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昼夜不吃饭、不睡觉,在那里想,当然想得很多很多,最后的结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人,学贤人。
孔夫子学尧舜、学周公,这三个人是他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最仰慕的人。周公辅佐成王,最初是帮助他的哥哥,周武王,他是武王的弟弟;武王死了,王位传给儿子,周公是成王的叔父,辅佐他的侄子,真是圣人。孔子很想学周公,没人用他。如果当时有诸侯用了孔子,孔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像今天这样;他的地位,在我们想像当中,周公、管仲、诸葛亮这样一流的人物,一代名臣,不可能变成万世师表,不可能!
所以释迦牟尼佛跟他完全不同的理念,当然不同的认知。而且释迦牟尼佛的心量广大,正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也没有宗教信仰界限。我们在佛经里面看,许许多多当时的宗教徒,宗教里面的领导人、传教师都来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自己情愿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有没有改变人家宗教?没有。所以佛教不是一个宗教,佛教是教育。你看经上讲的,《地藏经》上大家常念,婆罗门女、光目女都不是佛教徒,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来学佛的。我们《华严经》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都是当时宗教界的传教师、领导人物,都做了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没有改变他的宗教信仰。你信什么教都可以,佛教是提高你的道德、提高你的智慧。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我们看「净行品」第四解妨。请看《疏》文,「解妨者,问,文中但辨一百余愿,何有行耶」。这个问的意思很清楚,这品经总有一百四十一愿,问的这个愿没有讲到行,怎么说「净行品」,为什么不说净愿品,而说净行品?下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解答,假设有人这么问法,「答,文中辨行,略有数重,谓就所历事中,始自出家,终於卧觉,皆事行也」。这就是事,怎么会没有行?在这里面清凉大师清清楚楚给我们指出来,确实愿跟行分不开,总有十四桩。就像《弟子规》里面排列的一样,《弟子规》总共是七桩事,一百一十三句。这品经总共有一百四十一首偈,里面说十四桩事。我们先把它略说一说,然后在这文里头一段一段的都能够看得出来,看到了。
行,有事行,有理行,有智行,这就三个,第四个有大悲行,第五个悲智无碍行;有止行,有观行,有止观双运行;三观里面有假观,有空观,有中观,有三谛观行,就是一心三观;有十度齐修行,有四弘誓愿行,怎么说没有行?你看这合起来讲行讲了十四条。这十四行就都在这一百四十一愿里面,一定先要把它讲清楚,要不然人家看到这个经文,很可能就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里头有愿,没有看到有行。
我们看《疏》文的解答,文中辨行,略有数重。第一谓就所历事中,始自出家,这都是属於事,终於卧觉。这是讲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从出家到他老人家圆寂,在双树林下示现入般涅盘,这都是行,现相给我们看。在这偈颂里面,「知家性空」,这是属於理行;「触境不迷,善达事理」,这是智行。我们有其事,不明其理。世间人哪个人没有家?不知道知家性空,不知道!家,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尤其是现代人,现代人对家的观念也逐渐薄弱了,哪个地方是家?一生当中不晓得搬多少次,哪里是家?常常搬家有个好处,容易体会到知家性空,对家的观念逐渐淡薄。不像从前社会,从前社会讲老家,住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几百年,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三百年的老家到处都能看得到,那叫家。
有次我去游历黄山,下山之后,参观皖南的徽州文化。据说现在还保存大概有十几二十个村庄,三百年以上的老家,很值得参观。虽然家人外出做生意,远游,最后都是落叶归根。在外面都是暂居旅游,真有个家!一生为家服务,一生不忘老家。那种亲情,实在讲是中国传统教育陶冶成功的。我们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很令人羡慕。这是社会安定、世界和谐的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
现在这个世界的动乱,什么原因?没有家,就好像草木一样,没有根,水上的浮萍,随波逐流,没有根。没有根,长不大,一生的努力没有成就。现在有很多大企业跟中国古老这些老店不能比,古老的老店子子孙孙里头代有传人,老店、老字号,现在这企业的经营,不是家庭企业,有许多股东合成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继承人,往往在自己晚年公司就倒闭,宣布破产;好一点的再改组,跟古代不一样。换句话说,现代的事业是浮动的,古代的事业是有根有本。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所以非常重视教育,这有道理。
善达事理。这句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善,善巧方便,通达事理。他在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都做得非常圆满,这才叫善。所以善是智慧高度的运用,圆满的运用。佛菩萨所作所为,我们细心观摩就看出来了,体会到善的这个意味,叫智行。
第二段说「以愿导智,不滞自利,大悲行也」。智不能没有愿,智要没有愿,不起作用。所以此地给我们讲一百四十一愿,以愿来引导智慧善达事理。智慧在事相上就产生圆融无碍,达到的效果真的叫尽善尽美。由此可知,智愿行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他不是止於自利,念念都利益众生,利他。自利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不像凡小,小乘多自利、少利他,凡夫更不用说了,自利占百分之八十,利他能有二十就不错了,还想著别人!有人真的纯是自利,没有利他的意愿;做一点利他的好事都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好事,一毛不拔,不肯干,福报享完了,果报在三途。这是属於大悲行。「上二不二,悲智无碍行也」,这是大悲行跟悲智无碍行,这第三种。
下面这第三句,止观。「遇违顺境,心不驰散,止行也」,遇到违,就是逆境,自己不喜欢的;顺是顺境,样样都能称心的,心不驰散。这个意思说,在逆境里面不生瞋恚,在顺境里面不起贪爱,心不散,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是属於止行。「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个虑就是智慧生起。「智不沈没,观行也」。沈没是有智不起作用,没有大愿利益众生,智就沈没了,沈没就是没有善巧方便。不沈没!智对事就是善巧方便,圆融自在,圆融无碍,这观行。
「即止观双运行也」。这是总结上面,止观双运,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止是如如不动。止观就是禅定,这是从意思上来翻的。禅定是翻的梵语的名词,禅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有观的意思、明了的意思。所以禅那翻作静虑,静就是止,虑就是观,虑是明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不著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不著相就是观,如如不动就是止,止观双运,观中有止,止中有观。观是慧,止是定,观是什么都清楚、都明了,止是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哪有分别执著?佛法里面讲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只是各宗各派、各个法门所说的名相不相同,其实意思都一样。
你说我们念佛法门,修净土的,我们修什么?《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就是止,不乱就是观;一心是定,不乱是慧,定慧双运。我们现在念佛只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里头没有止也没有观,所以念一辈子连功夫成片都达不到,原因是什么?不会念。学人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头没有定慧,所以不能成就。定慧,那一定你要懂得念佛的道理跟方法,你要懂得,为什么要念佛?是用念佛这种方法修禅定,修定慧等持、定慧双运,我们采取这个方法,持名念佛的方法,方便!用这个方法修禅定,用这个方法修般若,用这个方法修止观,这要懂。懂了之后,你遇到其他的法门,你才能如如不动,不会三心二意被外头境界转了,一门深入,最后成就完全相等。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修成功了,决定是平等;没有成功的时候好像有高下,其实没有高下,这要知道。
「又对於事境,善了邪正,当愿众生,皆假观也」。这是讲天台家教义,三止三观,这品经里面一百四十一愿统统具足。对於事境,事行,我们六根对外面境界那是事境,善了邪正。世间人像儒家能了邪正,不是善了。「善」这字妙极,怎么叫善了?这个善是真实智慧,看破万事万物。邪有没有?有,正有没有?有。相有性无,性空,邪之性了不可得,正之性也了不可得。不可得的性是法性,是真性。性里头没有邪正,邪正从哪里来?从觉迷来的,法性里头没有。觉了,没有一法不正;迷了,没有一法不邪,这是事实真相。了解之后,对正法如如不动,对邪法也是如如不动。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
对於六道众生来说,就要劝他改邪归正,为什么?邪知邪见邪行感地狱的苦报,正知正见正行感人天的福报。虽然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苦乐不同。六道都不是真的。永嘉大师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作梦!可是这个人他做的梦是好梦,那个人在做恶梦。这就劝他们,与其做恶梦,不如做好梦。佛菩萨在六道里教化众生就这么个意思。这都是权巧方便,真正的目的是叫你觉悟,是叫你了解事实真相,以后你自己发愿,舍弃六道轮回,从这大梦当中醒觉过来。这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真正的意思。叫你断恶修善,不堕三恶道生善道,这是方便,暂时。因为你还没有这个程度,你还见不到,还体会不到。所以完全依照众生的根性,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样的身,应用什么方法得度就说什么法。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形相,也无有定法可说,善。我们智慧再高,方法再巧妙,跟佛菩萨一比,我们就很拙,不是善了,笨拙。这假观。这当愿众生下面诸位我们都可以看到,假观。
「知身空寂,心无染著,空观也」。《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身有没有?身有,身是相有性空、事有理无。这个现在科学都能够证实,我们这个身体以及所有的万事万物,刹那生灭,不是永恒的。所以佛法常讲「诸法无常」,无常就是它不是永久存在的。要给你说真话,它根本就不存在。怎么不存在?刹那生灭。世间一切万事万物,所有的现象确确实实就像我们看电视萤光幕、看电影银幕上的画面,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刹那生灭。因为它生灭的速度太快,我们眼睛没有办法觉察到,就是觉察不到它的生灭,以为它是真实。电影这个相粗,一秒钟生灭是二十四次,我们看电影已经不知道它这个生灭相。电视的画面速度更快,这个原理我们大家懂得,由点变成线,由线变成面。光的速度太大,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所以这个萤幕不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