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其他新建大学,特别在内地的新建大学未必有这样的条件。可是我觉得也仍然能够国际化,也仍然能从国际化当中来寻找自己发展的出路,比如说,在学生培养方面,我刚才讲,学分制的引入,传统大学在中国我们已经搞了十几年了学分制,还在研究什么叫学分制,什么叫完全的学分制。在很多大学仍然只不过是把课程换算了一下,没有挖掘学分制的一种内涵。那么学分制的内涵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以市场的需要,来推动教学的改革,这是一种内涵。当年美国开始搞学分制的时候,正是它整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仍然是传授已经死亡的语言,古典的知识,那么就用了选修课来打开大学的大门,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到大学,然后才有了学分制,这样才能够计量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学习了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只是把课程换算了一下,好像是学习了国外的办学的先进经验,实际上,没有学到根本上,没有学到理念上,那么我们新办大学没有传统大学这样的一种沉重的包袱,它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可以学习这种最先进的理念,以一种学生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对自己的导向,为自己的指导来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建立自己的课程结构,那么我想这是一方面。
另外我刚才要讲学生要有国际理解的能力,要有国际意识,这怎么来的,一方面来自他们原来在社会上所带来的这些知识,比如大连本身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城市。另一方面大学里要促进他们这方面的发展,你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国际性的课程内容。那么当你课程发生这样的变化的时候,当你我们的学生在一门语言能够充分掌握的时候,对于其他的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把握的时候,这时候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民族,看看我们自己的文化,可能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变化,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我们在谈这些显性特征的时候,恐怕要认真研究研究人家办学的理念是什么,我们这些新建院校在制定自己制度的时候,需要哪些制度性的创新,这样可能是一个比较全面的 比较国际化的视角。
您觉得透过显性的交流,这个表层低下更主要的是理念,更主要是我们治学办学的一个理念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国际化的道路,开始的阶段,初期的阶段可能主要是显性方面比较多,就是反映在人员交流,还有各种合作的项目。这个也是必要的,这个对你引进或者融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体制机制管理经验等等,还是有好处的,有交流才会有一些收获体会。所以显性来说这是一个方面,但是,恐怕更深层次的是隐性的,就是要把国外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办学理念,一些机制,一些经验我们怎么能吸收进来,这个对新建院校来说,我想这个意义尤其重要。因为新建院校毕竟它办学历史短,基础比较弱,那么它在开展国际交流人员交流,项目交流方面,它受条件的限制。但是我要走国际化道路,我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它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这方面比如说,它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它们市场的观念非常强,办学呢要面向市场,要考虑教育的投入产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它非常注意应用性,和经济方面紧密结合。在教学管理方面,就刚才王先生谈的学分制的管理,这些方面即使我们不进行人员和项目方面的合作交流,同样可以来进行学习借鉴来推进我们国际化的道路。
新建高校它这个国际化的道路,可能每一个院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它的资金,它的本来的师资,它本身各方面的资源,那么就决定了它可能在国际化这条道路上,它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可能更好。每个学校都也各自的特色,大家在这条道路上,还没有一个应该说非常有经验,而且非常有规可循这样一个范本,那么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多困难,有很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那么今天也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那可能也有利于我们更多的新建高校在这条道路上少走弯路。
这个国际合作,因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没有范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吧。那么谁先去尝试,谁就要冒失败的风险,那么一开始我们这样做呢,是应该说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自觉的。因为广州大学有一些学院的建立,它本身就是利用国际资金建立的,你用了人家的钱,你就要听人家的话,它就带有一种被动地按照这个路子在走。但是二十多年下来,我觉得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校风,我们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就是在这各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性,这个自觉性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成功的经验,国际化办学的成果鼓舞了我,让我们把这个信心定下来,把这个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它作为办学的一个理念;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你刚才说的情况,我们失败了,我们不成功了,我们碰钉子了,碰了钉子,我们不是把它忘记就完了,在碰钉子,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我们反思它 反省它,从当中总结出来一些教训。
你现在回想一下,你们最大的失败您现在有没有印象?
我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对国际教育市场的不摸底。就是刚开始,因为国际教育市场虽然是个轰轰烈烈的大市场,但是它既然叫市场,它就必然有经济市场,所固有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者有陷阱,繁荣掩盖下来一些虚幻的东西。你比如说我们刚开始跟有些国家的教育集团,财团包括跟教育单位的合作,一开始是轰轰烈烈,大家的合作基础合作的规划也是非常宏伟的。但是,可能双方在满足这个合作的条件是不具备的,或者说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个国际合作没有诚信的基础,所以它走不多远就会失败。你比如说我们有些项目,外方要投资,外方要进设备,但是中国的市场它一调查一摸底,发现不行,它就撒手不管理了,可是你这个学校广告出去了,或者说声誉出去了,学生也招进来了,你只能是硬着头皮把它办下去,有些项目特别是短期培训的项目,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只能是用中方,或者由我们自己来把苦果全部咽下去,因为你毕竟要对学生负责。所以我们通过这种类型的合作失败的例子,就感觉到,诚信是国际合作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诚信,这个合作是不能持久的。
第二个教训,我觉得第二个教训也是我们在办项目的过程当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就是国际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技术发展很快,那么我们在合作这个过程当中,刚开始,凡是遇到外方对教学设备,实验条件,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支持捐赠,或者说参与,或者办学,就带有盲目乐观。实际上我们有几个项目,我们发现,它实际上是把淘汰的东西,进行一种光荣的转移,它转移给我们,到时候我们拿过来以后,海关各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根本没有用,我们曾经跟有一个欧洲国家合作了一个项目,它的设备从国外引进来,十年以后没有办法开封。为什么?根本没有用,所以在国际合作当中,还有这个东西,就是合作一定要选准国际技术前沿的东西,一定不要去被动地去接受那种他们已经淘汰的而且把它作为一个废物,无法安置的一些东西,我们把它当宝贝弄过来,这个是我们应该说是第二个方面的教训。
我在想,我们中国人有时候思维可能有一种定式性的问题,就是总是想把某一种个别性的经验,上升一种规律性的经验,然后放之四海,指导其他的院校,或者指导其他方面的工作。那么我觉得呢,我们可以这样做,可以这样研究,但是同时我觉得也应当从另一个角度,每一所大学它都要有它自己的特色,那么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也要有它自己的特色,不一定都是这样同样的道路。因为这三所大学都是有它地缘的优势,有它利用外资的这种优势,而其他大学未必会有。
同时另一方面我认为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你不管你自己的大学在什么地方,你建立了没建立,你培植了没培植,有利于国际化的一种支持的环境,支持的制度?所以有些大学,可能要先从这方面做起。那么我觉得,我们这种国际化,这种民族的碰撞没有什么可怕,不会由于国际化而丢失了我们民族的本性,而失去了我们民族的特色,而只有在国际化当中我们的民族才能够站立在世界之林,我们的民族的优势所能被世界理解,那么我们的民族才能为世界的进程打上我们的烙印,做出我们的贡献。
走国际化道路是新建高校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显然这条路不可能是一马平川的坦途。那么通过我们今天的论坛和四位嘉宾的阐述,相信大家都有了一些认识,也有所借鉴。再一次用掌声谢谢我们四位嘉宾,也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您的收看,再见!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