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列夫斯基-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
上面这段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法西斯德国第2装甲兵团在苏德西部边境中段向苏
联发起突然进攻的大致情形。它的作者是有“闪击英雄”之称的德军第2装甲兵团司
令古德里安将军。这是他在自己的自传性著作中,对他率先于“中央”集团军群所
负责的地段突入苏联境内发动闪击的自白。
当时,希特勒法西斯用以突然攻击苏联的部队共有3个大的武装集群;“南部”
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负责在普里配特沼泽地的南面发起进攻;“中
央”集团军群,由波克元帅指挥,任务是在普里配特和苏伐尔基峰之间发起进攻;
“北部”集团军群,由李布元帅指挥,以东普鲁士地区作为进攻出发基地。战争狂
人希特勒的作战意图是,务使该3个集团军群突破边境附近的苏军防线,然后将其包
围并分别加以歼灭。各集团军集群的强大装甲兵团主要负责带头突破,并一直向苏
联境内纵深地带挺进发展,以阻止苏军后退过程中建立新的稳固性防线。据古德里
安叙述,当时希特勒并没有哪一方面是主攻方向,而且3个集团军群的实力配置也大
体相等。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也只是在装甲兵团的配备上,即“中央”集群有两
个装甲兵团,而“南部”和“北部”集群只有一个。
希特勒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的阴谋企图,确是蓄谋已久的。
当年,他在奥地利兰德斯堡监狱里所写的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中,就已经
把独霸西欧大陆与东进扩张苏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他声称,要使德国成为“地
球的主人”,在西方首先就要击败德国的宿敌法国,粉碎徒有其表的不列颠王国;
在东方“必须积极扩张,主要是牺牲俄国”。1939年11月,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签署3个月后,希特勒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竟厚颜无耻地说:“我们与俄国之间是签有
条约,但它只能在有价值时才予以遵守。”1940年6月初,当德国法西斯军队前出到
英吉利海峡沿岸一带时,希特勒在一次与龙德施泰特的谈话中表示,他“自己毕生
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报复布尔什维主义”。一度,他曾想在1940年秋就发动侵苏战
争,但后来因为准备尚未就绪(主要缺乏一定数量的机场和新式装甲战车),且加
以秋季已经逼近而放弃了。因为他不想重蹈当年拿破仑的覆辙。他一直认为,拿破
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严寒而招致的。 被战争机器推着四处旅行并已兴奋到狂不可止状态的这个第三帝国的矮小领导
人,如果不是极力回避,那么必是早已忘记了德国大政治家格勒纳将军在《施利芬
的遗嘱》一书中所做的具有先见之明的预言:
谁想认识东方战场的战略性质,谁就不应该无视历史的
追忆。在容纳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维斯瓦河与乌拉尔之间
广阔平原的大门口耸立着的拿破仑一世这个警告的形象,他
的命运应能使任何攻打俄国的人在对俄国进攻之前感到不寒
而栗。
还在1940年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柏林之行以前的8月间,法西斯德国
对苏战争计划的基本方案就已基本制定完毕。它使用的名称代号叫“巴巴罗萨”,
意为蓄有红胡子的人。选用这个代号并非偶然,它是德国皇帝胖特烈一世的绰号,
现在用他的绰号替东进侵苏计划命名,用意即在“消灭俄罗斯的有生力量”。12月
18日,希特勒亲自签署了关于准备执行该计划的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宣
称:“德国武装力量应做好准备,以便在对英战争尚未结束以前,以迅雷不及掩耳
的军事战役一举击溃并彻底战胜苏俄。为此目的,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部
队……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根植于“总体战”和“闪电战”的理论基础。一般
说来,它可以代表法西斯德国军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是在对外扩张的年代里,
在对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法国和英国的战争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的一次
综合应用。法西斯希特勒和他的帝国将军们的进攻理论的出发点是:苏维埃制度不
稳固,苏军训练无术而不堪一击。这样,苏联及其军队都被认为是无法抵御古德里
安的坦克兵团、德国空军的第一流飞机及德国陆军铁拳的集中打击的对象。关于对
苏战争胜利的最后期限;则更显示了希特勒法西斯的狂妄与骄横,如,最先E·马克
斯认为需要7—19周;总参谋预计说最多不超过16周;布劳希奇稍后认为是6—8周;
到最后,希特勒在与冯·波克元帅的交谈中则夸下海口说,苏联在3—6周内即将完
蛋。
1941年4月30日,希特勒把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开始时间定在了6月22
日—…·
在战争开始的瞬间,包括此后的一段日子里,苏联军队,尤其身处一线而又相
对薄弱的边境地区的军队猝不及防,以致出现了一攻即溃的局面。
虽然苏军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反击侵略战争的准备,苏联政府和总参谋部也为
战争做了相当的部署和动员,苏联人民也无时无刻不在枕戈以待,但毕竟战争是在
被动局面下迎来的。它的到来,犹如一次巨大灾难的突然降临,人们只能预防它的
到来,但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得知它将在某时某刻到来。更何况,当时苏军对敌人进
攻方向还做了不正确的判断,各部队的战略防御还在匆忙而紧张的部署之中,连最
高军事委员会和总参谋部也未估计到敌人进攻会来得这么快……
据《苏联外交政策史。1917—1985》一书披露,当时苏联政府和斯大林虽然十
分清楚地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它爆发的日期推测却犯了错误,斯大林
“错误地认为希特勒不会在近期贸然破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来,即1942年8月,
当斯大林在莫斯科会见丘吉尔时,他自己也承认是把时间估计错了,他说他已经知
道战争迫在眉睫,但是还“想争取6个月的时间用于对付这一进攻的准备”。
因此,直到这年的5月初,总参谋部经斯大林同意才开始发出把大量兵力调往西
线的指示。而且,按照当时的决策,调往西部边境的5个集团军群,都是在隐蔽条件
下秘密运输过去的,这当然也妨碍了部队集结的速度。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
“未经斯大林的许可,依据隐蔽计划的规定,我们是绝对禁止部队向边界前沿做任
何调动的。”
到临战前,西部各边防军区已经有170个师的兵力,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当时苏
军武装力量的一半。这些部队集结于一个正面达4500公里,纵深达400公里的宽大地
域。第二梯队各师则位于离边界50—100公里的地方;而预备队各兵团则远离边界150
—400公里。同时,按总参谋部制定的“反击侵略计划”规定,所有的装甲坦克师都
被编到了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在整个苏军部署中,第一梯队的边防部队的力量显得过
弱,各预备队的战斗方向也不够明确。至于第二梯队,则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展开,也
没有全部开进到指定地域。
进入6月份,总参谋部接连不断地收到西部边境各军区和集团军作战处送来的一
个比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报告:
“德军已在与我国交界的边境地区集结完毕。”
“敌人已经在边境的许多地段拆除其早先设置的铁丝网,并在扫雷。迹象表明,
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军队冲向我方做准备。”
“德国人的坦克集群已经进入了出发地域,夜晚我们这里可以听到坦克发动机
的轰鸣声。”
“敌人静下来了。我们感到这可能是进攻的前兆。”
“据刚刚抓获的越境敌军俘虏供称,他们最近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要开始,每
人分到的食品很多。”
“一位自称是德国共产党员的德军叛逃者报告说,希特勒肯定在不出6月里对我
们发动突击。我部认为他说的较可靠。”
在这些日子里,总参谋部作战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寸步不离自己的岗位。华西列
夫斯基更是忙碌无比,他每隔一两个小时就需要向国防人民委员汇报一次情况,其
中最主要的就是像上面这些有关敌军最新动态的情报。有些被认为是极重要的情报,
他则需要亲自向斯大林本人汇报,并在那里与总参谋长一起对这些情报作出分析。
在听取了斯大林的意见后,根据必要与否向各有关军区和集团军发出相应的具体指
示。
6月22日零时整,正在作战部深夜执勤的华西列夫斯基,突然收到了总参谋长朱
可夫交来的由他和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签署的一道重要命令。根据指示,他必须
即刻将该命令发给列宁格勒军区、西部特别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基辅特
别军区的司令员和军事委员。
命令全文如下:
1.1941年6月22日到23日德军可能在列宁格勒军区、
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和敖
德萨军区正面实施突然袭击。袭击可能以挑衅形式开始。
2.我军的任务是:不受任何挑衅行动的影响,以免使问
题复杂化。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波罗的海沿岸、基辅、敖
德萨各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以防德军或其盟军可能
的突然袭击。
3.兹命令:
(1)1941年6月21日夜间,隐蔽占领国境线筑垒地域各
发射点;
(2)1941年6月 22日拂晓前,将全部飞机,包括陆军航、
空兵的飞机分散到各野战机场,并加以周密伪装;
(3)所有部队进入战斗准备,部队应分散和伪装起来;
(4)防空部队不待对征用兵员补充进行紧急动员即进入
战斗准备,对城市和防御目标应采取灯火管制的一切措施;
(5)在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不得采取任何其他措施。
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
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
据介绍,6月21日17时,斯大林突然召见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向他们当面讲了他
所得到的可靠情报。于是,3人在一起共同商量的结果,便形成了这道命令的大致内
容。最后,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又一起起草了该命令。这时距敌人发起进攻还有7小时。
待交给华西列夫斯基转发时,则只剩不到4小时了。实际上,当时许多苏军部队都未
能在德国军队进攻之前接到这项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命令文件,这真是天大的遗憾!
命令发出后,华西列夫斯基要求作战部的全体参谋及一般工作人员各就各位,
务必保持总参谋部与上述各前线军区司令部畅通的电信联系,一旦无论哪个作战方
向有军事冲突或受到攻击的消息,立即向他报告。
暮春之夜,显得那么静谧,安然。时间仍在按它自己的方式慢慢地走着,仿佛
丝毫也不吝惜自己的流逝。
突然,直接联通西部特别军区司令部的那台“博多式”电报机传来了讯号。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