小问题想讲一下,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光绪24年4月23号,也就是1898年的6月11号开始,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到这一年的八月初六,公元的9月21号,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这个期间,从开始变法到变法失败,这个时间是103天,所以历史上叫百日维新,那么百日维新到底具有哪些内容呢?
第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改革,中国以前的科举考试是考八股文。八股文这种体裁是严重束缚思想,是形式主义的僵死的一种体裁。所以维新派搞百日维新首先一个就是要求废八股,要把八股废掉。废掉用什么来代替呢?策论,“策”是策略的“策”,“论”是论文的“论”。废八股,改策论。策论就是便于知识分子比较自由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改革的意见,所以叫策论。文化改革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办学堂。今天的北京大学,就是当年的京师大学堂,就是戊戌时期,戊戌改革的成果。所以第一方面是文化教育的改革。
第二方面是经济改革,经济方面的改革。康有为跟皇帝讲,一个国家要富强,一定要发展商业,所以光绪皇帝接受这个意见,在各省设了商务局。咱们最近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部叫商务部,当时叫商务局。
第三方面是军事改革。清朝的军队都是使用冷兵器,大家知道武器是两个类型。一个叫冷兵器,一个叫热兵器。冷兵器是什么?冷兵器就是刀、矛、弓箭,中国的军队以前都是使用冷兵器,使用刀、矛和弓箭。戊戌时期规定要把这个弓、刀、矛传统项目要废掉,要改使枪炮,用热兵器。
第四方面的改革内容,是社会风习的改革。“风”是风气的“风”,习惯的“习”。当时的中国人,城乡各地有很多祠堂,有很多庙宇。康有为给光绪提出来,要把各个地方,各种各样的离奇古怪的祠堂要把它改为小学,改为学堂,这一点光绪皇帝是接受的。也就是改变社会上,崇拜鬼神的这种不良风气。康有为还提出来,要求废除缠足,女人不要缠足。这一条呢没通过,官僚说什么呢?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事情太小了,太琐细了和政治改革没有关系,否定了。所以第四方面的改革是社会风习的改革。
第五方面的改革是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是改革里边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那么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仅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有所推进。第一个推进是开放言路,“言”是言论的“言”,“路”是道路的“路”,就是打开言论的道路。那么清朝的规定呢,不仅老百姓没有议论政治的权力,连低等的官员都没有议论政治的权力。就是说低等的官员,给皇帝写意见书,这个是不行的。那么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光绪皇帝决定凡是政府官员有政治上的意见,可以通过所在的堂官部长往上代奏。就是说假定说我是工部的,那么我要给皇帝提个政治改革意见,我要找工部尚书请他往上代转。老百姓有上书言事者,可以到都察院到这个机构去呈递自己的意见书。第二方面的内容是精简机构。光绪皇帝下了个命令,一下子从清朝的中央机关撤掉了六个不必要的衙门,等于是撤掉了六个部。那么外省呢,也指示要做相应的精简。这是第二个方面,是精简机构。第三个方面呢,就是任用新人,光绪皇帝任用了一部分新派人士。根据以上的几个方面,就是百日维新它的改革牵涉到文化、经济、军事、社会风习、还有政治体制,牵涉这样五个方面。所以我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