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欺骗别人,目的是让人家损伤,你得名闻利养。这个谄诈对世间,这罪就很重。如果在佛法里面,以谄诈对寺院、对学佛的同学,这个罪就重了。《地藏经》上佛讲得很好,造五逆十恶罪,佛能救你,偷盗三宝物,佛不能救你,这个罪就重了。所以这些信徒们捐献的这些财物,他是供养三宝的,是为弘扬佛法的,你把这些钱财用这些谄诈的手段骗去,果报都是阿鼻地狱,诸佛如来出世救不了你,这是不能不慎重的。对普通人都不可以讹诈,何况对佛菩萨,何况对三宝!
不破净行,净是清净。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常常讲到,它底下还有,安住正戒。孔夫子说得很好,你看他老人家自己叙说,他功夫的长成,他说他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成就了;「四十而不惑」,再用十年功,他不迷惑了,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见解、处事待人接物,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是迷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真正知道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得大自在,不逾矩就是绝对跟五伦、五常、八德,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应,随心所欲,决定跟这些道德相应,这是不逾矩,矩是规矩。所以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悦什么?就悦在这里。孔子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佛菩萨是经常不断的在跟我们表演,我们要能看出门道,要能懂得他的用意,你才真正学到东西,学到这个,这就受用了,方东美先生所谓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绝对不是五欲六尘,是随心所欲,与伦理道德完全相应。在大乘法里面讲随心所欲,它与自性相应,决定没有跟自性相违背的,自性纯净纯善。这就是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他没有后悔,他没有怨恨,后悔、怨恨这个习气断掉,不存在了,你说他心多快乐,这是我们讲法喜充满,夫子所说的不亦悦乎。
如果有悔有恨,怎么能生出法喜?你哪里来的快乐?这两个字含义太深太广,这两个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不要把它看轻,它很严重,你要是不留意的话,要不好好的把它拔除,功夫是什么?这个东西淡薄了,这个东西没有了,那叫功夫。首先你能把它伏住、把它淡化,然后彻底把它消除,你就能得法喜。怎样能够做到没有后悔、没有怨恨?这是大学问,这是我们要跟佛菩萨学的。从哪里下手?要从根本戒上下手。一定不要忘掉,不要轻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不可轻视。
我是在去年有个同学送了我一本《感应篇》,有图,有简单的注解,注得不错,是民国初年石印的,现在很少,现在石印已经淘汰了,石印的本子。我们在台湾把它重新照相翻印,好像印了有两千本,寄到了,薄薄的,我看到《感应篇》,有图有说,字也写得很规矩,都是手写的。同修们要认真学习。《感应篇汇编》里面有很多故事,讲得很详细,理解要用《汇编》,受持,这个小册子最好。《感应篇》文字不长,一千多字,好像不到两千字,最好常常读诵,天天检讨。晚上如果是看一遍,认真检讨我们今天一天思想言行有没有触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第五是「无违诤戒」,违是违背,诤是诤论,「谓菩萨於佛所制禁戒,心常持护,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於戒也」,不违背,不跟人争论。佛所制的这些禁戒,就是戒律,实际上佛家的戒律,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我们的规范,我们应当向佛学习的。佛从来不杀生,极小的、微细的蜎飞蠕动,佛都爱护,佛都怜悯,佛起心动念绝没有恼害众生的,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所以佛的这个禁戒,他所制的这些禁戒全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然后才能发心恒常的持护,持是受持,我们要学,我们要做到;护,是让这个戒法常住世间,不要失掉。怎么样叫它常住世间?必须自己认真去做,做给别人看,这才能常住。如果我们劝别人持戒,自己不持戒,特别是现代的人,他不相信,他说你是假的,你骗我的,你存心不善,真的是好东西,你为什么不做?谄媚欺诈,这是不好的,那你为什么要做?不偷盗是善,那你为什么不做?所以必须自己做到,别人自然就服了,他就真的学了。
圣人,没有别的,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说,他是先做到,然后再说到,这是圣人。贤人呢?贤人是佛的弟子,跟佛学习,他能说到,但是他也做到。能说不能行,这骗人,这不是圣贤,自己会说,教人,自己做不到,这骗人,不会有成就的,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怎样受持,怎样来护戒?护戒才是真正护法。为什么?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感应篇》没有了,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这三样东西,《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那就是护儒、护佛、护道。这是三教的传人,一定要做到无所违犯,不违背,不犯这些规矩,不犯戒律。
下面这一段也很重要,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这就是叫我们要学让。这个让难,开头要忍让,为什么?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是表现的让,他们的让是做到高阶段,礼让、谦让。我们自己要向上提升,开头是忍,从忍让提升到谦让,从谦让再提升到礼让,绝对不与人争,与人争这就是错了。为什么不与人争?学大乘佛法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有什么好争的?世间人为什么要争?不知道世间东西是假的,所以争来争去,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你想,连身都是假的。《大般若经》上讲得多清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最近我们学了《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你看前面四段讲得多好,特别是前面三段,讲一体、讲二用、讲三遍,然后给我们讲四德,你把这些道理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还有什么好争的?谁争,让他去。他争取,造罪业呢?造罪业也让他去。为什么?造罪业,他必定有果报,这种业因果报就是对一般执迷不悟的这些众生最好的教诲,让大家看到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善因善果是教育,恶因恶报也是教育,都在教化众生,有什么不好?舞台上表演,有唱正面的、有唱反面的,都表演得非常逼真,都是一流的演员,都应该得奖,他们在表演,他们在教化众生。如果你从这个角度上去看,你也会莞尔一笑,你什么懊恼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学无诤,不斗诤、不触恼一切众生,不要让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但愿常生欢喜,奉持於戒,我们持戒,我们也希望他欢欢喜喜来持戒,这就对了。
第六,「不恼害戒:谓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这些世间常常有的,用这些不正当的手段欺骗众生,目的总不外乎得到名闻利养,还有受别人的恭敬,我们讲好名好利。他也学一些邪咒、幻术,或者造作方药,这些药看起来是替众生治病的,可是他别有企图,病治好了怎么样?病治好了,你要做他的徒弟,你要受他的支配,这就错了,所以他的目的不单纯。这种事情决定不能做,为什么?这也是恼害众生,佛菩萨不做这个事情。佛菩萨,「但为救护一切,而持於戒也」。特别是持戒这一条,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跟他学教,他老人家一生不劝人受戒,他只劝人皈依,不劝人受戒。我很奇怪,有一次我就把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为什么不劝人受戒?他说:我劝他,他去受戒了,他将来不能持戒,破了戒,他有罪,我劝导他的,我也有罪。我才明白这桩事情,这老人他看得很深,看得很远。
劝你三皈是跟佛结个缘,三皈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三皈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太难了,那是佛门最高的指导原则。实在讲,最高指导原则都摆在最前面,言语文字都是最简单的,像中国最高指导的原则在《三字经》上前面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有好的方法,有好的效果,成就就是五千年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这八句。所以佛法就是三皈依,你看三皈讲得多清楚,「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无比殊胜的因与果报都说出来了。
下面第七,「不杂戒:谓菩萨不著边见,不惑外道所计,但观诸法缘起不实,一心专持出离生死之戒也」,这几句话说得好。所以不著边见非常重要!边见是什么?就是对立,二边,二边就对立了。在这么多年当中,我常常提醒同学,我们想真修,想真有成就,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人的对立要化解,别人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诸位一定要知道,对立是二边的,我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这个对立就成立。如果只有一边,我不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是对立不起来的,化解矛盾、化解冲突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如果你跟人、跟事、跟一切万物有对立,那么矛盾冲突就没有办法避免。我们细心观察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是个冲突的世界,对人也好,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冲突,活在这个世间有多苦。怎样离苦得乐?佛有妙法,这个妙法就是叫我们自己,妙法不在外面,我们自己要觉悟,自己要把对立这个心态化解掉,你就得到佛法最高的享受,身心和谐,跟一切众生和谐,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与天地万物和谐。所以和谐不是要求对方,是要求自己,真能得到,要求对方是永远达不到。中国古人讲的话了不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解决了,只要自己身心和谐,就跟宇宙和谐。
所以边见就是五种见惑里的第二种,身见、边见,边见就是对立,决定不能执著,你著就有,你不著就没有。我们要问,须陀洹怎么样把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断掉?他证得圣果,虽然说初果,真的是圣人,永远不堕三恶道。在《华严经》里面,你能够把这个东西断掉,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就入华严境界,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把它看轻,要重视它,要认真努力不跟人作对,这对立,不跟人作对,善人也不跟他作对,恶人也不跟他作对。像佛在经上讲的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罗蜜,碰到歌利王割截身体,他也不跟他对立,这真的要学。但是学这个本事,要没有忍辱的功夫,那你做不到。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勉强著忍,不能忍还得要忍,实在忍不住,要读经,要拜佛,求三宝加持,在经教里面智慧慢慢开了,你就能忍了,它把你化解了,智慧开了。可以把忍辱提升,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智慧,里面没有情识,就全部化解了,这是对自己的。另外,外道,外道所计,这个计是计较,分别计较。就是他们所说的,你跟他接触,接触你不会迷惑,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错在什么地方你都知道。要包容、要感化,不能对立,一对立,矛盾冲突决定产生。所以世尊跟所有印度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