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 >

第11部分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何原因呢?”
  诸葛亮想离开景升书院不是草率的决定,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他对黄承彦说:“我读书,希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学习增长才干,学到本领,遇到实际问题,能够知道如何处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矛盾可以从容化解。如果两军对垒,怎样才能出奇制胜。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我想学“八阵”之法,可在书院里没有人教授这方面的课程。”
  黄承彦点头,又是连声:“好、好!”
  执掌书院的学长接到诸葛亮的退学申请十分惊讶,景升书院自建立以来只有千方百计要进入书院的学生,哪有主动要求辞学的学生呢?特别是诸葛亮,这孩子不光是自身条件好,学习上进,还是上面特别关照过的人。
  院长找诸葛亮谈话,特别强调:“你知道吗?你到景升书院来,那可是刘荆州说过话的。你要走,总要有个交代。否则,荆州牧问起来,我们将如何回答呢?”
  “请先生放心,我自当向刘表大人说明,不会连累书院的各位师长。”
  诸葛亮回到家中,将退学之事告与叔父。诸葛玄一听,半晌没有言语,良久才说:“你该先与我说知,然后再与学校讲明。你这样做,或许有你的道理。我知道,你不是一个办事草率的孩子。可是,我担心刘表会改变对你的看法。谁都知道,景升书院是荆州牧培养人才的摇篮。也就是说,你从景升书院退学,也就失去了在荆州为官的机会了。”
  诸葛亮说:“我只想得到真才实学,真正学得为官之正道,为将之胜法,不想在书院中虚度光阴。至于能不能在荆州为官,我想也还为时尚早。”
  诸葛玄叹了一口气:“你呀,和你父亲一样,认定一个理,就不管不顾了。”

  诸葛亮退学的得与失(3)

  果然,刘表得知诸葛亮擅自退学以后,十分不悦。尽管以后诸葛亮在社会上有了一个“卧龙”的名号,他对诸葛亮也不看好,没有了重用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成长之谜 第四部分

  诸葛亮发明了上山下乡

  诸葛亮从襄阳景升书院退学以后,紧接着走出了他人生很关键的第二步棋:到襄阳郊外躬耕垄亩,做上山下乡的带头人。由此看来,知识分子到农村去,也不是当代人的发明。这也是当年诸葛亮思想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对诸葛亮颇有研究,尤其重视“知识分子到农村实践”这一点。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国内,毛泽东为了让儿子成为大器,便让毛岸英到农村锻炼去。诸葛亮上山下乡的举动,即使不炒作,在当时也肯定是一大新闻。
  好棋手下棋看五步。诸葛亮来到隆中,打着务农的旗号,其实,有着他很深远的想法。
  这是自强自立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今后独立发展创造条件。如果还居住在襄阳城内,人家怎么看你?你不过是刘表的小老乡,豫章太守诸葛玄的侄子,是寄人篱下。外人若谈到你诸葛亮,必然要同刘表牵扯在一起。人家如果要与你交往,多少也要考虑你与荆州牧的关联。这样一来,对你是有利有弊呢?就诸葛亮的为人,必然认为是弊大于利。
  那么,如何改变寄人篱下的形象,如何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呢?那就要考虑如何树立自己的独立人格。而离开襄阳城内的深宅大院,离开刘表呵护自己的氛围,就是必然的选择。
  要自强自立,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如何解决?民以食为天,在农业社会,当然要躬耕垄亩。“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这个口号要是被诸葛亮一提出来,不说是一片哗然,也肯定会有个小轰动。而他和弟弟守着几十亩良田,春种秋收,自然衣食无忧。
  躲开城市的喧嚣,躲开众多的毫无益处的应酬,静下心来开展专题研究,专心致志地进行重大课题的思考,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当前局势,更加准确判断社会的种种弊端。卧龙岗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历练志趣的理想场所。
  可以为享受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领略天人合一境界的师友们提供服务,为创办学术研究中心或是研究基地提供了物质条件。有了隆中独立自主的活动场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和开展学术研讨会,吸引兴趣相投的学友来卧龙岗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答疑解惑。
  隆中的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襄阳城20里,不要说以车代步,就是步行也不过两个时辰,便于及时了解各方面的资讯。既别有洞天,又不脱离主流社会,还可以表现得卓尔不群。

  诸葛亮交友三原则(1)

  对于诸葛亮来说,襄阳是他一生当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从襄阳走上刘备集团总参谋长的工作岗位,从襄阳获取了“可安天下”的“卧龙”的职称。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他从襄阳拉走了一大批人才,这批人作为诸葛亮年轻时的朋友,成为日后蜀国的重要领导干部。比如庞统,是襄阳人吧,通过诸葛亮的推荐,担任了刘备所辖三军的副总参谋长。马良、马谡哥俩也是襄阳人,还有向朗、及其向朗的侄儿向宠、向充等,均入仕蜀汉。
  诸葛亮在襄阳交朋友时注意了两点,一个是广交,二是有选择的重点结交。广交就是广泛接触。襄阳的八大家族,只要有机会接触,就尽可能多接触。在襄阳景升学院的师生当中,只要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的人,也要尽可能的接触,以便了解对方的观点,了解对方的知识与才华,看之能否成为进一步深交的朋友。
  对于社会的三教九流,如果可能,也是尽可能的接触了解。与这些朋友喝个小酒,扯个闲篇,弹琴下棋,摆摆龙门阵,消磨一些时间,也是必要的。如在研究气象学的时候,他就从农夫的经验中,从乡人的谚语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卧龙岗的邻居,有不少成为了诸葛亮这样性质的朋友。诸葛亮广泛结交朋友以后,让他可以较快地了解相当多的信息,掌握了众多资讯的来源渠道。这就为他扩大在襄阳的活动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著述中说,交朋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集思广益”。据说这条成语的形成就来自诸葛亮的语录。而要“集思广益”,则必须具备“集”与“广”的条件。这个条件怎么实现?就靠广交朋友。
  关于结交朋友问题,诸葛亮在他成名以后所写的文章《论交》当中提到了。他讲:“势力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可见对交友方面的得与失,他是深有感触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讲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点,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群体。君子之交淡如水,则是讲没有厉害冲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接触。
  广交朋友是一般性的接触和结交。即使算是朋友,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另一种朋友就是有选择的重点结交的朋友,这一类朋友不说是志同道合,也是在某个领域有可以谈论的话题,有可以讨论的观点,有可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有所教益的朋友。这种朋友就是谈得来的朋友。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确认可以对自己有所帮助,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信任的朋友,就可以称之为至交,铁哥们了。
  有人或许要问:诸葛亮在襄阳有没有铁哥们,他们都是谁呢?
  诸葛亮在襄阳有意识地重点结交的朋友,或是说有选择地经常往来的至交很少,或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诸葛亮在选择至交时,范围很窄,他的标准是,第一是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第二是能够彼此交流学问的朋友,第三是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朋友。
  这样结交朋友对不对?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说。这样的一个朋友群体,对诸葛亮的研究课题和他的知识层面的深入与扩展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集思广益”,就是在这个范围内的集思与广益。但另一方面的结果是,诸葛亮的那几位朋友,跟他关系不错的所谓至交,基本上没有一个与他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或者说都没有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诸葛亮在《与群下教》中谈到自己在襄阳有4位至交:“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与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从这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这几位应当就是诸葛亮当年的铁哥们了。
  先说崔州平吧。这是诸葛亮在襄阳最初结交的狭义层面上的朋友。诸葛亮讲,通过与崔州平的交往,让他受益匪浅,“屡闻得失”。然而,崔州平是诸葛亮当年研究经国之道的朋友当中,惟一一位没有走上仕途的,也是诸葛亮多年之后,依然怀念的故交。

  诸葛亮交友三原则(2)

  为什么诸葛亮对崔州平交情如此之深呢?《崔氏谱》载文:“州平,太尉烈子,钧之弟也。”也就是说,崔州平的父亲崔烈曾经官至太尉,太尉相当是东汉三军总司令的职务。不用说,崔州平是高干子弟。那么,崔州平为何没捞个一官半职,终生未出仕呢?
  崔州平没有走父亲所走的仕途,原因在于他对官场感到厌恶,认为一辈子混在官场,远不如隐居山林舒坦。生活在官宦家庭中的人,对当官的好处已经麻木,感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对官场的蝇营狗苟,龌龊肮脏十分明了。难怪诸葛亮从崔州平的交流当中得到的是“屡闻得失”。
  刘玄德三顾茅庐时,曾经在路上遇到崔州平。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面对误以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刘备,自我介绍:“吾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从其穿着打扮和兴趣爱好上,可以看出崔州平与诸葛亮有很多共同之处。
  刘备一看遇到世外高人了,哪能轻易放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崔州平也不客气,针对刘备欲求安邦定国之策,高谈阔论:“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乎?”
  大概是看破红尘。当刘备邀请崔州平同至新野时,他表示“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崔州平不欣赏政界的风光,而是向往道家的山林,向往天地人合一,甘愿将自己融入大自然。
  后来,即使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归附曹操之后,他仍然恬淡隐居,不肯抛头露面,因而史籍中没有留下他的一点痕迹,竟然不知所终。诸葛亮对他高远的见识,正直耿介的人品十分钦佩,多年以后还经常谈起,念念不忘。
  诸葛亮在襄阳所结交的四君子当中,除崔州平以外,其他三位都步入政界,不过,没有一位与诸葛亮同事,也没有与诸葛亮成为盟友,而是投奔了与诸葛亮对垒的曹操帐下,可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同学,学友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