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

第4部分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第4部分

小说: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钱,当年我就能买杏吃以核为玩具,给爷爷买烟抽留下烟盒,买大电机,买模型材料,买牙膏然后奢侈地只留下盖子,买邮票,买书,买……钱能干什么就不用我废话了吧?

  
/* 7 */
  谁害怕王小波     王小山 
   我不准备多谈王小波的小说,虽然我把他已经出版的全部小说看了不止一遍。初读王小波的小说的确令人激动,但随后逐渐发现,王小波并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除了《黄金时代》外基本乏善可陈。只说广受称赞的《红拂夜奔》吧,很多人(评论家、读者)对其中的想像力从不吝惜赞美的语言,但它实在不是一篇好的小说,里面所有的人物不过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在这一点上,个人觉得,王小波和萨特有相似之处,人物不过是他们的道具,并不真正具有自己的血肉。

  而人们更为认同的是王小波的杂文。

  首先,得罪了,我觉得,王小波的杂文并不是篇篇顶好——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使自己的文章每篇都讨所有人的高兴。我本人比较不喜欢他的两篇文章:《卡拉OK和驴鸣镇》和《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在另外的一些篇什里,也时常能看到他的怯处。仅举一例:

  在《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的》一文结尾,王小波这样写道:取得了这个成功之后,这几天我正在飘飘然,觉得有了一技之长。谁家有不听话的孩子都可以交给我说服,我也准备收点儿费,除写作之外,开辟个第二职业——职业思想工作者。但本文的目的却不是吹嘘我有这种本领,给自己作广告。而是要说明,思想工作有各种各样的做法。本文所示就是其中的一种: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我有意见的是这句话“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我认为文中他劝自己外甥的那些话一点儿都不黑色幽默,完全是活生生的现实。王小波这么说,如果是为了躲避什么暗箭的话,我可以理解。但这并不可笑——当然,黑色幽默也不一定真的能让人笑出来。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是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对王小波来说,有什么要紧呢?

  关键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他的小说不出色,但是完全可以当杂文来看。萨特不是好的小说家,但萨特的思想可是第一流的。

  但王小波就是一个思想家吗?我也不这么认为。

  思想家有什么了不起吗?如王小波,成为一个好的传道者已经很好了。

  他正是这么一个好的传道者。

  综合起来,通过王小波的文章,我闻到了这么一些“道”:人是重要的,应该得到尊重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个个不同的;人应该有不与人同的权利;有些人有说话的权力,有些人没有说话的自由;没有说话自由的人肯定也是有想法的;我们无法用一种文化去取代另一种文明;文学不仅仅有一种标准……

  这些东西真的很难理解吗?并且,真的需要以他的方式表达吗?我想,当一个思想者或者一个传道者需要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述时,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知道不在王小波自己身上。

  王小波传播一些简单的道理,他比我们更清楚这些道理的来龙去脉。而先知总是寂寞的,只有当他殉道之后我们才能知晓他的过人之处。

  如果说不是创造,那么王小波至少是使两个词组变成了汉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是“弱势群体”。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朱总理引用了“弱势群体”的说法,引起了各界的极度重视,如果说“弱势群体”是物质上的不充裕者的话,那么“沉默的大多数”当是精神上被压制的一群。我承认,任何一个国家、群体都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在这里,这个群体显得稍微庞大了一点儿。

  更让我困惑的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更喜欢充当这一部分“多数”的代言人,在很多场合,很多文章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腔调,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这沉默的人群的授权,王小波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企图充当这个代言人,而只是说自己的文章是写给他们看的。沉默者将永远沉默,但是,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谁会喜欢王小波?谁又会害怕王小波?

  那么究竟是谁使这个传道者以殉道者的姿态而终结?

  这个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答案。

  告诉我们一些常识的人就这么离开了我们,整整五年。我们会拥有下一个王小波的,对这一点我充满信心。沉默者终究会开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王小波也不是。但,我多么希望这个人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虽然他的身材高大,可我总觉得,站在人群里,他普通得会和你我一样。

  
/* 8 */
  小资漫谈     王小山 
   有一段中央电视台记者和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大约五年前在电视里看到,到现在至少又在五篇文章中看到作者引用这段对话。这些文章无一例外都要发一些感慨,大致的意思有说该放羊娃没有读书,没有理想,眼界太窄等等。

  我想,如果把同样的问题问一个CEO,他又该怎么说呢?“你每天干什么?”“发展事业,做大,成为五百强。”“然后呢?”“娶媳妇。”“然后呢?”“生孩子。”“生了孩子让他干什么?”“继续发展事业,做大,守住五百强。”

  说实话,作为个人追求来说,我实在看不出CEO和放羊娃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我要谈的是小资,如果“人皆可为尧舜”这话有理,那么“人皆可为小资”大致也不错。不就是追求点儿情调吗?谁不喜欢情调呢?

  我知道一个下岗女工,和孩子一起靠丈夫的每月不到五百元的薪水过活,家里的竹编门帘旧了,没钱换新的,于是她剪了旧挂历,把竹篾裹成花花绿绿,严严实实,这也是一种情调。鲁迅大致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只有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两个时代。那么对于非富人来说,只有成为小资和想成为而不能这两种情况。比如,金庸小说里最小资的女孩子应该算是《天龙八部》里的阿朱了,这丫头那叫一个讲究啊,用什么样的花露水都麻烦得要命,如果她不死而是出家的话,保证又是一个妙玉。

  即使要嫁人了,和萧峰山盟海誓之后,两个人最浪漫的想法是什么?是到塞外放羊——太小资了。

  如果他们成功地“混”出了塞,生了个儿子;再如果CCTV的记者碰到他们的儿子,你猜会如何?我保证本文第一自然段的对话就会早发生一千年啦。

  试问天下之大,谁不小资?就算不小资的,起码也是老资吧。

  我把这个问题问一个熟识的女孩子,她断然否认自己小资,其实否认什么呢?她常买名牌时装,用CD香水,我就认为她小资了,难道小资很丢人吗?

  追求格调并没有什么错吧,我这么大岁数还一边写稿子一边听音乐呢?虽然书房里脏了点儿乱了点儿,但总得“假装”精神世界丰富吧,我把《天鹅湖》、《1812序曲》和《步步高》、《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MP3放一起听,有个动静就好,不然闷死人了。

  说到底,那么多人蔑视小资情调,但又躲不开小资。我的一个朋友骂完小资后就拉着我跑到咖啡店用英语叫卡布季诺,我看着听着也不笑,挺好的,该怎么就怎么,骂小资本身也是小资常干的事。旅游旅游,写写游记在BBS上贴一贴,谈点儿高雅的艺术之类,别管谈得深浅,这种追求本身好像没什么错。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一个拜过把子的大哥当年经常教育我:“我们都是国家的栋梁,应该努力学习工作,为祖国贡献每一滴汗水。”大哥大学毕业后,分配回到我们那个小城市的木材场,两年后下岗。直到现在,他每天骑着“倒骑驴”在市场帮人送货,大约每天收入十几元人民币。那年过年我回去看他——你以为我少年胸怀大志,青年命运乖舛的大哥就不小资吗——他居然省吃俭用攒下一百七十多元钱买了一身西服。我虽然知道这身西服很不名贵,但大哥觉得自己很有品位,终于可以穿着西服运货了。他很高兴,我也就跟着他高兴。不过他接下来的话,比如“要体谅国家困难”、“前途是美好的”等等就不太小资,我就不多说了。

  大英雄萧峰被阿朱劝得产生了小资的念头,落魄的有志青年我大哥也追求自己的品位。所以我说人皆可以为小资没错吧。

  至于那位放羊娃,你真的以为人家就不小资吗?他要真娶了媳妇,说不定天天帮媳妇画眉毛,拉着媳妇的手赶着羊到处唱充满爱情味道的信天游呢。

  切勿看不起谁啊,你以为就你小资,就你有品位,就你过得好?呵呵。

  
/* 9 */
  小资的精神世界     王小山 
   我的朋友、摇滚青年张晓舟业余时间在《南方体育》做足球记者,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期间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青年队的报道。在一篇述评中,他这样写道:七年前,当我的朋友陈侗在广州成立博尔赫斯书店的时候,许多人不知道博尔赫斯是谁,但是现在……

  在赞美了阿根廷人博尔赫斯之后,他有点儿愤愤不平地把小资们贬斥了一顿,认为他们是跟风者,毫无创造力。虽然,创造博尔赫斯的功劳要归功于他的父母,而不是中国的小资们。

  这就是高级小资和非高级小资之间的区别,如张晓舟这样的高级小资不但最早一批知道博尔赫斯,而且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带领小资方向的人。比如他们会撰写文章,推举罗伯·葛里耶、玛格丽特·杜拉;如果不成功,他们便聪明地转向,总之,在已经被他们占领的媒体阵地上,不遗余力地宣扬那些小资事业的样板,比如罗大佑,比如费里尼,虽然他们不一定有耐心看完费里尼的任何一部电影,但是一定要谈论。

  著名小资(现在可能已经变成中产阶级了,可能而已啦,具体我不知道,别说我造谣)领路人张广天2000年弄了个不伦不类的话剧《切·格瓦拉》,于是就有了格瓦拉热,格瓦拉的书上了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满大街也都是穿着印有格瓦拉头像衬衫的人,并且不时有人哼着“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千年的冰霜今天要融化……”现在,小资们似乎有了回归本土的迹象,于是,雪村在网络上投放的歪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便开始挂在了他们的嘴边,“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前几年,小资们最喜欢的中国作家应该是王小波,第一,他死了,死人是可以随便解构的,反正他也不会出来辩解;第二,王小波的文章和小说容易读懂,起码读的人会认为自己懂了;第三,王小波的书没什么文字障碍,要知道,小资们虽然都有大学文凭,但是并不一定都有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那些素质。他们读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