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要遵守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头一条就是孝亲尊师,孝亲尊师是地藏菩萨代表的。所以干什么先要拥有土地,没有这个什么都干不成,地藏菩萨代表这个。地藏菩萨代表孝敬,就是孝亲尊师,代表中国所讲的孝道跟师道。
中国人非常讲求一个人能够成人(长大成人),能够将来在社会上为大众建功立业,靠什么?靠父母教,靠老师教。父母教什么?父母教《弟子规》。所以诸位要知道《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的课程,现在我们把它当作儿童的一种课程来教就收不到效果。《弟子规》是什么?《弟子规》是父母做给儿女看的,身教!什么时候教他?没有上学之前父母教,上学之后老师教。什么时候上学?中国古时候一般都是七岁,有提早一点六岁,六岁上学了;换句话说,从他出生到五岁,父母天天把《弟子规》表演给他看,薰习成种。这是中国谚语里头常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伦理道德的根是父母把它扎下去的,然后长大了,接著给老师来教,老师好教!他懂事,他受教。
我们今天这个教育困难,困难到极处,什么原因?从小父母没做好样子;换句话说,他没有良好的基础,难在这个地方。中国传统的教育至少可以往上推到五千年。五千年的老祖宗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就是在儿女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要有规矩。小孩虽然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走路,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那里学了。天天在看,天天在听,这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薰修到三、四岁他懂事了,虽然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什么都懂,懂得孝亲尊师。
所以《弟子规》是父母做榜样给儿女看的,不是学校课程,上学他统统都会了。老师督促,让他保持,这些规矩一点都错不得,要把他培养到十二、三岁。从七岁开始,现在我们讲五年。古人的小学也是六、七年,从六、七岁到十二、三岁,小学教育,严格的管束,在德行上百分之百落实《弟子规》。他做到了,所以他懂得孝养父母,懂得尊敬长辈,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分寸。老师要管著他,他不能走样,到十一、二岁根深蒂固,一辈子都不会违犯。从小这个根扎得好,老师再帮助他向上提升。小学这个过程里面,利用他生理,良好的生理就是记忆力。儿童记忆力最强,把应该要记得的东西,统统在这个时候教他读诵、背诵。全部都记住了,到一生都不会忘记。八十、九十随手拈来,不要去查参考资料,他统统都背过。所以小学老师只教句读,只教规矩。这个规矩总不离《弟子规》,从这个基础上加强他对於圣贤的尊重,对圣贤的敬仰。
读书志在圣贤!立志要作圣人、作贤人,这是教育的总目标、总方向。什么叫圣人?圣这个字跟佛法里头佛这个字意思、解释都相同。佛是觉的意思,圣也是觉的意思,觉悟。对於宇宙人生事实真相通达明了,这个人在中国叫圣人,在印度叫佛陀;中国人称贤人,印度人称菩萨;中国人称君子,印度人称罗汉,很相像。所以我说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现在一般人把它当作宗教看待,这是很大的误会。这是释迦牟尼佛很不幸,被人误会了。他是一个教育家,他比孔子还要殊胜。孔子教学五年,他教学四十九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那个弟子不知道有多少。成为贤人的,我们打开经典里面看,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都是证得阿罗汉的,贤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他教的时间长;夫子只有五年。他栽培的人太多太多!在家、出家多少菩萨、多少声闻。经典里面记载的多半都是出家的,常随弟子、有成就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他是大教育家,而且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他的生活方式托钵,这种方式教我们什么?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达明了,放下是除了最低生活所需,一无所取,真正做到了「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给我们做出这么好的榜样。我们如果对他误会,那就罪过,到哪里去找这么一个好人?别人误会情有可原,我们学佛的四众弟子对佛陀误会,那真的叫罪过。你的老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都不知道,你还学什么?他老人家是以身教,以身作则。身教为主,言教是辅助,统统做到!所以这是以地藏为基础,代表根本教育。
再提升,观音菩萨。观音代表什么?大慈大悲,就是把你的孝、把你的敬,孝亲尊师展开来孝顺一切众生,尊重一切众生,这叫大慈大悲。你看菩萨戒经里面,佛给我们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仁者菩萨眼光当中,对於一切众生都看作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怎么敢怠慢?怎么敢不孝顺?怎么敢不尊重?这是观音菩萨代表的。文殊代表智慧,我们现代人讲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里头有烦恼,理性里头没烦恼,智慧。把烦恼转变成智慧,文殊菩萨代表这个。智慧主导你所有的行为,你的行为就决定没有过失。所有过失从哪来的?感情来的。情里面有好恶,有妄想分别执著,智慧里头没有。所以智慧点点滴滴,再小的事情都不会有过失。普贤菩萨代表实行,落实了!把孝亲尊师、慈悲智慧统统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称为普贤。普是平等、普遍。人人都是君子,人人都是贤人。这是大乘教的四个主要的科目,用四大菩萨做代表。你要是把这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你迷信了,你根本不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认识文殊菩萨。
「始信终智,皆托佛境故」。初信讲缘起甚深,最后第十佛境界甚深,始初信位,到这个地方这是指文殊菩萨代表。第一个是觉首菩萨代表,最后这是文殊菩萨自己代表,皆托佛境。这个托是依托,统统都是依佛境,离开佛境,无有一法可得。这个佛是法性,佛是真心,佛就是本性,本性本有的境界,本性本来具足的境界。这段经文里头没有问难的,所以「无案定结难者」,这我们前面九段都看到有这些经文,这个地方没有,为什么?九首菩萨对文殊菩萨的尊敬,「表尊敬故」。文殊是老师,九首是学生。「若人若法,难致诘故」,人是文殊、是诸佛,法是佛境界,提不出问题出来。
这个地方清凉大师《钞》里面,我们把它念一念,「十信观圆等者,此明来意,亦辨在后之义,始信终智等,文殊主二法门」。这是文殊代表的两个法门,第一个代表信。「善财初见,便发信心」,这在五十三参,后面。第二「主智故」。五十三参,善财是两次见文殊菩萨。最初他是跟文殊菩萨学的,学成之后,菩萨教他去参学,这就是五十三参。最后见到普贤,那就入了佛境界,成就像文殊菩萨一样的智慧。所以文殊表智,代表信,代表智。我们看后面的注解。
「佛子我等下,正申请问,分为二」,十一句分为二段。「初结前标后,赞妙辨者,敬上首故」。前面这段经文,「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一直到「演畅如来所有境界」,这一行经的经文,这是对於文殊菩萨的赞叹,称赞他智慧辩才无碍,向他提出请教的问题。下面这有十一句,就是问了十桩事情。我们看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的提示,「何等下,别显问端,句有十一」,有十一句。初句是总,后句是别。实在讲事是十桩事情,为什么会有十一句?境界里头分成二句,分齐境界,所缘境界。「分齐境界,谓从十地因后果位之法,是佛所有」。分是等分,一分、一分;齐就是齐,你跟哪一个等分平等。譬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他能够见初住菩萨,他就跟初住菩萨等齐,我们现在讲看齐。向初住菩萨看齐,你就接触到了,他就修初住法门;他要是跟二住菩萨看齐,那他就是二住。分齐是这个意思。
大师这里说得好,「从十地因后果位之法,是佛所有」。地上称为大圣。教,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贤首大师就是华严宗,他判五教,小始终顿圆。一般在大乘法里面都说十地,别教的意思。别教的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位还在十法界,在四圣法界里头,没有出十法界,也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圆教,圆教的初住等於别教初地,圆教初行位的菩萨,十住上面就是初行位等於别教的等觉,二行位的菩萨等於别教究竟佛果。此地(这个地方)是用别教说的,这是说佛有。十地等於圆教十住,确确实实超越了十法界,是佛境界。这个佛果境界是佛所有,这是讲分齐。
在《华严经》是属於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说得很详细。法身大士的修行跟我们修行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佛在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的境界,实在讲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帮助我们向上提升。佛境界不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等级?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前面跟诸位说过,昨天我们讲过,讲得很详细,这意思很深。你不能说他有,你也不能说他没有;你说他有他确实没有,只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才有。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里要没有想,哪有法?心行处灭,一切法不生,这你很难懂!
一真法界里头,一真,一就是没有二。你想想看有念跟无念这是二法,所以有念错了,无念也错了。有修跟无修也是二法,法身菩萨跟究竟果地菩萨也是二法,又何况还有四十一个阶级,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不是分别执著是什么?诸位要知道,这是如来对凡夫说的,方便说,你可不能当真,你也不能说它是假的。一真法界里面,真的是平等了。所以这个经上讲得好,「十信观圆,便造佛境」,你就入佛境界了。但是要晓得这是圆教,你就入佛境界了。入佛境界里头,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菩萨还有没有等级?有,不能说没有。李长者给我们讲得好,为什么还有等级?无始无明的习气不好断,那可不是容易事情。有没有方法断?你要有个方法,你又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就入到十法界里头去了。一真法界里面的人,从来没有一个起心动念的。
他这个等级怎么分的?就是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习气。烦恼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了,统统都断了,习气还在。我们昨天用了两个比喻,其中一个是用酒瓶做比喻,这容易懂。酒瓶,盛酒的,现在酒倒光了,没有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一滴酒都没有,闻闻味道还有酒的味道,有没有法子把那个味道去掉?没法子,怎么擦还是有味道。这个味道必须让时间慢慢的它就没有了。譬如,我们假设这个空瓶子里头酒的味道要四十天之后就没有了,菩萨这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天没有了,那么它这个味道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轻?到四十天闻还有那么一点点,到四十一天再闻,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就好比是这样。这个阶段,华藏世界菩萨修行的,不是像我们这样的。我们这里真的是在修,他那儿没有,无功用道,不能起心动念,也没有言语造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那个境界。
三大阿僧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