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爱迪生 >

第3部分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爱迪生-第3部分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爱迪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门洛公园实验室的建设 

     门洛公园研究实验室的创建,是美国历史上的创举。这是美国第一个有 

组织的工业科学研究机构,美国大型工业研究机构的先驱。 

     爱迪生以超乎寻常的热情与能力组织了各种专业人才与他一起工作。他 

那兴高采烈的劲头使每一个组织成员无时无刻不处在最佳进取状态。他们亲 

切地称爱迪生为“老头子”。尽管此时他只有30岁。他们信服爱迪生天才的 

头脑,更钦佩他勤奋刻苦的试验精神。爱迪生总是有一股不怕失败的信心和 

超常的耐心。他认为发明是个人直觉与严格科学原理的奇妙结合。每当试验 

失败,别人垂头丧气时,“老头子”总是幽默地说:“我愉快地告诉大家, 

我们失败了,但从中学到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现在明白了这项设计不能用此 

方法完成。”听了他的话,所有的人便在哄笑声中重新鼓起了信心。 

     有一件东西令每个在此工作过的人都难以忘却,那就是爱迪生的笔记 

本。自从到门洛公园以后,爱迪生便开始使用一种有200页的黄色笔记本, 

整天带着,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同时勾划出草图,记下日期。有时一 

天要记10几次。一个笔记本往往几天就用完了。到爱迪生去世时,这样的笔 


… Page 9…

记本留下了足足有3400本。 

     爱迪生的想法千奇百怪,有一次,一个记者开玩笑地问:能否从黄瓜里 

得到能源?爱迪生居然很严肃地说可以,并讲了一番黄瓜储存日光能源的道 

理,还郑重表示以后可以试一试。 

     附近的居民都把爱迪生看做一个超常的智囊,对他不论多奇妙的成就也 

不表示过分惊讶,大家开玩笑说,哪怕有一天看见爱迪生在与火星上来的科 

学家亲密交谈,也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正如人们所预想的,爱迪生与其他的科学专家一起,在门洛公园里取得 

了震撼世界的成就。 

      (五)电话与留声机 

     1875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在爱迪生忙于建设自己门洛公园内的研究所 

时,贝尔正四处奔走推广自己的发明。贝尔的电话关键的缺陷在于送话器灵 

敏度不高,通话双方都必须大喊大叫才能听见,这极大地影响了贝尔电话的 

使用价值与范围。爱迪生在研究所落成时,便开始着手改进电话性能的研究。 

两年后,用碳精代替原来硫酸与碳杆的碳阻授话器宣告问世。在一次由贝尔 

与爱迪生同时参加的展示电话的发布会上,贝尔的电话声音只有站在表演台 

上的那个人才能听到,还要把耳机紧紧贴在耳朵上。而安装了碳阻送话器的 

电化学电话机效果出奇的好。旁边屋里那位先生不太优美的歌声传送过来时 

响彻大厅,听众们十分快乐地听着熟悉的“曾经有个小姑娘”的旋律。 

     爱迪生的电话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电话得以迅速推广,后来经进一步 

改进,电话的通话距离也由最初的几英里扩展到数百英里。长途电话开始得 

到普遍使用。 

     但爱迪生的这项成功是建立在贝尔的发明基础上的,不完全是自己的创 

造。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改进电话的实验中,爱迪生发现了一个更为新奇的 

现象。 

     有一次,当爱迪生调试送话器时,因听力不好,就拿着一根短针来检验 

传话膜片的震动。不料当他手中的针接触膜片后,他突然发觉随着传话声音 

的强弱,针会发生有规律的颤动。 

     爱迪生忽然想到,如果能反过来,让短针发出有规律的颤动,是不是能 

复原出声音呢?他被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得几天都不能平静。在当时的科学 

水平看来,把声音留住跟使时间停留是一样绝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爱迪生却不顾及这些,他只觉得自己的直觉是科学的,是正确的。 

于是一连数天,爱迪生不眠不食,像着了魔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索性实 

验,身旁的浓咖啡一杯接一杯地喝着。 

     终于,4天4夜的拼搏终于有所突破。爱迪生在笔记本上激动地记下: 

 “当我用一块带针的膜片,针尖对准高速旋转的腊纸,声音的振动就非常清 

楚地刻在腊纸上了。这实验证实了我的想法,把人的声音完整地贮存起来, 

待需要的时候再随时放出来,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1877年12月6日,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摆在了众人面前。大家审视着 

眼前的机器,眼里充满了疑问。看起来,这东西并不很复杂,一个支架上固 

定着一个象笔筒那样大小的,中心有轴的金属筒。金属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 

纹,跟一个小曲柄相连接,旁边是一个带碗口的粗金属管,金属管的底膜板 

中心焊着一根钝头针,针尖正对着金属筒的槽纹。 

     这东西会留住声音?大家都显出了狐疑的神态,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要 


… Page 10…

是它每说一次“你好”,就给它一箱苹果。 

     爱迪生不慌不忙地拿出一片薄锡箔裹在滚筒上,并且把振膜的针头调好 

位置,使它正对着锡箔。然后他开始用摇柄转动圆筒,慢慢背诵着民谣,“玛 

丽有只小羊羔,她的绒发雪样白……”,随着声音的继续,钝针在锡箔上刻 

出了深浅不一的槽纹。 

     然后,爱迪生停下来,将滚筒转回原位,把针也拨到起始位置上,然而 

再重新摇动摇柄,一个微弱的,但无疑是属于爱迪生的声音飘荡在房中。这 

一下,大家都惊呆了,包括爱迪生本人。“我一生中,从来没如此吃惊过。” 

爱迪生在笔记本记下这样的话。也许是因为太顺利,几乎是一试成功。爱迪 

生给他的发明取名叫“留声机”,它就是今天家家都有的录音机的鼻祖。 

     这是继贝尔发明电话后,电声学上的又一个伟大的创造,也是完全属于 

爱迪生自己的前所未有的创举,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声音的贮存和再现。 

     爱迪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幽默地介绍留声机的功能。在他看来,当家里老 

头子累了,老婆子眼花了,可安静地坐在桌旁,从留声机中听到第一流的朗 

诵家念小说,或听一个喜欢的音乐作品。有了他,年轻人跳舞时就不用请人 

演奏舞曲……。 

     这些设想令人眩晕,而且是10年后才得以真正实现的。在当时,留声机 

能录的声音并不多,时间也只有短短几分钟。 

     爱迪生发明“会说话的机器”的消息,立即传遍了乡村,城市。好奇的 

人们从各地长途跋涉而来,门洛公园的研究实验室里挤满了人,他们一个个 

对着留声机叫喊,吹口哨、唱歌,然后入神地聆听机器重新放出来的声音。 

参观的人车水马龙,日夜不绝,门洛公园变成了繁华的闹市。爱迪生一夜之 

间成为公园里的魔术师。各大报纸纷纷评论此事,说爱迪生是“新泽西的哥 

伦布”。有的还不无遗憾地说,要是爱迪生能早出世50年,现在的人们就能 

听到林肯的振奋人心的演说词了。 

     非常滑稽的是,英国正教的大主教也赶了来,以飞快地速度念了一连串 

拗口的圣经人名。当他听到留声机传出的同样绕口的却十分清楚的声音后, 

点了点头,满意地告诉爱迪生,他曾怀疑这里有诈,现在疑问解除了,因为 

全美国也找不出一个能以如此速度重复这串人名的人。 

     爱迪生不无自豪的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说,“这个既无舌,也无齿, 

同时还没有咽喉的设备却能留下你的声音。几个世纪以后,在你的身体早已 

化为乌有的情况下,它还会对你不相识的一代又一代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你的每一遐想或每一梦幻。” 

     这个新闻人物顿时轰动全球,1878年春天,英国皇家学会特地举办了留 

声机展览,巴黎世界博览会也派人远渡重洋,到该研究实验室亲取留声机样 

机。美国总统也在白宫接见了爱迪生,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各式宴会不期而至,要求签名、照相的人们更是排 

起长龙。这一切使讨厌应酬的爱迪生难以招架。他目前最需要的是将时间用 

来工作,暂时还不是改进留声机性能。几年以后爱迪生才做出第二代留声机, 

他加了一个喇叭形的音筒,是作为扩音器用的。还用蜡筒代替锡箔,并且在 

机箱内装入驱动装置,每次只要上紧发条,就可以自动录放声音,然而声音 

长短还是不很理想。 

     其他发明家也热心投入到这新的探索中来,1881年,贝尔发明了同爱迪 

生留声机原理一样,结构也相似的设备,只是录制方法不同。贝尔留声机的 


… Page 11…

唱针纵横向运动,是在蜡筒上刻出曲线来,不像爱迪生的,在蜡筒上以一条 

线刻成不同深度。 

     1887年,爱弥尔·柏林纳在贝尔留声机基础上改进,首次用圆盘形的唱 

片代替唱筒,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电唱机的雏形。同年,爱迪生把他的留声机 

接上了电瓶,用电启动,然后用接有软管的耳机收听,颇像今天的随身听, 

只是太大了些。直至晚年,爱迪生还在努力改进留声机。1878年他研制留声 

机成功后,又马上转入到另一领域中,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解决吸引了科学 

世界1/4世纪之久的问题上。 

      (六)让光明走进千家万户 

     早在19世纪初期,就有人探索用电来进行照明。在此以后的几十年里, 

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一直没能研制出适用于普 

通家庭的电灯。 

     爱迪生永远不会忘记,1869年,他刚流浪到纽约时,曾对着大街上刺眼 

的电弧灯发呆。1878年他参观了电弧光灯后,宣称他将发明一种柔和的、价 

廉的、可供选择的灯。 

     当时普遍使用电弧灯照明,但其耗电惊人,每一盏电弧灯都得配一台发 

电机。而且灯光十分刺眼,打火后还冒出呛人的气味和黑烟,不能用于室内 

照明。那时人们屋里仍用蜡烛或煤气灯,灯光十分昏暗。 

     爱迪生开始研究白炽灯。他首先收集有关照明的各种材料,由上古的油 

灯,蜡烛到今天的煤气灯,以及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先后摘录的笔记, 

多达40000多页。1873年,俄国罗德金曾研制出一种白炽灯,但寿命极短。 

是用碳条做灯丝,装入密闭的玻璃泡中。罗德金为研究白炽灯破了产,使许 

多人对此项研究望而怯步,但爱迪生却经过反复比较,觉得白炽灯是正确的 

设想。因为它成本低,耗电省,只要解决寿命问题,就最有可能成功。他在 

笔记本中写到:“电弧灯太刺眼,我们需要的是小型电灯,并且它能够像煤 

气灯一样,装置在千家万户。” 

     9月开始,门洛公园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一场新的战斗。他们首先遇到的 

难题就是:不知用哪一种材料做灯丝才能延长灯泡的寿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