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36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佛,我们都深信因果,虽然不是「净业三福」里面所讲的,那是菩萨对菩萨说的,深信因果他那个特别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对我们普通一般人来讲,善心、善行决定得善果,这个果报有的是在这一生,有的是在来生后世,决定不虚,这真的!所以首先我们要相信三世因果,要相信人有前世、有后世。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常常听到外国人讲人权,有人来问我,甚至於在国际会议上有人问我:法师,你对人权这个问题怎么看法?大家对这个都非常重视。人有什么权?如果说人真有人权,我希望年年十八,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一年比一年衰老。六十岁以后、七十岁以后,一年就不如一年,哪来的人权!
  有人问,人生究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生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价值?许许多多哲学里头的命题都在讨论这个东西。在佛法里面来说,讨论这些问题都不切合实际,都是属於不相应行法。实际,佛讲得好,佛给我们讲,人生到世间来,为什么来的?佛说「人生酬业」,你看一句话四个字就给你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酬偿你过去生中的业报!过去生中修善积德,你这一生才得人身享福,过去修的有福报;如果过去生中没修福,那就要受贫贱的果报。所以同是得人身,贫富、贵贱、夭寿,统统都不一样。佛法里头说得很清楚,同样得人身,引业相同,引导我们到人道来受生,这个业相同。但是满业就不相同,满业就是善恶业,过去生中造的善恶业不一样。
  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自然就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智慧,在十法界里头就步步高升,这个有意义,这个有价值。决定不能在这个世间去争这些名闻利养,去争这些荣华富贵,给诸位说,那是争不到的。命里有,决定有;命里没有,用什么方法去争取都争取不到。所以这桩事情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还是佛法。
  这段经文讲到究竟处了,佛教我们「三业离过」,你看佛在《无量寿经》上说的。《无量寿经》我们净宗同学念得最多,许多同学都把它当作课诵本,好!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把这个摆在第一条。你想想看什么意思?一般经论里面,讲三业都是讲身、口、意,《无量寿经》是把口业放在第一,第二讲身,第三讲意。这个就说明,凡夫最容易造的业就是口业,有意无意。批评别人,毁谤别人,造谣生事这个罪业就更重了。不知道自己反省,专门找别人麻烦。所以佛把这个放在第一。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别人有过失,不能说。看到别人有过失,你看连《弟子规》上都这样教导我们,立刻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有,我马上要改;没有,没有要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
  特别是在这一品经里头,这个「净行品」,怎样在顺逆境界里、善恶缘中,三业离过成德?佛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要真想学,真想成就,从哪里学起?我讲得很多,一定要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字字句句要落实,就是真正做到了。确确实实是我们的生活言行、起心动念的写照,记录下来就是这样的,这个人就是成德的基础具足了。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统统以这个为基础,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十善业,诸位一定要知道,十善业在佛法里面讲是人天法,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是阿修罗、罗刹,有福报。福报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所修的,这我们不能不懂。
  没有《弟子规》,十善做不到;没有十善,三皈五戒做不到;没有三皈五戒,在家同学菩萨戒你做不到。讲戒律都是讲德行,所以我们要真干,就是从《弟子规》干起,努力用上个一年半载把它落实。有《弟子规》的基础,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有分,真能去得了。如果我们连《弟子规》都做不到,佛号念得再多,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那就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世尊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具足十善。当然是上品十善,不是中品,因为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用《弟子规》做基础来修十善业,就是上善;没有《十善业道》,只有《弟子规》,在佛法可以说是中品善,中下善,不是上善。它跟十善业结合起来就变成上善,你想这个多重要,我们一定要从这儿干起。
  现在末法时期,《楞严经》上讲得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学佛到哪里去学?哪里是真正佛道场?给诸位说,佛菩萨大慈大悲,早就给我们开了方便之门,只要你诚心诚意断恶修善,哪里都是道场。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三皈五戒,乃至於菩萨戒,自己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发誓受戒,能得到。出家戒不行,出家戒一定要三师七证,至少要有五比丘,有三师,两位做证明的;圆满的是十个法师传戒,三师七证,尊证阿闍黎。可是这十个法师找得到找不到?早就找不到了,这个话是明朝蕅益大师所说的。蕅益大师说,南宋以后中国就没有比丘了,出家人受出家戒是形式,有比丘的样子,没有比丘的实质。为什么?戒律做不到。
  蕅益大师也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你看他注的《弥陀经要解》。说老实话,我一生最喜欢的书本就是他老人家的《要解》,写得实在太好,太圆满了。我过去在美国,曾经有人问我,他说法师,《大藏经》这么多经典,如果只准你学一部经,你取哪一部?我毫不考虑,我取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我喜欢这部经,我也很乐意讲这部经。一生讲那么多经,都是别人启请的,来要求的,不是自己意思;如果自己的意思,我一生就讲《弥陀经要解》。好到什么程度?印光大师赞叹,你看《文钞》里面不止讲一次。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话赞叹到极处!佛来作个《弥陀经》注解,都没有办法超过他。我们想印祖,很多人知道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这个话是从大势至菩萨口里说的。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就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要不然作不出来,写不得这么好!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学教、修行都贵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但是在末法时期,真正能体会到《要解》的人还是不多。最方便的还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容易懂,而且对西方极乐世界做了很详尽的介绍。这本经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览,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明书,我们要知道尊重,要知道认真的去学习。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三业离过成德做起。起步,最初方便,就是《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在家居士;然后受持三皈五戒,念佛真的生净土。如果是出家人,还得要加一部《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蕅益大师做榜样给我们看,他出家了,受了比丘戒,受了菩萨戒,受完回来之后退比丘戒。为什么?比丘戒做不到,而且比丘戒传法的时候,五个真正比丘没有。他老人家讲,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都是属於名字比丘,有名无实。所以他老人家退比丘戒,一生自称为「菩萨戒沙弥」,名副其实,真的,不是假的。
  这样一个大修行人,真正有成就的修行人,如此的示现。他的学生(蕅益大师的学生)成时,我们一般讲徒弟,成时法师也了不起。蕅益大师圆寂之后,他老人家一生的著作,成时法师替他整理,替他刻版流通,这个功劳很大!成时法师因为师父称菩萨戒沙弥,他自己都不敢称沙弥了,我看到他的文章,他后面的具名是「菩萨戒出家优婆塞」,就是出家的居士;优婆塞是在家居士,他加个出家,出家优婆塞。第一个看到用菩萨戒出家优婆塞,你看看古人。
  在我们民国初年,也有位大德用这个称呼,弘一大师。诸位都知道,弘一大师研究戒律的,他老人家也自称菩萨戒出家优婆塞。都是示现给我们后人看的,让我们后人知道惭愧。可是形式上的戒要不要受?要受,不受,有些人嫌疑、毁谤,那他就造罪业了。为了不让他造口业,我们也去受。受,自己一定要很清楚,像蕅益大师一样,决定不能得戒。这是现前的这些事实,我告诉同学们。
  另外就真正想受持戒律的,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章嘉大师教给我,五戒、十戒、菩萨戒,都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受持。章嘉大师告诉我,你得要真干!不必全受,哪一条你能做到,你就受一条;两条可以做到,你就受两条。一般人不承认,佛菩萨承认,护法神承认,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第一次我听到这么一句话,「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是章嘉大师讲的。以后在新加坡,我遇到纳丹总统,我们在一起吃饭。他给我说,他说他是印度教,他的祖籍也是印度人,他说最佩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这个话寒毛直竖,他内行,他不外行,他真懂,居然跟章嘉大师讲的是一句话。
  所以,我们要懂得学佛要真干,重实质不重形式。我自己受戒,也不必告诉人,五戒能做几条受几条,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宣誓,决定不犯!出家人亦复如是,《沙弥律仪》是基础,可以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受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行,一定要有三师七证传授给你;菩萨戒可以,可以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宣誓来做。《梵网菩萨戒经》十重四十八轻,它原本是出家人受持的。在家同学受菩萨戒多半是采取《璎珞经》,璎珞菩萨戒是六重二十八轻。所以它的戒条较少,几乎少一半,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我们读到这个戒本,哪些可以受的,我们在佛菩萨面前宣誓,我们就受了。做不到的不要勉强,做不到,勉强受了,你常常犯戒、破戒,这不好,这是罪上加罪,这都要懂。不管你是在家、出家,最基础的戒律就是《弟子规》,不能不把这个基础打好。
  所以讲到离过成德,德里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无不具足,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生佛不二。《华严经》上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过,过失。三业离过,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就现前了。所以在这二十答问里面,这个是总问,它有十句,向下我们在经文上可以读到了。
  第二段,「得堪传法器」,这个不容易。这是说什么?佛的传人,佛法代代相传,你要具备条件,能够接受承传。那要具备什么条件?当然第一段里头「三业离过」这是一定要具足的。承传除这个之外,最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开了,不开智慧不能传法。我们看禅宗很好的例子,五祖忍和尚在黄梅多年,遇到惠能,把衣钵传给惠能。神秀跟他多年,是他弟子当中的上首弟子,常常代他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五祖衣钵没传给他,传给惠能,什么原因?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所以堪传法器标准是明心见性,这是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