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ed_by_ laioqq >

第54部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ed_by_ laioqq-第54部分

小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ed_by_ laioqq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正是由于他一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吗;培养他照顾自己的一个机会现在好不容易来了,家长却又要夺走。三是因为这件事家长和孩子发生意见冲突,并且最终使孩子屈服于家长的安排,这让孩子觉得他的意见总是得不到尊重;这会让孩子要么逆反心理很重,要么毫无主见,而且也很容易形成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思维方式。

因为有某种顾虑,就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动,家长这样做其实是比较自私的,考虑的是自己的担忧,做决策的依据是让自己放心,而不是让孩子快乐并得到锻炼机会。

放手不是冒险,而是让孩子通过种种实践机会,锻炼胆量和能力,从而也能学会防范危险。如果家长总是怕孩子出意外,总是保护得严严的,将来他真遇到什么事,可能还没有能力和勇气应对。这如同担心孩子摔跤,就不允许他去学习走路,结果是他将来会走得更为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呵护也给孩子的安全留下隐患。

至于安全问题,家长应该和学校共同探讨,把出行方案好好研究一下,把每个细节推敲好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另外家长平时也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他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己。在这个基础上,要尽可能早地让孩子独立去从事各种活动。一旦觉得可行,就高高兴兴地让孩子去做。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自身事业很成功,他们的儿子也极为出色。孩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一直担任班长等重要职务。在高中繁忙的学习中,这个孩子不仅承担了很多学校和班里的工作,还去企业拉赞助,成功地和同学们创办出班刊。我找机会和他妈妈聊了一次,从她的话里却听出了他们作为家长的智慧。如果要概括他们的做法,最基本的就是“让他自己去做”,他们把这件事简直操作得像个奇迹,说来都有些让人难以相信。孩子上幼儿园时,从幼儿园到他家需要乘三站公交车。到孩子5岁上幼儿园中班时,他们觉得孩子已完全知道该如何从家乘车到幼儿园,而且从公交车上下来不用过马路,站点不远处就是幼儿园,路上的注意事项也讲过多次了,于是家长就提出要孩子早晨自己上幼儿园。傍晚回来时需要到马路对面乘车,家长就只是晚上来接他。开始几天家长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观察,确认没什么问题了,以后就真撒手了。孩子很安全地度过了整个幼儿园时期。他们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格外成熟。到孩子7岁时的暑假,他们就让这个小学生独自乘火车10个小时,去看外地的爷爷奶奶。从那开始,孩子就每个假期独自外出,回爷爷奶奶家或到某个地方旅游。孩子去旅游的地方都有可靠的亲戚或朋友,安全地把孩子接到家中,并且能陪孩子在当地玩几天,然后再安全地送上回家的火车。这个孩子也像马宇歌一样,在上小学、中学时就游览了很多地方。另外,父母也让孩子在家里干很多活儿,凡孩子自己可以做的,绝不帮忙;反而由于父母工作很忙,经常要孩子在家里帮家长的忙。例如,周末或假期让孩子买菜做饭,父母下班回家,晚饭就准备得差不多了。其实这个孩子的父母并非是那种因忙于个人事业而疏于照顾孩子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在家里有些不作为,其实这正是他们的用心之处。他们不在简单的事情上乱插手,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如何让孩子安全、独立地做事上。这位妈妈说,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她说,比如让孩子独自上幼儿园这件事,他们提前做了许多论证,把每一个细节反复斟酌,确信孩子掌握了安全常识,在对孩子的安全有把握的情况下,然后才放手的。让孩子独自回爷爷奶奶家及外出旅游也是这样的。而这个过程其实远比自己陪着孩子更难。我能理解她的说法,这种“不作为”,只是父母表面上得到了解放,实际上他们所经受的心理考验更为强烈,他们忍受的煎熬更多。相反,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呵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散”等等。

我在这里讲这个例子,只是强调“给孩子机会,让他独立去做事”这种教育理念。孩子独自上幼儿园这件事不可以孤立地看待,更不可以随便模仿。因为这里面限制因素非常多,孩子前期积淀的能力、社区的安全性、交通工具的便捷性、气候条件等各方面情况要考虑。

不论想让孩子做什么事,一定要综合权衡方方面面的情况,选择那些安全系数高的事情让孩子做。作为监护人,家长必须要首先对孩子的安全负责。

形式上是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出去,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哪怕是和家长一起旅行,一起做事,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何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种种机会留给孩子。

比如,上火车站,如果只带了一个孩子和家长都能背动的包,那就让孩子背着,家长倒可以空着两手轻松地上车。到旅馆,可以家长看着行李在大厅休息,让孩子去办入住手续。查阅旅游点资料,让孩子查找好了来提供给家长。

“独立”是自立的同义词,它是一个人成长必备的条件。现在有一种说法,年轻人都要成家立业了,在心理上还离不开奶嘴。许多人只是把这种现象当作有趣的话题来说一说,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深重的悲哀。这悲哀暂时看起来还不严重,但未来恐怕会越来越让人忧心忡忡。哲学家弗洛姆认为,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爱孩子,就勇敢地放开手,让这个小小独行侠去“潇洒走天下吧” !

特别提示:

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一件事,首先自己不要一脸愁容和不放心。要认真评估孩子的能力和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觉得可行,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表现出轻松愉快;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

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也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吁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成长的机会。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散”等等。

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种种机会留给孩子。

7.上海遇骗记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我们要让孩子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应该让他们知道生活还有阴暗面,还有危险。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前几年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北京初中女生,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一个妇女向她打听一个什么事,她没听清楚这位妇女的问的是什么,但她内心肯定是想帮她的,就反问那妇女是什么问题。那妇女表现出焦急,说一下说不清,上车再说吧,不由分说就把这个女孩推进旁边停着的一辆面包车上。结果这个女孩子被人贩子卖到河北农村,当时她才十三四岁,直到六、七年后,她已二十岁才侥幸逃出来回到家中。她的同学们都风华正茂,在上大学,而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农村生了一个孩子,身心俱损。这件事可以说毁了这个女孩的一生,读来真是让人心痛不已。

在报纸或电视上不时地会看到一些少年儿童上当受骗的事,有的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真是触目惊心。类似的事件,只要我看到了,一定会讲给圆圆听。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其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大人和孩子没有相关生活常识,没有提防心理。

在安全教育方面,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孩子感受世界是美好的,周围的人是可爱的;但我们也不失时机地把生活的另一面适当呈现给孩子,让她知道世界上也有贪婪、谎言、暴行等阴暗面。

小孩子是那样纯真,他们多半只从故事中知道有“坏蛋”这样一种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就可能活动在自己身边。我对圆圆一直不放心的一点,是在生活中她还一直没遇到一个“坏人”,所以我最担心的就是她误以为坏蛋就是像电视上那种,一眼能看出来,从而对所有遇到的人都怀有善意,没有提防心。

生活真是最好的教材,她8岁时,我带她去上海玩,“有幸”见识了两个骗子,这给圆圆上了很好的一课。

我们来回都是乘火车。去的时候,对面卧铺是一个看起来体面的中年男子,他操着上海普通话,很客气地和周围几个人攀谈起来。他说他是上海某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对上海很熟。当时我们没预订旅馆,上海也没有认识的人,准备下车找旅馆,我就顺便向这个人打听一下住在什么地方交通方便,且能找到价格合适的旅馆。他就给我说了一个旅馆名,说又干净又便宜。我问他怎么走,他说正好和他走的方向一致,下车后可以同打一辆车,他把我们带过去。

我虽然心里微微有一丝担心,但看这人不像坏人,而且觉得大白天的,即使他是坏人也没什么好怕的;而对于各种骗术,我也有提防。所以就向他表示感谢,同时想人家应该就是单纯地想帮助你,自己不该随便怀疑别人。

下火车后,在出租车等候点上了一辆出租车,他告诉司机去什么地方,我没听清。汽车走进闹市,越来越繁华,我也就越来越放心了。大约半小时后,他说他到了,要先下车。车一停下来,他推开车门就下车,没有再嘱咐司机往什么地方开。我赶快问他,接下来我去那个旅馆该怎么走,他用手随便往前面一指说,“再走没多远就到了”。我还想再问得明白些,他已赶快关了车门,头也不回地匆匆走了。司机问我去哪里,我告诉他那个旅馆名,司机说没听说过,他对这一带挺熟悉的,前面没有那人说的旅馆。于是我明白了,我遇到个蹭车的。

圆圆开始没明白怎么回事,这里明明没有那个旅馆,那人为什么要说有呢。到我们终于又七弯八转地找到一个合适的旅馆住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