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

第205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205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嫉妒、多疑,所以变成阿修罗,福报很大。阿修罗无论在哪一道都是大福报,我们人间讲的大富大贵,可是他们富贵怎么样?为富不仁。虽然大富大贵,他没有仁慈心,他表现的是傲慢,他的福报享完之后,没有不堕落的。这就是佛法讲的三世怨,第一世遇到佛法,懂得修福,很认真努力修福,到第二生福报现前大富大贵,把修福忘掉了,作威作福。那福报享完了,命终之后没福了,就堕下去叫三世怨。三世怨不是对普通人说的,对修罗说的。我们自己要很小心、很谨慎,不能走这路子。
  所以无论在世间、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头一条教我们什么?谦卑。最忌讳的就是傲慢,自以为是,那你就错了。头一个教谦卑,儒家的礼,自卑而尊人,这儒教的。佛家教导我们,你看看许多忏仪,你们常常拜忏的,那些仪规里头第一句是什么?「一心恭敬」,这就是谦卑,「一心顶礼」,这谦卑。我们一生当中不晓得念了多少遍?可是怎么样?可是没做到。对佛像做到,对人没做到,难怪,因为你不知道佛在大乘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如果你要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自然就一心恭敬,一心顶礼。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就这个意思。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所以你不可以分别,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像对释迦牟尼佛那么恭敬,像对阿弥陀佛那么样恭敬,你就决定得生净土。如果说我对佛菩萨恭敬,对人不恭敬,错了,佛菩萨不需要你恭敬他。对一切众生恭敬,是对佛的真正恭敬,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了。对一切众生的供养,是对於佛菩萨真实的供养,我们不在这上下功夫,自己怎么会成就?所以我们怎么样修,修了几十年,烦恼习气还是依旧,没有丝毫的改进。这种状况你应该多想想,我修这么多年没有效果,那肯定有问题,不是理论上出了问题,就是方法上出了问题。如果理论方法不出问题,你的修行一定有效果;换句话说,你一定有成就。为什么学这么多年没效果,自己境界不能提升?道理不能不多想想。然后我给你的建议,你才会接受。我建议什么?从头学起。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学起,如果是出家还得要加个《沙弥律仪》。
  所以古时候这个社会上,出家人的地位非常高,帝王看到你都尊重你,为什么?普通人扎的是三个根,出家人扎的是四个根。也就是说在家人纵然做到帝王大臣,他像一个鼎三个足,三足鼎立。而出家人是四个足,像一张桌子一样,四平八稳,他比你更稳,所以出家人的地位就高,没有不尊重你的。现在怎么?现在一个根都没有,那什么成就都没有。怎么样修,那就是从前李老师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随业流转,你的一生受业力的支配。业力的支配就是不能够脱离轮回,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你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你出不去。什么原因?要想出离你得放下,要放下烦恼习气。六道轮回的因,《华严经》上讲得简单、讲得清楚,你很容易记住,执著,你对於世出世间法统统执著,学得再好是人天福报,你出不了六道。要怎样才能出了六道?不执著,我学,很认真的学不执著。读经、听教听讲、念佛、参禅、持咒、处事待人接物都守住佛与圣人教导我们一些规矩,儒家称为礼节,佛家称为戒律、威仪,统统能遵守,果报在人天,为什么?你有执著。统统遵守、统统学习,不执著,执著的心很淡薄,那你就上升。就像马鸣菩萨教给我们,不但是学经教,或者是你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乃至於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们做得很圆满,都依规矩做,不要执著。
  《起信论》是举个例子,举听经,不要执著言说相、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心缘相。它教我们这个原则,我们要会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不著相。怎么不著相?吃东西不要去挑挑拣拣的,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你著相了。什么都好。在近代弘一大师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榜样。我们知道弘一大师俗家叫李叔同,你看过他的传记,他年轻的时候是花花公子,有才华,真的琴棋书画都好、都精通,才子。人很傲慢,非常执著,样样东西都要挑最好的,稍微次一等的,他都不要。出家之后他真的放下,变成非常随和,很好侍候。我在新加坡听广洽法师说,广洽跟他是非常好的朋友,广洽法师邀请他到新加坡,就住在他的小道场。那道场也不大,我去过几次。他说每天吃饭,因为广洽法师接待他,都是很留意,希望东西做得很好。有时候东西嫌太咸了,就问弘一法师,弘一法师说好,咸也好,咸有咸的味道;那个太淡了,淡有淡的味道。没有一样不好,一丝毫挑拣都没有,跟他早年完全不相同,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就叫放下。
  放下对饮食的执著,放下对工作上的执著,放下对处事待人接物的执著,他统统放下,不再执著,所以人就很随和,没有人不尊重他,没有人不欢喜他。看到别人有过失,特别是他自己的学生,那在从前教训是非常严厉。学佛之后看到学生有过失,他不说一句话,他认为是什么?我自己教得不好,所以他自己一天不吃饭。学生就知道老师今天一天不吃饭,我们一定自己有过失,赶紧忏悔。他不骂你,也不说你,他用这个方法,绝对不会责备,很有效。他的学生都知道老师的脾气,老师今天不说话、不吃饭,准有事情。这就是他现身说法,教我们什么叫放下。放下不是不负责任,放下是要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就是放下分别、放下执著。那个妄想,妄想是你放不下,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在这上下功夫,只在执著、分别上下功夫。执著要尽量减轻,分别愈少愈好,能不分别尽量不要分别,能不执著尽量不执著,这叫佛法。我们现在搞得很清楚,无论学什么东西,只要有执著,世间法,不是佛法;只要没有执著,那就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真正不执著,法法皆是佛法;有执著,念《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世间法。近代太虚法师提倡五乘佛法,那可以说有执著也是佛法,什么佛法?世间佛法,不是出世间。现在人讲得很时髦,人间佛法,只是人道的佛法,天都上不去。而佛法的标准是要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讲三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出六道了,这才叫真正佛法。
  那我们念佛,念佛真正往生那你是得到佛法;念佛还不能往生,还是世间法。这桩事情,前清慈云灌顶法师讲得非常清楚,他老人家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后面给我们讲念佛一百种果报,不同的结果,第一条他就讲阿鼻地狱,第一百条究竟成佛。我在年轻的时候刚刚接触,我看到这个就很纳闷,念佛是好事情,纵然不能往生,也不至於堕阿鼻地狱,那个佛怎么念的?我就拿著经本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老师一看到,这个重要,这是大事,我不跟你讲,我在讲经的时候跟大众讲。你念佛,如果你有瞋恚、有贪婪、有愚痴、有嫉妒、有傲慢,你怎么能往生?还是要堕阿鼻地狱。只是阿赖耶识里种几个念佛的种子而已,你还是要受业力果报。你只是念佛,你没有依教奉行,那有什么用处?这道理我们才搞清楚。
  所以自己要成就,真的想成就不能不从《弟子规》下手。要学弟子规,一定要到汤池去看,你才晓得那是怎么个学法。你不到那里去,你看书,没有法子体会,讲得再好,讲得再清楚,你都体会不到,为什么?你没有见过。见过的不是一个人学,不是一家人学,一个地区的人统统学,这不一样。那个地区假如他们学的是三个,《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那就完全不一样。那比现在要好很多倍!你们去看过,我说这个话你们能体会,没有去看过,我说这些话你还是不懂,你不能体会。
  所以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我们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这个很重要。所以古时候的社会你就可想而知,汤池在古时候社会,那只是几分之几,然后古人那个做人,人很乐;现在做人,人好苦!不苦,他怎么会自杀?你看现在传媒报导的,哪一天没有自杀的,他为什么要自杀?不想活了,那就说是活了不如死,所以才想自杀。现在自杀年龄降低,小学生都自杀,你从这里细心去观察,现在的社会到底出了些什么毛病?然后你再想想汤恩比的话,要拯救这个社会,他说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更具体的说出来,孔孟学说的《弟子规》,大乘佛法里面的《十善业道》就行,就能自度,就能度他。这个根扎稳,然后大乘教里头,随便修哪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你只选定一个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这一生就能作佛、作菩萨,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没有这个根,那就不行,像植物一样没有根它活不了。你锯一棵大树,放在你家院子里,你种下去,它没有根,几天就枯死了,所以它要有根。
  在家居士扎三个根,出家的同学扎四个根,没有一个不成就!自己解脱了,得自在了,就能帮助人,以身作则。像汤池那些老师,老师们自己做到,自然就帮助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看他们怎么过日子,看他们怎么工作,看他们怎样待人接物,那就叫化人。教化众生不是用言语,身教,我做给你看。佛、菩萨、阿罗汉教化众生能感动人,也是身教,言教是补助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身教。所以经上常讲「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给人看,人家看到之后向你请教,那你就跟他说,叫演说,先演后说。主动教化人也是演教,你看看我们佛门里的术语「弘宗演教」,宗是宗旨,宗旨是什么?一心,禅门性宗,一心是宗。弘宗演教,教是教下,禅宗以外九个宗都叫教下,教下怎样去帮助别人?是要表演。我们念佛净土宗也是表演,净土宗念佛堂,念佛是表演出来了,老实在那边绕佛念佛表演出来。但是除了这个之外,生活没有表演,工作上没有表演,差这一大截,为什么这样?持戒念佛,把持戒疏忽了,只念佛,持戒没有。
  你要晓得《弟子规》是戒律,我讲过很多次,是根本的戒律,基础的戒律,《感应篇》是戒律,有这个基础,十善业道的戒律自然就圆满。你生活上是持戒,念佛堂里面念佛,这就会感动人。不但你感动人,你也能感动许多无形的众生,自度而后度他,这就对了。而自己持戒念佛,诸位要晓得,持戒的人心清净,为什么?他不生烦恼。对待一切众生,他行善、他造恶,不会心浮气躁。遵守普贤菩萨的教诲看到众生心行不善,那用什么方法对他?恒顺众生,用恒顺来影响他。他迷得很重,烦恼习气很重,你不能说他,你说他,他不承认,所以说恒顺众生。如果看到这个众生心行非常善良,普贤菩萨教你随喜,随喜功德,随喜什么?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他做的善事、好事帮助他,随喜功德。
  我们佛陀教育协会,这是个遵守世尊教诲的场所,在这个地方我们每天研究经教,在这边上课!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这个地方每天能够有六个小时讲经。所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