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14部分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14部分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渊源中寻找了解中国当代行程的根底和可能预见的轨迹。
    192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他趁着40岁生日,带着孩子们游览了中山公园、北海
公园、景山公园等可以看到春草破土、树叶吐绿的地方。他还不顾路有积雪登上了
长城八达岭,在居庸关前和慈禧太后逃离北京的望京石上驻足。他要保持自己虽然
已到中年,却还像青年一样步履骄健的体魄。
    4月,史迪威想试试自己的汉语能力,不带翻译,不搭旅伴,独自一人到了长江
以南沿海的浙江省、内陆的江西省和湖南省。有时他一人步行在堤堰小路和陡峭的
山坡上,有时则独自乘小舟在水乡间荡漾,江南春天的田野景色,实在使他心旷神
贻。
    同时给他留下难忘印象的,还有江南农民的勤奋、聪慧。他花了几天时间,徒
步在靠近山区的乡村旅行,每天走十到二十英里。道路是仅能走独轮手推车的小路,
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那种装得满满的独轮车,只有中国人才有足够的耐心、力量
和技巧驾驭,史迪威钦佩他们,喜欢接近他们,认为他们非常善良、厚道,对外国
人是友好的,尤其对美国人,没有恶感和戒心,认为美国人是中国的朋友。史迪威
同他们攀谈,认为他们不关心自己国家的政治,只是要求不要打扰他们,使他们能
过太平日子。。刚刚从南方回到北京,史迪威又接受了作为武官代理人的最后一项
公务——北上外蒙古。6月下旬,他乘火车赶到张家口,当时那里是铁路的终点。接
着又坐了三天汽车,抵达外蒙的首府库伦。外蒙古已处在苏维埃俄国的影响之下,
苏俄红军于1921年进入这一地区,支持成立了临时人民政府,当地的蒙古人要求从
中国独立的趋向已十分强烈。史迪威在给使馆的报告中写道,库伦到处可见俄国人
插手的迹象,一支有500多名步兵和骑兵的苏俄红军控制着这里的局势,他们有少量
机枪,但缺乏弹药,没有攻击力量。他认为,蒙古人已经决心摆脱北京政府的统治,
这个地区可能会永远地同中国分开。
    1923年7月,史迪威担任语言军官的4年任期已满,陆军部要他回美国¥体宁堡
步校进修战术课程。家居北京的三年,使史迫威和他的家人对这座文明古都和热情
好客的北京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小女儿史文森生在北京,已长到两岁多,正(口
衣)呀学语地模仿着好听的北京话。虽说是返回祖国,他们却有一种离别家乡的感
觉。7月9日,他们登上了离华赴美的轮船,史迫威望着这块广袤的大陆百感丛生。
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也对这个与美国西
海岸隔洋相望的国家有了细致入微的了解,这为他日后创造辉煌业绩铺下了重要的
基石。正是:光阴似箭留不住,回首再看艰辛路;人间珍贵心相印,情系京华若故
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八章  驻军津门
              二进军校添才干,思念东方望眼穿;
              远涉大洋再来华,驻军天津十五团。
    1923年7月,史迪威进了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美国陆军本宁堡步兵学校。到这个
学校进修步兵课程,是史迪威自己提出的要求。这个步校每期接纳250名陆军军官,
分别在普通班和高级班学习。校长布赖恩特·韦尔斯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
任欧洲远征军第4军参谋长,是史迪威的老上司。他非常赏识史迪威的军事才干、刚
直性格和高度的责任心。史迪威在步校高级班学习一年毕业后,便担任了辅助校长
工作的助理执行官。1925年,史迪威又以优秀毕业生资格,转到堪萨斯州利文沃思
堡的指挥和参谋学院继续深造。按陆军部的规定,只有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军官,才
有可能升任高级指挥官。
    利文沃思军校教授的主要课程,是指挥官接受作战任务后的职责。包括:对任
务的说明,对敌情的分析,战术选择,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及其讲解、制图,进行
野外演习等等。此外,还有战时动员、部队调动、行军、救援、供应、侦察、防卫
措施、阻滞作战、撤退、改变方向、追击等等。课程繁琐,要求严格,学员们只有
拼命苦干才能应付。由于学员精神压力过重,学员队曾发生过几次自杀事件。
    史迪威进西点军校时是年岁最小的学员,现在他成了学校中年龄最大的学员。
许是实际工作磨练了他,他认为不值得去拼命拿好成绩,达到毕业水准就够了。所
以,他晚上照常是10点钟睡觉,绝不像许多人那样学习到深夜或凌晨。班上最用功
的是西点军校1915年级学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毕业时他名列第一。史迪威毕业
时,校长在他的成绩簿上的批语是:“有常识和幽默感。”
    法国参谋学院在西方军界名声最显赫。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史迫威就向往去
那里学习,在利文沃思军校学习期间,他又为此提出了申请。然而申请获准之后,
他得知有重返中国的机会,便毅然改变初衷而积极活动到中国去。尽管这次不是去
北京公使馆任武官,而是去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任营氏,他也十分高兴。妻于威妮
和孩子们更是喜出望外,好像中国是他们的故乡。
    史迪威急于要见到去中国的调令,三番五次发信询问在陆军部工作的同学惠普
尔。惠普尔回信说:“你简直是一个杰出的中国人,是担任这个战斗部队军官的最
合格的人选。”但史迪威仍不放心,又发电报去催。惠普尔回信宽慰他:“放心!
别人得不到这个职位,那些背后有参议员支持的家伙,谁都没有你的条件合适。你
要随时准备出发。”果然,在学期结束前调令下达了。史迪威一家到卡梅尔度过暑
假之后,于1926年8月20日再次乘坐陆军运输船前往中国。威妮和孩子们都有一种即
将回家的心情。
    到中国了!和1920年到中国一样,是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史迪威一家要在有英、
美、法、日、俄、德、意、比、奥等九国租界的天津市住下来。
    天津的外国租界不但最多,而且面积也最大,共占地23350。5亩,是清政府所辖
天津城区面积的8倍。从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起,这里就成了帝国主义列
强在中国华北的立足点,控制了天津最好的地段以及铁路与海河的交通要道。天津
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是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的兵营,设在九国租界的中心,是些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
前边有一个练兵场,面积约三四千亩,相当于美国大城市的一个街区,通常称为
“美国大院”。大院里除了营房外,还有军人医院、军人俱乐部、娱乐厅等。娱乐
厅里每周上映三四部美国影片,展示美国的新潮流、新时尚。         史迪威从未到过天津,以为天津也是北京那样富有中国古老文明色彩的城市。
事实却相反,这叫他非常失望。原来那些和北京一样的街道、民房,早已在26年前
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夷为平地了。代之而起的是些英国旧时代那种沉闷的西方式建筑
物,根本找不到北京那种四合院式的平房宅院。他无可奈何,只好住进英国租界赛
马路24号院里一座备有笨重家具的三层楼房,全家人为此都不高兴。
    史迪威到职时,英国租界最大,占地6149亩,日本租界也很大,占地2150亩,
美国于1860年攫取过130亩租界,后来并入了英国租界,而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
却把德国1900年攫取的4200亩租界的大部分据为己有。这本应是归还中国的土地,
如今却成了美国的租界和兵营。
    天津的租界也和上海一样,行政权不在中国手里,由英国派出的印度锡克人当
警察,管理租界的主要街道。史迪威到这里时,以德皇凯撒·威廉命名的大街,已
改为用美国总统命名的伍德罗·威尔逊大街。英国祖界叫维多利亚路,法国租界是
法兰西大街,意大利租界叫意大利街。九国租界严然是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的缩影。
    驻九国租界中心的第15步兵团,是1900年为同“义和拳”作战由菲律宾调来的,
1900年辛亥革命后增兵至两个营。第15团的另一个营仍留在菲律宾。在天津的两个
营约有50名军官,800名士兵,比英法两国的驻兵少一点,和日本驻屯军人数相仿。
    第15团的代号是“胜任”,意思是有能力执行美国在华职责。在唐山,有该团
的一个警备分队‘负责保卫奉(天)(北)京铁路线上的修理所;在山海关有一个
夏季训练营地;还有一支由团里当过骑兵的军人组成的骑兵巡逻队。全团都雇用中
国“苦力”干活。每个连的仆役头都穿蓝色布长衫,头戴黑瓜皮帽。在美国兵进行
野外练习时,苦力为军官搭帐篷,进餐时在旁边侍候,于各种体力活,甚至为官兵
擦枪。美军的日常生活很糜烂,士兵延期服役的人多,寻花问柳的多。驻华美军司
令卡斯特纳将军常对此大发脾气。他向陆军部报告说:这里的女人、酒和毒品便宜
得很,只要花几美分就可以弄到。为了压低兵营的性病发病率和死于非命,他要第
15团在酒店、妓院晚间关门时,雇用中国的黄包车,免费把士兵拉回兵营。
    第15步兵团的军官们穿军装而不带武器时,大多手持团里特制的马鞭或轻便的
短手杖,史迪威对此非常反感。无论在香港见到英国军官手持此物,还是在欧洲战
场上见到法、英指挥官手持此物,他都立即无名火起,厌恶、咒骂这种凌驾常人之
上的举止。
    史迪威高兴的是,这个团的军官和上士值勤时都佩带指挥刀,他以为这才像个
军官的样子。还有,为了鼓励团结和“团队精神”,人们常常进行礼节性拜访;每
逢5月末的“阵亡将士纪念日”,要为在华阵亡将士扫墓,表示美国不会忘怀亡命海
外的人。
    第15步兵团的职责,最初是保护北京公使馆人员,系公使馆的一个下属单位,
但指挥关系仍属陆军部。1922年,由于美国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在北京的统治地
位较稳定,步兵团曾划归国务院管辖,接受的命令是避免和中国军队发生冲突,不
介入中国争端,不妨碍中国内政。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和史迪威相识的冯玉祥将军联合皖、奉两系,
打败吴佩孚,率国民军由河南北上,夺下京、津、保地区,发动了北京政变,推倒
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清帝博仪出紫禁城,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但就在此
时,张作霖背弃与冯玉祥签订的拥孙北上主政、奉军不进关的协议,勾结段祺瑞逼
冯引退。于是,中国北方又处于新的激烈动荡中。
    这期间,第15步兵团的老团长已奉召回国,同史迪威相识的马歇尔,带着妻子
莉莉和岳母到达天津。由于新团长尚未到任,团里的军务便由马歇尔中校主持,名
称是团执行长。这是马歇尔生平第一次统领一个团,而且上任伊始就面临着危机和
动乱。
    为了防范意外,便于军事行动,马歇尔在兵营里组织学习基础汉语口语。这对
于军官是强制性的,士兵则自愿参加。马歇尔和官兵们一起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