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知道极乐世界,知道之后想到那里去,这个属於了因跟缘因。
所以,每一个往生的人,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的,那是不可能的。往生是什么?过去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熟,你才能得生。过去修得很有基础了,这一生还没成熟,那还得加一点功夫,让它在这一生当中提升、成熟,这也要靠助缘。助缘总不外乎现在讲的教学,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能够遇到这些经典,特别是净宗的经典,遇到之后,能信、能解、肯发心、肯念佛,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你在这一生就很可能往生了。为什么很可能?这三个条件,不能夹杂、不能间断,你就决定得生;如果你还有夹杂,还有间断,那就难了。夹杂什么?总不外乎名闻利养,这最容易夹杂在里头;自私自利,一夹杂这个,你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说老实话,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念佛没能往生,错在哪里?错在名利不肯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不知道错过多少机会。这一生难得又遇到,如果这一生还是不能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放下,你这一生就又错过了。我们要知道,每错过一次,下一次再遇到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是一世一世接著的,要是一世一世接著的,我们早就走了。有的时候,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间隔无量劫,所以遇到这个法门,总是很辛苦、很长的时间,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才相信。这是什么原因?隔太久了,有人到几十年、到老死的时候才相信。从这些事上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他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距离时间多长。如果很近的话,大概在过去十世,十世算是近的,遇到他就能相信,他就不怀疑。细心观察,前因后果全在我们面前。
所以这三种具足,第一种是性具的,第二是智慧开显,了因,此地是『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第四偈「翻前外取」,不再执取外面这些境界相,为什么?一切法相有性无,就是相有体空,当相即空。你要从相上见性,性是空的,性是不可得的,无所有、不可得的,我们就不再执著一切现象,不会再把这些现象放在心上,你很自在,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了。世间人的烦恼从哪里来的?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贪心在作祟,得到之后又怕失掉,要怎样保持,患得患失实在讲是烦恼的真正根源。「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这个烦恼就断了,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没有是缘!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个重要。清凉这里这句话说得好,「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现」,这个叫见法身佛,就是你证得法身了,『卢舍那』是法身佛,「称於法性,无内外也」。
小注里面我们可以把它念一念,「谓了一切法」,这是指上面这句经文,「即心自性,此是表诠」,诠是诠叙,表是表法,「由一切法无性故,即我心之实性」,实性就是自己的佛性,就是自己的法性。清凉大师后面还说了一句「性亦非性」,这是怕你执著,所以这是遮,遮是防止你执著。你执著还有个性,那你又错了,为什么?这是假名,这是名字,名字不能执著,名词术语不可以执著,这才是真性。说真性,如果你又执著这个性是真性就错了,所以清凉大师再说「以无性为性」,无性之性就是真性。「即心自性,如圆成性」,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性亦非性,如胜义无自性性」,这是讲三性,三性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佛说这三种,实际上性哪有那么多?从方方面面来说,让我们对这桩事情能够理解,是帮助我们理解,不得已而说的。所以马鸣菩萨讲得好,我们不要执著言语,不要执著文字,不要执著名相。听懂了是悟了,听不懂不能去想,愈想就愈错。听不懂没有关系,你阿赖耶里面落这个印象,这个印象就是疑情。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你有这个疑的种子,说不定遇到什么缘就豁然开悟,就明白了。所以佛说的这些话,要晓得说完之后痕迹都把它扫除,扫得干干净净的,痕迹都不留,这是一个善说法者。
后面这首偈,第五首,「翻前内取」,因为前面第四首偈是迷内取,这首偈是对前面的,不执著五蕴。「了蕴性相,则见自心之佛」,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讲「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现象的归纳,四大是色法,地水火风,前面跟诸位都有详细的介绍。地就是讲的形,弥勒菩萨讲的形,「念念成形」,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相分。八识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相分是物质,见分是精神。弥勒菩萨所讲的念念成形,那个形就是色,「形皆有识」,识就是心。这是说明物质跟精神,现在哲学里是这么说法的名词,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心法跟色法。它是同时生起的,它是密切集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物质里有精神,有心法,心法里面必然有物质。物质里怎么知道有精神、有心法?心法是见闻觉知,这个我们从最近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得到现代所谓科学实验的证明。我跟江本博士说,不但水有见闻觉知,我告诉他,所有的物质现象统统有见闻觉知。尘沙有,微尘有,树木花草有,山河大地有,没有一样没有,只要有形的东西统统都具足心法,心跟物是一不是二。
根据这个道理,这佛经上说的道理,确实有许多人做各种不同的实验,真的证明了。我看过一些报导,有些小学生他们用馒头做实验。一锅蒸的馒头把它放在两边,一边,每经过那个地方都赞叹它,赞叹这个馒头,那一边就用讨厌的心对待它。大概放了七天,赞叹的馒头发酵,颜色变得黄黄的,闻起来很香;对它不善念头的那个馒头变得黑黑的,味道很臭。这就实验出来了,就是它有见闻觉知。还有人用香蕉、水果,也用这个方法,隔几天之后,赞叹的那支香蕉就变得很好吃,味道很好;反过来的那支香蕉就不能吃了,变坏了。一切万物没有一个是例外的,这是诸法实相,真相。所以,四大五蕴包括了所有的法相,所有一切的现象总不出四大五蕴。你能照见四大五蕴,你就照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的事实真相,你就统统了解,全是自心变现的。
所以佛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我们听得耳熟,佛讲的遍数讲太多了,可是怎么样?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作用。如果起作用是怎么样?起作用我们至少证阿罗汉,为什么?我们对於这一切法真放下了,真的不再执著。为什么我们还放不下?我们依然在执著,佛经天天在薰习,这说明一个事实,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虽然天天薰还不起作用。我以前讲经举了个比喻,好比一根木头放在水里面泡,大概泡了很长的时间,湿透了,整个湿透了。现在我们把它捞出来,拿一根火柴想把它点燃,一根火柴点不行,点不燃,好,再来一根,一盒火柴烧光了还没有点燃。我们现在的烦恼习气就像水里浸透的木头一样,佛法的薰修就像火柴一样,你说要烧多少包火柴才能把我们点燃?就这么个道理。我们无量劫来被烦恼习气在薰习,薰成习惯了,现在虽然听到佛经,点点头,很欢喜,不起作用。可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你不要灰心,继续不断的薰,总会有一天把它点燃。那就是对於经教要乐此不疲,其他东西要放下,这门东西要加强。真的有个二十年、三十年的薰习,锲而不舍,起作用了,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你回不了头来。有人回头得早,三、五年回头的,根利,那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而且上一次跟这一次距离时间短,才会有这种现象。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次一等,上一世跟这一世的时间距离得长,距离有几十世甚至於几百世,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要花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回头,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真的回不了头来。所以,这里头的道理我们很清楚、很明了。
明了五蕴皆空,《心经》上讲的,观世音菩萨明了了,那你就见自心之佛了。「与卢舍那非一非异,故难思议」,卢舍那是法身佛,非一,不是一样,非异,也不是两样。这个话不好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也就不难懂。卢舍那不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也不是一个人,毗卢遮那也不是一个人;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你修行证入这个境界,你证得法身,你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非异。但是很多人证得毗卢遮那,都证得法身,那就不是一个人,同入这个境界,没有两样。好像你念书,你们都念博士学位,都拿到博士学位,非异;可是你们有好几个人都拿到,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统统拿到这个学位。你从这个地方慢慢去想,你就能想通,然后你再回过头来想自己跟一切万法的关系,跟一切众生的关系,非一非异。我们跟一切众生可能形状不相同,人跟畜生不一样,人跟鬼神不一样,非一;但是佛性是一样的,非异。人有佛性,畜生有佛性,鬼神有佛性,从佛性上看没有两样,从你现在报身上看,那不是一样。从法身、报身,本来是一体,从现在的业报身那就不是一体,非一非异。我们从这里就了解,非一是讲现在的业报身,非异是讲我们本有的法身跟报身,这本有的那是一,那个不异。我们证得的时候,还是非一非异,非一是什么?示现不相同,你在十法界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所以,应化身非一,法、报身非异,这就好讲了。所以这不可思议。
「然此一偈,文含多意,一但是蕴缚,无有我人,则破前凡夫取我相也」,这个很重要。凡夫都著我,都把这个东西当作是我,这是六道轮回的根,你著了我相。这是一般人没法子接受的,这个不是我,什么是我?没有我还得了吗?实在讲根本就没有我,他要执著有个我。没有我,这是什么东西?五蕴缠缚著这么一个东西,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现的这么一个相,你怎么能把它当作我?那不是我,是什么?我们换个名词叫「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像衣服,衣服不是我,这个大家知道,衣服跟我是什么关系?我所有的。现在这个四大五蕴缠缚著的东西是什么?是我所有的。我是什么?我是法性,那才是我。所以诸位要晓得,灵魂不是我,一般人不把身体看作我,把灵魂看作我,确实是提升了一级,可是还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性,我们用灵性,灵性是我,灵性不异。灵魂跟蕴缚是完全虚妄的,凡夫都著了这个相。
第二个意思,「前后因依,相续无性,则破凡小取法相也」。法相是什么?法相是四大的相、五蕴的相,四大五蕴也没有,还是众缘和合。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他前后两个意思,前面一个,「但是蕴缚等者,即涅盘二十九」,《涅盘经》第二十九卷,「师子吼」菩萨他提出一个问题,「难」是提出一个难题。「如佛所说,一切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三因佛性前面说了三个,还有了因,这是讲了一个正因,一个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应该说是没有缠缚,既没有缠缚,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