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后代 作者:佚名-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6年从韦斯托弗学院毕业后,马里恩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了两年。她的第一个丈夫是斯坦利·德尔,他们生了个女儿。1926年她再次结婚,丈夫约翰·哈兰·阿门很快成为纽约市最富色彩的人。阿门并不是个爱出风头的人,常有点心不在焉。作为美国检察院的特别助理,他却是纽约市的首位“罪犯克星”。阿门开创了对公司和黑帮的不同利益实行反托拉斯法的先例。马里恩的丈夫一直为公众服务,二战后,他作为美国司法人员参加了在德国纽恩堡的战犯审判。
马里恩81岁去世时,比她的第二个丈夫多活了近25年。作为阿门的妻子和总统的女儿,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理查德·福尔索姆·克利夫兰
格罗弗·克利夫兰和弗朗西斯·福尔索姆的第四个孩子,长子
生于:1897年10月28日 出生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卒于:1974年1月10日 死亡年龄:76岁零3个月
死因:不明,在他的公寓发现尸体
教育:菲力普爱塞特专科学校,普林斯顿大学,哈佛法学院
职业:律师
配偶:埃伦·道格拉斯·盖勒;杰西·马克斯韦尔·布莱克
子女人数:克利夫兰/盖勒6人;克利夫兰/布莱克无
格罗弗·克利夫兰的长子理查德·福尔索姆·克利夫兰在他的父亲离开白宫,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后出生。克利夫兰在任时,国人为他的女儿着迷,现在希望他的儿子能以这位声望极高的父亲的名字命名。出于同样的期望,新闻界报道了小格罗弗·克利夫兰的出生。但克利夫兰感觉格罗弗像是他兄弟的名字,因此拒绝给他的新生儿子起这个名字。尽管格罗弗愿望如此,但报纸上还是称这个孩子为小格罗弗。
被家人和朋友叫做迪克的理查德进普林斯顿大学前在爱塞特专科学校学习。父亲死后,母亲嫁给了普林斯顿的一位教授。
在大学里,迪克踢足球,参加比赛活动,非常活跃。他也有认真的一面,参与反对普林斯顿限制极严的俱乐部制度的运动。这次运动很快就令当时的校长伍德罗·威尔逊名声大作。
1917年6月美国与同盟国作战,迪克离开学校加入了海军陆战队,一直升到中尉军衔。
战后他回到普林斯顿,1919年获得学士学位,1921年获得硕士学位。
此后迪克就沿着一个富有男人的常规的生活轨道走下去。他在欧洲度假时认识了地位与他般配的埃伦·盖勒,埃伦毕业于维萨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结婚后,迪克完成了在哈佛大学的法律学习,进入了马里兰州律师会,很快在巴尔的摩的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供职。
迪克经常被认为是有希望的巴尔的摩市长或美国司法部长的候选人,甚至还有人建议他竞选副总统,但他拒绝了这些建议,宁可为民主党工作,有时也接受马里兰州政府职位的任命。1932年迪克支持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竞选总统,但1936年他又改变主意,积极反对罗斯福连任和他的新政。尽管反对罗斯福,他还是同政党领袖们和好,并接受了政府的多种任命,主要负责青少年犯罪和教育问题。
人们至尽仍怀念1974年去世的迪克,他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一个好父亲,一个出色的社区领袖。
弗朗西斯·格罗弗·克利夫兰
格罗弗·克利夫兰和弗朗西斯·福尔索姆的第五个孩子,次子
生于:1903年7月18日 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巴萨德海湾
卒于:不明 死亡年龄:不明
死因:不明
教育:菲力普爱塞特学院,哈佛大学
职业:教师,演员 配偶:爱丽丝·厄尔德曼
子女人数:1人
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巴萨德海湾的弗朗西斯是克利夫兰家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出生时父亲已经60多岁了,早已离开白宫。弗朗西斯5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在继父普林斯顿的教授小托马斯·J·普莱斯顿的教导下长大。
弗朗西斯自爱塞特学院毕业后,1925年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同年结婚。弗朗西斯主修戏剧。虽然他在私立学校教书,但戏剧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他最终登上了舞台,成为一个个性演员,甚至参加了纽约舞台剧的表演。这段时间是弗朗西斯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时期,他沉迷在报纸的头版报道之中。
奥斯卡·克利夫兰
据说是格罗弗·克利夫兰和玛丽亚·克罗夫茨·哈尔平的私生子
生于:1874年9月 出生地:纽约州布法罗
说明:有关总统的这个私生子的身份一直未被证实,但他的故事在别的书和报道中广泛流传,因此作者认为应该把他也包括在克利夫兰总统的孩子之中。
1884年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时,他的私生子奥斯卡·克利夫兰的身世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有人指责当时还是单身的克利夫兰有一个私生子。
格罗弗任纽约司法行政长官时遇见了来自新泽西的35岁的寡妇玛丽亚·克罗夫茨·哈尔平。他和他的一群朋友自称为“粗鲁的水手”(因为他们经常去附近的大湖区钓鱼),他们与刚到布法罗的玛丽亚建立了关系。当玛丽亚宣称克利夫兰是她儿子的父亲时,人们才关注这种关系的真实性质。为了表明格罗弗和这孩子的父子关系,玛丽亚用克利夫兰的姓给孩子起名,并要求克利夫兰和她结婚,以给孩子一个合法身份。格罗弗确实曾考虑过结婚,但后来讲他无法确定那是他的孩子,不过也没有完全否认,只是时常接济她们母子的生活。
孩子还不到一岁,玛丽亚就开始酗酒,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做短期治疗。格罗弗考虑到玛丽亚的现状不能保证孩子的将来,孩子需要的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就把孩子寄托在孤儿院,每周付五美元的生活费,直到他被人领养。1875年到1876年间,纽约布法罗的一家人领养了这个孩子,并保证让他受教育,以找份好工作。
玛丽亚从精神病院出来后,找格罗弗要钱。她意识到格罗弗会成为掌权人物,认为他有责任给她以补偿。按玛丽亚的要求,格罗弗借给她500美元做生意,但她失败了。后来玛丽亚结了婚,住在纽约北部,在克利夫兰第一次当选总统后只露过一次面。
克利夫兰第一次竞选总统期间,他和玛丽亚的关系被大作文章。他的政敌,共和党人缅因州参议员詹姆斯·布莱恩嘲讽他有一个私生子。为了引起人们对克利夫兰的道德修养的质疑,布莱恩的支持者编了一个顺口溜:“妈,妈,我爸在哪?去白宫了……哈哈哈!”
克利夫兰第一任期结束前两年,玛丽亚来找他要钱,并威胁说否则她就把更多的丑闻披露给外界,毁了他的前途。克利夫兰对此置之不理。
历史上奥斯卡·克利夫兰的位置只是成为过国内最卑鄙的一次总统大选的中心,但这些污蔑却没有效果。克利夫兰仍然当选,而且在间隔一任之后,再次入主白宫。他是唯—一位两届任期分开的总统。
虽然没有证实,还是有过对克利夫兰总统的私生子的报道。据说他无法面对屈辱的身世,最终寻求坟墓里的安全,不到30岁就死了。
参考书目
威廉·A·德格利格里著《美国总统大全》,第2版。纽约丹布纳出版社,1989年版。
亚历山大·雷奇著《普林斯顿的伙伴》。新泽西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霍普·莱丁斯、米勒著《最高机构里的丑闻》。纽约兰登书屋,1973年版。
《纽约时报》,1966年3月8日,30:2;1977年6月18日,22:1。
欧文·华莱士著《著名人物的私人性生活》。纽约德拉科特出版社,1981年版。
白宫后代19 本杰明·哈里森的孩子
19 本杰明·哈里森的孩子
本杰明·哈里森(1833。8。20—1901。3。13)是美国第23任总统。他出身望族,祖父是美国第9任总统。哈里森是约翰·斯科特·哈里森与伊丽莎白·拉姆西的第六个孩子,连他父亲与第一个妻子的三个孩子,哈里森共有兄妹九人。哈里森生于俄亥俄州。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于迈阿密大学,毕业后操律师业。南北战争期间参加联邦军,获将军衔。1881年,他成为参议员。1888年,他被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并在竟选中获胜。上台时,美国工业化臻于完成,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哈里森顺应潮流,制定了旨在稳定局势、防止社会动荡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对外,哈里森积极扩大美国影响,组织召开了第一届泛美会议,成立泛美联盟。哈里森政府还与许多国家签订了贸易互惠协定。
任期期满之后,他谋求连任失败,便去印第安那州重操律师业并开始写作。
哈里森1853年与卡罗琳·拉维尼姬·斯科特结婚,有一子一女。1892年卡罗琳病逝,四年后,哈里森与卡罗琳的侄女、寡妇玛丽·斯科特·洛德·迪米克结婚,有一女。
拉塞尔·本杰明·哈里森
本杰明·哈里森与卡罗琳·斯科特之长子
生于:1854年8月12日 出生地:俄亥俄州奥克斯福德
卒于:1936年12月13日 死亡年龄:82岁零4个月
死因:不明
教育:军事学校,拉菲特学院
职业:商人,工程师,政治家,律师
配偶:玛丽·安吉琳·桑德斯 子女人数:2人
拉塞尔·本杰明·哈里森生于俄亥俄州的一个军官家庭,当他6岁时,爆发了内战。后来他说:“我那时太小,根本不了解战争的起因以及战前双方的激烈论战。但是后来我参了军,就知道了这场战争的意义。”拉塞尔早期就读于军事学校,后来在宾西法尼亚州埃斯顿的拉菲特学院学习,23岁获得工程学学位。
毕业后,拉塞尔一路旅行回到印第安那州的老家,在当地的煤气和电灯公司当工程师。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新奥尔良州的美国造币厂的试验助理。他娶了有权势的共和党参议员桑德斯的女儿玛丽(又称玛米)为妻,两人搬到蒙大拿州的赫勒拿市。拉塞尔被任命为美国财务部长助理,一干就是八年。在蒙大拿州,拉塞尔涉足于家畜生意,任该州家畜委员董事会秘书。他从一本家畜杂志获利,后来作了该杂志的负责人。但这本杂志给他带来的弊大于利。杂志上的一些文章被指控为恶意诽谤,人们批评他缺乏经验,不善管理。同样,他在别的方面的投机,如家畜业、饲料业和《赫勒拿日报》的出版,也因经验不足而失败。
1889年,拉塞尔的父亲就任总统。拉塞尔时常去白宫看望父亲,在那里与一位蒸蒸日上的政治家西奥多·罗斯福结下了深厚友谊,因为两人都热爱美国西部。这份友情保证了拉塞尔在以后的岁月里的优越地位。1890年拉塞尔定居华盛顿特区,成为父亲的白宫助理和秘书。他妻子玛米则接管了白宫的社交事务,因为那时总统夫人病得很重。有人认为拉塞尔在白宫任职时恰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