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51部分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51部分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月21日,史迪威充分发挥他的战术想象力,作出了一项最为大胆的作战部署。
他命令新22师向加迈方向攻击前进;新38师沿加迈左侧向孟拱迂回;另以美军加拉
哈德部队和刚刚开赴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
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
灭。
    这一部署将彻底打烂日军的防御体系,把日军防线撕成几个碎片,使其首尾不
能相顾。当然,这一部署也冒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插向密支那的一路,长驱敌后,
情况复杂,结果难以预料。但是,不“出奇”便难以“制胜”,最大的风险也意味
着最大的成功。正是这种冒着极大风险、让人意料不到的大胆部署,才充分体现了
史迪威在战术指挥上的杰出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月24日,史迪威命令新22师和新38师“全力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
部队秘密向密支那进发。
    新22师和新38师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前进受阻。5月5日,史迪威与廖耀湘长
谈,向他介绍了战术指挥经验,鼓励他勇敢战斗。5月8日,史迪威在孙立人的陪同
下,视察了第113团、114团指挥所。“山地,2000英尺高。差点要了我的命。一切
都走了佯。喘不上气来,腿也不听使唤。当时就发誓戒烟。当我摇摇晃晃地到达时,
觉得自己真像个老人了。”
    是的,史迪威已经61岁,确实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连续的奔波、战斗、紧张、
失眠,使他精疲力竭,骨瘦如柴,脸上的皱褶更多、更深了。他把自己戏称为“老
火鸡脸”,有些士兵以为他有70岁了。一次,一位美军黑人士兵仔细地打量了一番
没戴军衔的史迪威,然后哀怜地摇摇头,对他说:“那些征兵局的人什么事都干得
出来,怎么能让这么一个老头干这种事呢?”但是,史迪威的战斗精神,工作热情,
顽强毅力,却比年轻人还要高。
    战斗在紧张地进行,形势越来越紧迫。可是,英国人却派一名林业官员来到史
迪威的司令部,要求美国为修建中印公路在缅甸砍伐的树木,向英国支付赔偿金。
    5月14日,史迪威终于收到了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4
8小时的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
    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进行了长时间的密集轰炸。上午10点,
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1公里的飞机场发动猛攻。日军对突如其来的中美部
队茫然失措,仓皇抵抗。盟军经4小时战斗,完全肃清了机场上的敌人。下午,满载
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及拖曳的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
    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12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他视察了中美联合突击部
队,鼓励他们继续战斗,夺取密支那城区。记者们手持照相机,对着史迪威和奇袭
密支那的英雄们,不停地按动快门。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
向各同盟国。
    蒙巴顿以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的名义又给史迪威发来了祝贺电报,写道;“在
你的英勇指挥下,美、中两国军队勇猛作战,一举夺取密支那机场,取得了辉煌的
战果。翻越古岭的行动,在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实,蒙巴顿的心里并
不是滋味。10天以前,他还曾致电丘吉尔,断言史迪威无法占领密支那,因此要求
实行所谓“海上战略”。丘吉尔得知中美军队突然占领密支那机场后,马上责问蒙
巴顿:“美国人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该作何解释?”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切断了孟拱、加迈之敌的后勤补给线,大大鼓舞了新22师
和新38师对日军的正面进攻。5月底,新38师将瓦兰之敌团团包围,主力迅速向孟拱
方向急进。6月1日,新22师攻克马兰高地,立刻向加迈发展进攻;16日,占领加迈,
歼敌大部,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率3000余残兵,在第53师团主力的接应下仓皇
向南逃窜。6月25日,新38师攻克孟拱,歼敌1600余人。
    但是,夺取密支那城区的战斗却进行得十分艰苦。中美联合突击队占领密支那
机场后,日军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使该地的日军从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
00多人。史迪威连续向密支那空运了第14师的第41团、第42团,新30师的第89团、
第90团,第50师的第149团,各部队不断向日军发动猛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
顽强抵抗,致使中美联合部队屡屡受挫。
    7月以后,孟拱、加迈之敌已被歼灭,密支那成为一座孤城。但是,日军指挥官
水上源藏少将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作困兽之十。史迪威第
4次飞赴密支那前线,他不得不撤换了指挥官博特纳准将,“把博特纳一顿臭骂,他
叫喊着抗议”。一个月前,他已经撤换了爱将梅里尔。新任指挥官是韦瑟尔斯。部
队重新进行了城市攻坚战术训练,并调整了部署,以第50师、新30师和加拉哈德部
队从三面围攻密支那。
    7月13日,中美联合部队向密支那发起了总攻,很快肃清了外围阵地,攻入市区,
随即开始与日军逐个房屋、逐条街道地进行艰苦争夺。经过20天的激战,终于在8月
3日肃清了密支那的残敌,占领了整个市区。8月1日,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见大
势已去,用手枪自尽。仅有少数残敌偷渡伊洛瓦底江,向八莫逃窜。密支那战斗,
歼灭日军3000多人,克复了缅北的核心要地,史迪威缅北反攻的作战目的基本达到。
    通过这一阶段的缅北反攻,虽然还未最后打通中印公路,但对华空运已大大改
善。自5月起,阿萨姆的空运司令部已不必绕道驼峰航线,开始经缅北径直飞往昆明,
空运量明显提高。5月份运抵昆明的援华物资达13686吨,6月份提高到18235吨,7月
份更急速上升为25454吨。
    缅北反攻作战,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以歼灭性打击,消灭日军2万多人,一
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廖耀湘在胜利后,立即致电蒋介石,兴奋地谈到:“此
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
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作为此
次战役的总指挥史迪威,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正是:迂回包抄猛穿插,旌旗
高悬密支那;勇将率军挫强敌,足智多谋战术家。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二十一章  滇西反攻
                紧锣密鼓施压力,华军滇西大出击;
                风云突变豫湘桂,再承重任挽危局。
    话说史迪威虽然集中全力投入了中国驻印军的缅北作战,但同时也一直关注着
云南中国远征军的行动。在他原来设想的作战计划中,驻印军和远征军是应该一同
发起进攻的,这样就能对缅北的日军形成钳形攻势,更快地打通中印之间的地面联
系。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在驻印军和远征军的整训与装备工作上花费了巨大精力。
但是,开罗会议以后,英国人收回了向孟加拉湾派出海军力量的承诺,蒋介石便以
此为由断然拒绝出动中国远征军入缅,史迪威只好率领驻印军开始了孤军奋战。不
过,他并没有放弃推动蒋介石尽快派出远征军的努力。
    早在开罗会议以前,远征军就发生了令人棘手的问题。原任司令长官陈诚团日
军进攻宜昌,赶赴湖北前线指挥作战,随后便不肯再回远征军任职。他所称的身体
有病固然也是一个原因,但真正的原因是由于何应钦在补充兵员和给养等问题上对
他处处掣肘。司令长官一职空缺达5个多月,直到1943年11月,蒋介石才同意由卫立
煌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11月11日,史迪威在重庆会见了卫立煌。他虽然对卫立煌不甚了解,但在华多
年也有所耳闻。卫立煌是一位强干的军事将领,人称“卫百胜”。他曾为蒋介石的
“剿共”建立殊勋。蒋介石为了奖赏他,特把安徽省和河南省交界的一块地方划出
来定名为立煌县,这在国民党将领中是绝无仅有的荣誉。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任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却与辖区内的八路军相交甚密,由此引起了蒋介石的猜忌。19
42年1月,卫立煌被革去二级上将军衔,免掉河南省主席之职,实际被解除了兵权。
此次重新起用,才恢复了上将军衔。
    史迪威在任驻华武官时,曾认为卫立煌富于进取精神,有鲜明的个性,是所有
战区司令长官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由卫立煌执掌远征军。在
那天会见时,“我对卫讲了我对他的期望,他保证马上干起来”。卫立煌没说空话,
他上任之后,很快就把设在楚雄的远征军指挥部,迁到了距怒江前线约70公里的保
山。
    12月19日,史迪威正准备离开重庆赴缅北指挥作战,但仍为远征军能否投入对
日作战感到焦虑不安。这一天,他给马歇尔发去一封电报,建议由总统出面,以美
国的信用贷款、租借物资和空中支援为条件,“力劝”蒋介石派遣远征军出击缅北。
马歇尔立即把这一建议转告罗斯福。
    这时,罗斯福已初步改变了对蒋介石和陈纳德鼓吹的“空中战略”的看法,而
更接近史迪威的观点。因为陈纳德的航空队并没有像他吹嘘的那样“击败日本”,
蒋介石又总是在对日作战上推三挡四。他多少意识到,蒋介石推崇陈纳德,明显包
含着保存国民党军队实力的意图。因此,他基本接受了史迪威的建议。
    12月20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希望他能尽一切力量履行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
派出远征军参加缅北作战。他还寓意深长地指出:要挽救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困境,
“美国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帮助中国尽快打通地面交通线”。显然,罗斯福已
经把地面作战放在了优先地位。
    3天以后,蒋介石复电罗斯福,仍然坚持以英国出动海军为“先决条件”。他毫
不退让地说:“缅战为中国生死存亡问题,如无南缅大军登陆协助,则驻滇部队入
缅作战,只是自取灭亡。此种计划,余实不能同意。”         接到蒋介石的回电,罗斯福直接体验到了这位中国最高统治者的顽固态度。他
开始觉得,史迪威、马歇尔和史汀生所主张的对蒋采取强硬态度和对美国援助提出
附加条件的要求,或许是有道理的。他决定试一试这种方法。
    在12月29日的电报里,罗斯福尽量绕着弯子对蒋介石说:“计划运往中国的大
批武器装备和军事教官,是为支持远征军参加缅甸战役准备的。如果该部队近期不
能投入作战,这些物资对敌人的充分打击作用必将延缓,因此,目前应避免浪费有
限的运输力,去安排这些物资的运送。”
    电报发出后,过去了半个月,蒋介石根本置之不理。
    史迪威通过在重庆司令部的参谋长赫恩将军,得知了罗斯福发给蒋介石的电报。
他注意到了总统态度的变化,立即要赫恩转告中国方面,如果远征军还不投入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