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列夫斯基-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参谋长站在华西列夫斯基的桌前问道。
华西列夫斯基看了看这位可敬的长者,没有吱声。只是随手拿起一支描地图的
红蓝铅笔,自顾自地在手里转动着它。
“听着,是作战部长兼副总参谋长。”
俩人都笑了。华西列夫斯基接着说:“这就是说,我将不会离开您了?我真高
兴,我最愿意做的事之一,就是直接在您的手下工作。因为这样我可以学到许多的
东西。”
沙波什尼科夫明白,华西列夫斯基说的确实是由衷之言。
晋升为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之后,华西列夫斯基的工作便更加繁
忙。因为,自此以后,他必须每天随同沙波什尼科夫到最高统帅那里汇报工作,讨
论问题,研究战役计划……有时,一天就要往克里姆林宫去好几趟。好在这时大本
营和总参谋部都搬到了基洛夫大街。这是因为,在敌机来轰炸时,从这里能迅速而
方便地转移到基洛夫地铁车站。这时,该地铁站已经不对乘客开放,车站的大厅与
铁路已经隔开,大厅里重新安排了许多办公室,不仅总参谋部的地下办公室在这里,
而且还专门在这儿为斯大林准备了一间带有安全装置的办公室。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1941年9月,也就是战争进行了3个月之后的苏德战场上双方
的大致态势及未来战局走向。
西方战场虽然在8月间还有较激烈的战斗,但随着法西斯德国军队战略计划的改
变,特别是把古德里安的精锐第2装甲兵团集群转移到西南地区作战以后,宽大的西
面的苏德双方则只是一般的军事对峙态势。苏军也因此对敌人猛攻莫斯科方向的担
心解除了。由于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所建立起来的牢固战略防御正面的出现,基本
上保持了西线中央无战事的局面。
与此相反,原来相对平稳的西南方向和南方方向现在突然吃紧。一方面,敌
“南部”集团军群加强了攻势;另一方面,撤至这一地区的古德里安集群也发动了
相当猛烈的攻势。在这样严重的局面下,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就出现了战
场上的对比劣势。为此,苏军最高统帅部曾专门组建了勃良斯克方面军,以抵抗德
国在这一地域谋求闪击突破的企图。但由于种种原因,抵抗没有奏效,最后不得不
撤出基辅等战略地区,从而使敌军前出到了第聂伯河等纵深地区。
显然,该方向之德军下一步的作战目的是通过顿巴斯地区,最后与敌中央集群
共同逼指莫斯科城。
在北方和西北方向,敌“北部”集团军群通过新组织起来的3个突击集团,已经
在科波尔高原地区、卢加地区和沿卢加—列宁格勒公路3个方向开始猛烈突击,企图
一举攻占列宁格勒。苏军西北方面军在敌我力量对比上也处于明显的弱势,要求大
本营增派预备队支援。为此,最高统帅大本营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以便在敌
人攻击方向前面建立能够阻击其前进的防御正面,从而解救列宁格勒之危。
按斯大林的意见,原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总、司令朱可夫元帅出任列宁格勒方
面军的司令员。与此同时,因西南战线失利而被撤的布琼尼元帅西南方面军司令之
职,由大本营成员铁木辛哥元帅担任。相应地,铁木辛哥让出的西方面军总司令一
职则由科涅夫将军代替。
华西列夫斯基
第七章 风雪激战莫斯科
首都告危情势迫,风雪激战莫斯科;
受命驻城撑战局,佐理统帅显才卓。
苏德战争进入第一个秋季的时候,苏军所面临的战略形势依然十分紧张。总参
谋部根据种种迹象分析认为,此后战场双方将要展开的军事行动,在紧张和激烈程
度上将不会亚于战争初期。
因为,当时法西斯希特勒军队并未丧失其优势地位,虽然自入侵苏联以来他们
已经损失兵员达53万之多,但他们仍在气势汹汹地猛烈向东推进。法西斯军队仍然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制空权,在战场总兵力和兵器方面也仍有相当大的优势。
在西北地区,苏军未能制止住德国军队向列宁格勒的挺进,随后这座城便遭到了敌
人的围困;在西南战场,由于基辅陷落,致使哈尔科夫工业区和顿巴斯受到严重威
胁。在克里米亚,苏军受到了敌人的分割包围,他们独自承受着法西斯军队的打击。
那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总参谋部所最为关切的仍是西部战场,即中央
方向的战局变化。总参谋部认为,虽然秋季以来这里的形势比较稳定,但这并不全
是因为法西斯军队曾在这里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和打击。显然,敌军由进攻转入防御
只是暂时的,他们正在这个方向上组织新的突击集团,以便在认为适当的时候从这
里发动对莫斯科的第二次攻势。因为,法西斯希特勒一直坚持认为,只要苏联首都
还是苏方战争的鼓舞中心和组织中心,那么就休想取得对苏战争的最终胜利。所以,
他们一定不会放过在这里通过殊死决战来决定战争命运的机会。
事实证明,苏军总参谋部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
9月底,希特勒德国军队基本上完成了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战略部署。希特勒
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会议上说,在这次战役中必须对莫斯科实行合围。进
攻方法仍像战争初期那样,同时从3个方向给拼死防御的苏军以决定性打击。他甚至
发出了灭绝人性的指示:“在完成合围以后,任何一个俄国士兵,任何一个居民—
—不管是男人、妇女还是儿童——都不许逃出城外。任何突围的企图,须以武力镇
压之。”他把该战役命名为“台风行动”,规定的突击日期为10月2日。
当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集中了77个师的部队,总人数在100万以上,拥
有1700辆坦克和强击炮,1400门火炮和迫击炮,950架作战飞机。而与之对抗的苏军
西方方面军、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和勃良斯克方面军,仅拥有约80万兵力,6808门
火炮和迫击炮,782辆坦克和545架飞机。更为严峻的是,当时大本营已经不再掌握
有已经编成的任何战略预备队了。
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装甲部队首先派出的一支先遣部队出发了。1
0月2日,霍特的装甲兵团和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同时在两个方向发起突击,从而揭
开了维亚兹马和勃良斯克双重战役的序幕。先是奥廖尔被攻占,接着维亚兹马和勃
良斯克也相继陷落。在西南方向,距莫斯科不到100俄里的卡卢加被攻占,在西北,
距莫斯科93俄里的加里宁城也被攻占。
莫斯科处于危急中。
10月5日,国防委员会作出保卫莫斯科的决定。决定号召全体莫斯科市民,必须
不惜一切代价,协助苏军保卫自己可爱的城市和祖国的首都。当天,华西列夫斯基
作为大本营代表与国防委员会委员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及马林科夫到了西部前线。
他的具体任务是把冲出敌人重围和从西部撤下来的部队火速派往扎伊斯克防线并在
那里组织防御。下午3时,华西列夫斯基到达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在那里,经过与该
方面军首长一道努力,用了5天时间,终于从尔热夫、谢切夫卡及维亚兹马撤下来的
部队中抽调了5个步兵师的兵力,并派他们开赴到扎伊斯克一线。 10月9日,当华西列夫斯基在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向斯大林做例行工作汇报时,斯
大林决定把朱可夫从列宁格勒方面军调来,继续担任西方方面军总司令,并准备把
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合并到该方面军以加强力量、华西列夫斯基表示完全同意这种
安排。次日上午回到莫斯科后,大本营就作出了这项正式决定,最后的命令文稿即
是华西列夫斯基亲自起草的。
10月12日,国防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研究有关莫斯科的防御问题、会上,斯
大林态度严肃,讲话时声音都有些颤抖了,但神情仍显得那么刚毅和不屈。华西列
夫斯基已经两昼夜没有睡觉。自从10日上午回到莫斯科以来,他不是在大本营与最
高统帅一起研究前线战事,就是在总参谋部作战部同大家一起分析情报,判断敌情,
起草各种训令和命令。会间,他不由自主地坐在高背沙发上睡着了。斯大林发现后,
示意大家把讲话的声音放低些,不要吵醒这位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副总参谋长。他对
与会同志们解释说,沙波什尼科夫毕竟年纪大了,而且又多病,总参谋部的许多工
作实际上都让他一人任劳任怨地揽过去了。尤其是每次到前线去直接布置,更是非
他莫属。这些,是华西列夫斯基事后听伏罗希洛夫说的。
10月14日,法西斯德国军队又开始进攻。莫斯科的各个主要方向都在进行激战。
各方向的战线都越来越逼近莫斯科市区,首都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为此,国防委
员会决定,一些政府机关、外交使团、大型国防工厂以及苏联首都的科学文化机构
都必须撤出莫斯科市,只允许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大本营及对国家和武装部队实
施有效领导所必不可少的党政军机关留在这里。
16日,最高统帅部决定,为了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可靠地指挥部队,必须把
总参谋部分成两个梯队:其第一梯队总计10人,由副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领导,
留下负责前线军队的指挥;第二梯队是大部分,则由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带领迁
往新地点,并在次日早晨乘坐两个列车向莫斯科郊外转移。但有一条,这撤出去的
总参谋部第二梯队,仍必须与大本营继续保持牢固可靠的经常联系。
由华西列夫斯基领导的总参谋部第一梯队,当时人们都习惯地把它称为作战参
谋小组。它的任务就是直接为大本营服务。它的具体职责大致有如下数条:
1.全面了解和正确估计前线的形势;
2.经常地、准确地、但又不过于烦琐地向大本营提供前
方形势的情报;
3.如前方形势发生变化,要及时而正确地拟定出自己的
建议向最高统帅部报告;
4.根据大本营作出的战役战略决定,迅速准确地拟定具
体方案和训令;
5.对大本营一切决定的贯彻情况进行严格的、经常不断
的监督,对部队的战备情况和战斗力、预备队的编组和训练
情况、部队作战物质的保障情况实行监督。
当时,作战参谋小组的生活异常紧张。开始,大家的脑子里干脆没有了日夜的
概念,一天24小时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因为毕竟人员太少了,每个部门只有一
名首长和一名工作人员。但是,人总不能不睡觉。于是,就在地铁的车站上给他们
准备了一节车厢供睡觉用。最初从华西列夫斯基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是坐着睡,后来
才又给弄来了几节铁路上用的一等车厢(卧铺包厢式),这样大家才能躺着睡觉了。
当时,总参小组的工作办公室与斯大林的办公室离得很近,但斯大林很少在地下办
公,只有躲空袭的时候才来这里。
德国飞机越来越加紧对莫斯科的轰炸,空袭警报不断地响。有些单架敌机黑夜
里来偷袭,甚至白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