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闼持谏嫦补Φ隆K运谡庖簧敝心艹删驼庋馐さ墓ǎ簧。∽叩媚敲醋栽冢敲窗蚕辏敲囱烊鳌N颐墙裉於恋秸舛尉模谜飧隼从≈ぃ颐堑奶寤峋透盍恕K哉馐歉憬舱婊埃�
「一切诸佛身」,这个一切诸佛身就是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统统包括在一切诸佛身这句里头。「唯是一法身」,所以我们跟一切众生真的是同一个法身。法界是身,你怎么能离得开法界?法界是自己。所以说「则体同为一」,为什么说身一体同,这就是佛门常讲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慈悲是从这生的。你没有这种认识,没有契入这个境界,慈悲心生不出来。所以见性,慈悲心也生出来,为什么?见性知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我是同体,就好像豁然觉悟了这个身是我,这身上每个细胞,每根汗毛都是我,同体,同一个体;哪个地方有痛痒都非常关心,慈悲心是自自然然流露出来。
我们今天没有慈悲心,什么原因?不承认是同体。好像我身上,我是一个汗毛,你是一个细胞,我们彼此不承认,不知道是同体。所以每个人顾到自己的利益就损害别人利益,干一些损人利己。真正觉悟的人可以损己利人,他知道利人是利自己,一体;自利损人,那是害自己,害自己的法身!那就错了,那就迷了,愈迷愈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契入,智慧就开了,德相就现前,这是法身,法身为体。
另外第二个意思,这身有两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假若说兼,这个「兼」字用得好,为什么?不能离开法身,离开法身,那就不行。从法身的另一面,哪一面?法身本具般若智慧,从这一方面来看,那就是「兼能证无罣碍智为身」。能证无罣碍智为身,这是什么身?这就是大乘教里讲的报身,报身是智慧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是法身里面的智慧,法性里面的智慧;智慧能证,法身是所证,法身就是法界,能所是一不是二。像我在前面举的例子,我们举灯跟光,光从哪里发的?光从灯发的,灯是法身,光发出来之后能够照灯,把这个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灯跟光是一不是二。这个比喻不是我发明的,佛在经上常讲,细细从这个地方去体会,逐渐逐渐真相就明了。所以报身是智慧身。
我们现在一讲身都要讲有个身体,身相,那个身是什么?应化身。诸位要晓得,法身没有相,法身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是现在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什么?哲学里头没讲清楚,大乘教里面讲清楚,本体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有无量的相好。这从哪里来的?本来有的,所以叫法尔如是。我们这段经文,贤首菩萨头一句所讲的「法常尔」,这个法是诸法、一切法,就是这样的,没有因、没有缘也没有理由,它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
报身,报身是智慧,以智慧为身称为报身。报身在什么地方显示出来?还是要靠个肉身。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显示出无量的智慧,从什么地方显示?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他所经历的人事物无量无边。就人事上来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佛跟他们接触、遇到的时候,每个人都有问题向世尊请教。世尊听了之后,不要用思考,不要去研究,无需要去想一想,随问随答,把他们的疑难杂症全都解除了,这是无碍智慧。从智慧来讲,这就是报身,体是法身。诸位要晓得,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
你说我们现在这个身是不是法身?不能说不是法身;能不能说这是报身?不能讲它不是报身。如来果上这些智慧德能我们统统没有了,我们现在迷了,这个身的确也是具足三身,现在是什么?报身不现,法身也不现。为什么不能现?迷了,迷了自性就是迷了法性,就是迷了法身,就是迷了报身、迷了智身。《华严》讲如来有十种身,十种身是细说,说得清楚明白一点,一般大乘经上只讲三身;三身跟十身无二无别,归纳起来讲三身,分开来讲十身。
所以十身跟三身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无二无别。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说三身是说自己,说十身还是说自己。佛法对我们无比的亲切,一句话都没有说到自己以外,全是讲自己。统而言之,经教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哪一天真的认识自己了,那就是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认识了,这个认识就叫做成佛。怎么讲?成就智身现前,你明白,你不迷了。明白、不迷了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不明白,迷惑颠倒,这就叫做凡夫。佛菩萨跟凡夫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能证、所证是一不是二。清凉说这叫「相似名一」,前面是体同为一,这个为什么讲相似名一?法身菩萨相似,彼此相似。从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到究竟觉,总共包括究竟觉是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二个位次相似。
下面说「下既别明心智,则正当初意,然体同义异」。这个初意就是约所证法界为身。下面讲底下从第三首往下这些偈颂,这是别明心智,确实是这两个意思相当於前面这个意思。然体同,体是法性;义异,义是相用,我们讲体、相、作用,相跟作用不一样,体完全一样,体同相异。
这是第二首偈前面的两句,「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我们读这两句,如果是真的得受用了,你常常在这个地方提起疑情,宗门的话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常常想著这个问题,一切诸佛身。我们把一切诸佛改一改,为什么?怕我们起分别执著这是一切诸佛,凡夫没分,那就错了。一切诸佛里头确实包括凡夫,包括情与无情,但是对初学来讲很容易迷惑,於是我们换句话说,「一切诸众生,唯是一法身」,这样疑情更容易提得起来。一切诸众生就是一切诸佛身,这前面说过。我们常常想「一切诸众生,唯是一法身」,你只把这一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万遍、念上十万遍,你就有很深刻的体认。
这一切诸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关系找出来了,跟我什么关系?共同一法身。我现在在国际上常常走动,目的是希望能够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我用什么方法?我也只用一个方法,我这个方法是什么?我们同是地球人,我们同是一家人,一家人要照顾,不能互相残害。我们不分地区、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我们统统是地球人。我这个说法产生了效果,许多人他都能肯定。我们希望我们居住的地球美好,希望地球上人人都能过著幸福、平等、美满的生活,彼此能够互相礼让、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基於一个理念:同是地球人。
《华严》更殊胜,更了不起!《华严》讲法界、讲宇宙。宇宙是一法身、是一体,那地球当然是这里面的一部分。我们讲地球,我们统统是地球人。好像我们这个指头,大姆指是个地球,我们都是一家人。《华严》跟我们讲,除这个之外,我们整个身体都是一家人,范围更大,没有边际,肯定我们都是一家人。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人,只有互助合作,决不能够互相伤害。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合作,这是性德!那是自然的。左臂这个地方有痒,右手一定去把它搔搔去帮助它,还要谈条件吗?为什么?同体。我们今天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不知道地球是一家,在这里面天天吵吵闹闹的,你争我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损人利己。人人都损人利己,那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全是冲突,全是斗争,哪来的和平?这就是违背了性德,性德不如是;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是和谐的。
我们讲地球上面所有一切生物,生态平衡,这个生态平衡就是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由此可知,违背自然法则就是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用这些术语大家好懂,破坏了生态平衡。那地球上现在生态平衡破坏了,破坏它有反应,就像江本胜水实验一样,这个反应很不好,非常丑陋,反应是什么?天灾人祸。天灾,水灾、火灾、风灾、地震;人祸就更复杂了,彼此都存心损人利己,这是人祸的根,根源,不但是人祸的根源,也是自然灾害的真因。
我们确确实实,如果不是在佛法里面,我们怎么知道宇宙是一体,怎么能够从这里想到地球是一家。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动物、植物、矿物,相用不同!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人好像是个地球,有头,有手,有足,有眼,有耳,有鼻,身体里面有五脏六腑。这就是什么?这就是相用不一样,体是同的,体是法身,体是法界。相用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所以相用从心想生。诸佛菩萨、圣贤教诲没有别的,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把所有一切错误的知见(邪知邪见)放下、一切错误的行为放下,立刻就回归正法,回归到觉正净,觉正净是性德。觉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正、净是自性本具的德相,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第二首偈的后面两句: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这两句讲了四桩事情,讲了『心』,讲了『智慧』,讲了『力』,讲了『无畏』;『亦然』,跟前面的道理一样,没有两样。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二、心一」,这是讲心,心一,「八识心王,俱不可知故」。确实,怎么不可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佛果地上,这个佛,分证佛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说圆教初住以上,初住菩萨以上转八识成四智。四智是性德,八识从心想生;换句话说,我们只要心里头动念头,这我常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四智就变成八识。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彻底放下,八识立刻就恢复变成四智。谁知道?俱不可知,为什么?自然的现象。如果有知就迷了。
《楞严经》上讲得好,无明从哪里起来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佛把无明的根本一语道破。什么叫无明?你觉得你自己有知,这就是无明。什么是无明破了?俱不可知是无明破了。连知见真的放下了,这一放下之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里头,你有没有觉得你有知?没有。如果觉得我无所不知,迷了,马上四智不现又变成八识了,为什么?你起心动念。这个东西很难懂,真不好懂,意思太深了。
我们睁开眼睛,眼睛会看,这个看是四智菩提。所以佛在经上讲,第一眼看,你是用的心,这心是一;第二眼看就不是真心,是妄心,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你有分别、有执著。起心动念落在阿赖耶里头,真心变成阿赖耶;再一分别,意识起来了;一执著,末那起来了。执著是末那,分别是意识,起心动念是阿赖耶,所以你只要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八识没有了,转八识成四智。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是比喻,就好像一面大镜子,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一样也没有漏,举这个比喻,这个比喻是无所不知,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一面镜子照外面东西,镜子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镜子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你就晓得圣人用心如镜,不落印象,不是不知道;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