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文坛亲历记-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幸的是1953年初,我调到北京全国文协(1953年下半年二次文代会后,改名中国作家协会)来工作,我所崇敬的两位诗人,我先后都见到了。艾青是《人民文学》杂志编委,见到的机会多一点,有时也有点个别接触,主要是听他谈对诗的看法及延安见闻等。田间似乎刚调丁玲主持的中央文学研究所不久,做丁玲的副手,一边从事创作。在这之前,他任张家口地委宣传部长,已是党的一位高级干部。不久,他发表新作长诗《赶车传》(后来小说家赵树理很快将其改编为《石不烂赶车》在《说说唱唱》杂志发表,影响也很大。),还在《文艺报》发表小说《拍碗图》的片断。
田间和艾青,这两个来自解放区的大诗人,其个性、气质,是很不一样的。艾青虽是江南人,个头却不小,有点南人北相。一双大眼,最富灵气。田间是安徽无为人,算是江北人,但个头比较小,长得精干,面偏黑。艾青受法国文化影响,有点法国人的浪漫气息,说话富有幽默感,有时带点嘲讽味儿。田间似较正统,某种程度,像个做实际工作的干部,但说话温和,就是对青年人,也礼貌、客气。
我记得闻一多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对他们两位的评价,那是高出于当年国统区的诗人的。闻一多说:“艾青当然比这(按:指闻先生过去选的一位诗人的诗)好。他表现人民及战争,用我们知识分子最心爱的,崇拜的东西去理想化……”而闻先生对田间的评价似乎比艾青还高。闻先生说:“胡风评田间是第一个抛弃了知识分子灵魂的战争诗人,民众诗人。他没有那一套泪和死。但我们,这一套还留得很多,比艾青更多。我们能欣赏艾青,不能欣赏田间,因为我们跑不了那样快。今天需要艾青是为了教育我们进到田间,明天的诗人。”闻先生还说,“艾青的《北方》写乞丐,田间的一首诗写新型的女人,因为田间已是新世界中的一个诗人。我们不能怪我们不欣赏田间,因为我们生活在旧社会中。我们只看到乞丐,新型的女人我们没有看到过。”
我那时年轻,我为生活在新世界自豪。我也很尊敬艾青、田间这两位诗人。我在他们面前是很谦卑的。可是1955年一个暑热天,我去作协一个平房宿舍找人,极偶然地撞见我尊敬的诗人田间遭凌辱的恐怖景象,却将我吓得目瞪口呆,一辈子难以忘怀。
我听见对面小院里有人大叫一声“我不想活啦”!一看是诗人田间,他从一个小屋里冲出来。他刚喊完,忽地从附近房里出来两个我熟悉的人,一位是来自延安的作家,一位是行政领导者。当时作协的内部肃反、反胡风运动正进入高潮,这两位均是领导作协运动的五人小组成员,他们立刻严厉地制止田间的喊叫。那位作家粗鲁地低声对他吆喝,“滚进去!滚进去!”那位行政领导人对他威吓:“再不进去,就对你不客气了!”一边说一边不由分说地将田间推进了小屋。
这一幕,太可怕了,一位向来受人尊重的诗人,人格尊严扫地已尽。那两位活像执行任务的公安人员,他们在我心中受尊敬的程度,摇晃了。但我想,他们虽是肃反小组领导成员,心里一定也怀着恐惧不安。因为当年有的肃反对象或审查对象是隔离审查,有专人监管。而像田间这样,因他早年在胡风主编的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他与胡风的关系当然也在审查之列。他被禁闭在这间小屋,肯定是要他交代同胡风集团的关系。但这是未加宣布的秘密禁闭方式。那种“与反革命分子的关系!”“莫须有”罪名的强大精神压力,和失去人身自由的孤独处境,可能使有尊严的诗人田间,突然感觉受不了,遂冲出房外嚷叫。而这又是绝不允许的,并且有失“密”之嫌。因之两人慌忙火急地将这个受审对象快速轰进屋去,也就顾不得自己也是文化界中人的尊严、体面了。
那年月,搞起政治运动来,文艺界的诗人、作家、理论家,常常倒霉地首当其冲。反胡风运动就是这样,不仅将国内外闻名的诗人、作家、理论家,轻率地毫不吝惜地打成反革命罪犯,且株连被怀疑与“胡风集团”“有关系”的作家、诗人。那么,不顾宪法、法律,剥夺这些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过贡献、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的人身自由、践踏他们的人格尊严,似乎已成为不加介意的“家常便饭”。我亲睹的这一场景,不过是当年粗暴摧残知识分子、文化人尊严的一例罢了。
我在九年前发表的《中国“作协”反胡风运动一瞥》一文中说,“艾青后来被划右派,田间蒙宽大,未划。”那篇文章,考虑到那时环境,我是留有余地的。但田间喊叫受辱那恐怖的一瞬仍长存我心中,挥之不去。故写小文,供作镜鉴。
田间一瞬(2)
1999年4月14日
(载广东《读书人报》)
诗人胡征的遭遇(1)
我知道胡征,是在较早的时候。那是1951年,我在武汉《长江文艺》工作时,在汉口交通路(那时是一条书店街,后来成为鱼市)一家书店买得三联书店出版的胡征的长诗《七月的战争》。长诗写1947年夏天,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从中路突进,突破国民党河南、山东两省之间的黄河防线,胜利进军鲁西南,从而为挥师中原,挺进大别山,打开了通道。这是一部大气魄的,激情丰沛,又因作者亲身参加了此次战争,而具备现场实感的,全方位表现战争的长诗,我从未见过中国一位诗人这样写战争,有这样大气魄的长诗,因之,爱不释手。而且从写作日期看,作者是1948年9月10日初稿,1950年5月末定稿,这说明作者写成初稿,是在随大军南进的征途之中;且从初稿到定稿,均离那次战争时间不远,我佩服作者写作速度和诗作的凝炼、概括能力。从此,我记下了诗人胡征这个名字。其后50年代初,我来北京工作,又购得他1954年出版的《七月的战争》和《大进军》两部长诗的合集,扉页上有刘伯承将军亲笔题词。此时我也知道胡征已调北京,在《解放军文艺》工作,并读过他写革命老区生活的《红土乡纪事》和《盐》两个短篇。
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有件事情让我觉得至为奇怪,愈是有才华的作家愈遭整而且是一抹到底,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是路翎,从他的小说来看,旧时代,他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新时代到来,他热情投入生活,而且是去到准备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抗美援朝前线,很快又写出多篇佳作,怀着虔敬、炽热感情来塑造志愿军指战员形象,作品使许多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读者也深受感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反革命,而将其投入监狱,长期监禁呢?如果这样的人真是反革命,那被人称为神圣的文学写作就变成一文不值的可以作假玩魔术似的变戏法儿了。再一个就是胡征。诗人胡征本来是《解放军文艺》小说组的主要编辑,又当编辑又写作。听说比胡征小几岁,当年还是无名作者的杜鹏程,他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在发表前,作为此稿编辑者的胡征,就曾给过他帮助。因之谦虚的杜鹏程曾将胡征当做老师看待。论胡征作品的影响,那部刘伯承将军亲笔为其题词的战争长诗,在1953年出版后,曾连印3次,短时期内,累计印数接近8万册。我的印象,当年没有任何一个名诗人出的诗集,能达到如此创记录的发行量。
记得1954年某天在我们编辑部主任葛洛办公室,我曾同来访的诗人胡征匆匆见过一面,那年他30多岁,显得非常精神。葛洛介绍,胡征是他在延安鲁艺同学,后来又同在第二野战军当随军记者。可是没过多久,胡征突然脱下军装去陕西省作协了,可能是专业创作吧?1955年反胡风运动一来,胡征很快被打成胡风反革命分子,从此下落不明。这也是使我非常纳闷的。胡征不是周扬的学生吗?他离周扬近,跟周的对立面胡风远;建国后,周扬在“鲁艺”的学生,哪个不神气?不是地方文艺官,就是专业作家,他怎么是胡风分子呢?我想他顶多是抗战时在胡风编的刊物上发过作品。而据说,当时由于邮寄不便,解放区作家的稿件是经周恩来带出去,交给胡风选登的,这怎么能算在作家个人账上呢?难道跟胡风沾一点儿边,就是反革命吗?周扬是文艺界拥有实权的人,他为什么不保他这个学生呢?再则,胡征当年是在打蒋介石军队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而按照毛主席定性,胡风是蒋介石国民党。胡征不仅在战场上打国民党,他写的作品,也是赞颂解放军打国民党,而且受到解放军最有名望的将领刘伯承将军充分肯定(据说刘帅曾逐字审阅胡征的战争长诗)。这更不合逻辑了,怎么打蒋介石的革命分子,一转眼,就跟蒋营垒站到一起去了呢?这些个疑团,我难以解开。
1960年,我去陕西出差,住在作协西安分会。有一次到《延河》编辑部去。在一间办公室里,陪同我去的一位编辑指着坐在一角侧着身对着我的中年人,低声对我说,那就是胡征,胡风分子,刑满出来后,放在我们这里做做一般工作。啊,胡征在这里。我心里暗自吃了一惊。但是不好吭声,也不便同他招呼,遂退了出来 。我知道这样人的处境,尽管是很好的人,处在此种境地,就如同印度的贱民,是“不可接触的人”。
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我重见胡征,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我喜欢他的文章和作品,更敬佩他的人品、人格力量。我在心里发出一声呼喊:啊,苦难养育出来的作家,你比你的某些同辈作家更加强而有力,更富有活力,更有后劲儿。你是生活中的勇士,也是笔阵中的佼佼者。
要详细叙说胡征的苦难遭遇,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任务。但我可以讲讲我印象深的那些地方。
胡征,1917年生,湖北大悟人,学徒出身,不到20岁,在他的家乡办过诗歌刊物。21岁赴延安,同年入党。他是全然的诗人气质,热情似火,好学不倦。可是他的大半生生涯,除了在刘、邓大军当随军记者,没过上几天安生、惬意的日子;也没有几年时间,从事他最钟情的文学创作。到80年代初,为他落实政策,他已近70高龄。1939年他在延安“鲁艺”时,书刊甚少,大家处于文化饥渴状态,因之从国统区进来的进步文艺刊物很抢手,胡风主编的《七月》更是“热门”,不易借到。看了几期《七月》,胡征对胡风的文艺主张和他编的杂志比较能接受、欣赏。对比之下,他觉得周扬院长上的大课,并不是没有缺点的;然而这一家之言,教师、学生,却是洗耳恭听,绝少听见异议。他有时就发点微词、异议。但是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领导者———首长有权利,而普通人的“异端”、“异议”,几乎没有存在和被容忍的权利,即使是延安这样相对平等、民主的社会,也在所难免。胡征的异议,只能被看成是“异端”的萌生,是不会受欢迎的。两年后的整风,很快变为“抢救失足者”运动,胡征遭抢救,日记、笔记被查抄一空,要他“交代问题”。后来他虽未被打成“国特”、“日特”,得到解脱;然而笔记本上对胡风文艺理论欣赏的段落,十多年后却成为他亲胡风、远周扬(也就是远文艺界党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