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80部分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80部分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干到早晨上学为止。有的孩子甚至来不及吃早饭就赶去学校上课,在课
堂里往往呼呼入睡。普户姆号召教徒们停止使用这类苦力,因为上帝指出奴
役任何形式的苦力都是一种罪过。在厄姆斯利传教期间,虽然阻力重重,他
终于一一克复,并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因此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久,他
全家迁居到索普,在圣安德鲁教堂担任牧师。1902 年,他加入社会主义党,
并参加优生学教育协会,又成为伦敦理性主义者出版协会的会员。他认为,
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是普及优生学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不论是男人还是女
人,在思想、身体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健全的。他阅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文献,
了解了乌托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说。在当时的新西兰宗教社会里,
他的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特别是,陇在教堂里公开表态,


支持索昔码头工人罢工,这更加激怒了孜会。执行理事会对他的工作极为不
满。向他提出警告,劝他立即悬崖勒马。普卢姆与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未作丝毫让步。他认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与教义并不冲突,更不曾把教
区的教徒引入异道。1910 年,当时著名的理性主义者约瑟夫·麦凯布在新西
兰为伦敦理性主义者出版协合作巡回演讲,普卢姆邀他到圣安德鲁教堂做了
两次演说,题目为《人类的进化》和从《当代科学与神学的矛盾》。普卢姆
作为大会主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要解放宗教,使之合理化”,“不要
盲目信教,不要相信迷信,要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宗教信仰”,并表示赞同麦
凯布的观点。这如同重磅炸弹的爆炸,使长老会成员惊恐不安,唯恐这种邪
说把教徒们引人歧途。摆在昔卢布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自己的信
仰,要么放弃教职,他最后选择了后者。这时候,昔卢姆和伊迪已主了12
个孩子。普卢姆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抚养孩子的重担全由伊迪负担。伊
迪为了孩子,自己省吃俭用。普卢姆辞去圣职,全家移看到美国加利福尼亚,
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普卢姆全家又回到新西兰的克
顿斯特彻奇。普卢姆在全国作巡回演讲,反对战争,主张和平,1981 年,他
在索普所作的两次演讲,被指控为“煽动性的言论”,判处监禁28 个月。他
的家庭再次陷入极其艰苦的处境。在监狱服刑期间,普卢姆的身体受到严重
摧残,基本上丧失了听力。伊迪在继父韦利斯的接济下独自支撑家庭,忍辱
负重,毫无怨言。这时,孩子们在学校里都受到歧视,遭人辱骂。13 岁的女
儿里培卡不幸溺水身亡,给了伊迪非常沉重的打击。普卢姆出狱后,在奥克
兰郊外买了一幢房子,以溺死的女儿命名,以资纪念。普卢姆一边写作,一
边读书,他的孩子们相继离家独立生活。1934 年,伊迪去世。孩子们以各自
不同的生活给普卢姆带来了安慰,也带来了失望。良子奥利弗在大战中失去
了一条腿,在普卢姆的眼里,这个儿子是缺少人情味的理智型的人,但在事
业上却是可赞许的。他在惠灵顿任法官。长女费利西蒂在惠灵顿当教员,长
得漂亮,有主见和独立性,但婚姻生活却不美满。她与自己所爱的人生了个
儿子,却与自己不爱的人结了婚。最使普卢姆失望的是,费利西蒂改变了宗
教信仰,信奉了天主教。维利斯十几岁时出海当了水手,回来时少了一条腿,
普卢姆喜爱他,因为他生性自然开朗,很讨女人们喜欢。他把自己所结识的
女友们的名字都刻在那条木制的假腿上。最后,他同米尔斯结婚,在郊外的
山上买了一小块地,同妻儿女友们过着人类“原始”的本能的生活。爱默生
号称“天空里的无业游民”,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普卢姆为此而感到骄做。
这个儿子爱好驾驶飞机,技术精湛,堪称“超一流”。埃瑟是唯一由普卢姆
主婚的孩子,她的丈夫弗雷德由肉店伙计一跃而成为房地产经营商,生活非
常富裕。罗伯特是个热爱田园生活的儿子。他自幼爱干农活,种菜养牲畜。
然而四年的监狱生活磨炼了他的性格。普卢姆喜欢他,因为他使普卢姆懂得
了人情和爱。他生活在一个小农庄里,那里的人们象个大家庭,自给自足,
人人平等自由。梅格是普卢姆最疼爱的小女儿。她善良、温顺、体贴。可她
不顾父母的反对与铅管人弗格斯结了婚。婚后,她才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相去
甚远。她和丈夫的感情生活每况愈下,这使她迷惘不知所措。阿尔弗雷德是
个清高而酷爱文学的才子,也是普卢姆认为最有希望继承自己事业的儿子。
然而,他与普卢姆的朋友约翰·韦利斯的同性恋终于被普卢姆发现,因而被
赶出家门。他与约翰·韦利靳庄奥克兰合租了一间房子生活在一起,直到约
翰·韦利斯去世。后来,普卢姆试图与独身生活的阿尔弗雷德恢复父子关系,


却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为时已晚。普卢姆临终时与能够面见的孩子一一见了
面,但三个女儿及一个儿子却在美国。

作品鉴赏《普卢姆》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但它却是结构紧凑,内容完
整,能够独立的小说。主人公乔洽、普卢姆的形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外祖父
詹姆斯·查普尔的原型塑造的。小说采用自传形式,描写了主人公作为传教
士和思想家、大夫和父亲的生活经历,与此同时揭示了20 世纪前半期新西兰
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反映了主人公和信仰和理想与社会现
实发生的矛盾。乔治·普卢姆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与各种社会偏见
和非正义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在道义上取得了胜利。这是一根
主线。另一根主线叙述了普卢姆的家庭生活以及他的儿女的成长过程,从家
庭生活的角度刻画了普卢姆性格的另一面。如果说普卢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的话,那么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却是不称职的,至少是没有尽到他应尽的责
任。小说的两根主线,相互交织。作者别具匠心地把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
活揉合在一起,对过去的回忆穿插着对现在生活的描绘,两根主线不断交替
出现,使整部作品的结构显得流畅而多姿。小说一开始,写的是步履蹒跚,
年老耳聋的普卢姆去惠灵顿探望两个最大的孩子。惠灵顿之行,使普卢姆了
解许多事情的真相,并发现他的记忆与事实不尽相等。普卢姆从年轻时起就
信奉这样一个生活准则:“一个人必须做正确的事情。”然而他却忽略了衡
量“正确事情”的标准乃是受社会和人类这两大客观因素制约的,同时,他
对“正确事情”的理解也应该不断改变。客观因素在不断变化,然而他在实
际生活中却始终如一,不变准则,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所认为“正确”的事情
正伤害了许多人,尤其是自己所最爱的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他的妻子,
他虽然尊之敬之,可他却没有真正地理解她爱护她。当他从奥列弗和费利西
蒂那儿了解到伊迪为他所忍受的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时,他才恍然醒悟
到自己忽略了妻子的存在,甚至“剥削”了她的“血汗”。在对待同性恋的
儿子的问题上,他也曾深深刺伤了伊迪的感情。普卢姆作为宗教上的“叛逆
者”、政治上的“囚犯”,他是孤独的。但真正的孤独在于他与女儿们的隔
阂已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作品描绘他与儿子阿尔弗雷德的最后一次会面以
失败而告终,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从他们对生活各
有选择这一点上,普卢姆意识到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美与善
的存在,也有丑与恶的存在。追求十全十美,或只能接受完美无缺的人,只
会象普卢姆那样,为现实生活中的丑与和恶所击倒。晚年的普卢姆逐渐学会
了接受和容纳一切。从罗伯特身上,他体会到了人情味,看到了人类的真正
的自然之美。他从而理解了人类的天性。萌发了与同性恋儿子言归于好的念
头。普卢姆在为捍卫真理和自己的信仰而作出不屈不挠的斗争过程中,领略
到人类的生活准则和信仰与日常生活行为莅往是背道而驰的。现实世界不存
在着绝对真理,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普卢姆的生活历程是一部复杂。
丰富而感人的记录。然而。也存在着局限性。当主人公的追求和信仰与社会
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时候,他便关进书房,从书本里寻求解脱,书房成了
他的“避难所”,书本便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挡箭牌”。尽管如此,普卢姆
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面是他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正如他在小说结尾时指出的
那样:“我想,不论是生是死,还是去理解去爱,无论是什么,我都作好了
准备,为我自己所做过的好事感到欣慰,也为自己做错的事感到悔恨。”《普
卢姆》是一部刻画人物心理的小说,风格朴实,笔法细腻,语调从容,用词


准确。作者悯熟的笔法,巧妙地组织和安排了众多的材料,并且通过对许多
次要人物的主动描绘,从侧面供托了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昔卢姆》在新
西兰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作者通过对动荡不安的70 年历史和斗争
的描绘,把“新西兰之梦”——一个精神自由、政治平等的梦想,向现实推
进了一大步。

(夏勤)


凯里·休姆骨干人物(1984)

作者简介凯里·休姆(1947—)新西兰当代优秀的毛利女作家,生于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的穆拉基并在那儿长大,祖先有毛利人、苏格兰奥克尼
人和英国兰开夏人。她先后当过厨师、电视台导演、法律学生、采烟工、毛
纺工等,现在是个专业咋家。凯里·休姆60 年代开始创作,70 年代便在文
坛崭露头角,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沉默之中》(1982)、长篇小说《骨
干人物》(1984)短篇小说集《食风者》(1986)和发表在诸多文学杂志上
的诗歌及短篇小说。她的许多作品都被电台广播或被搬上电视屏幕,有的还
被译成瑞典语,日语等多种文字。凯里·休姆1973 年曾获特·阿瓦梅德短篇
小说奖,1975 年获卡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奖,1977 年获奥塔戈大学伯
恩斯研究员奖金,1978 年获为毛利人用英语创作而设置的信任基金奖,
1973、1977、1979 分别获文学基金奖,她还应邀参加过夏威夷和澳大利亚阿
德雷德的艺术节。《骨干人物》是新西兰文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长篇巨作,是
作者在18 岁开始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的基础上改编加工而成,小说几经易
稿,前后用了12 年时间,1978 年完稿后送交几家出版机构均被粗暴地作为
异端而拒之门外,最后由新西兰妇女团体联合创办的“斯皮拉尔”出版机构
出版,小说问世后几周内就被抢购一空,后又多次再版,人口稀少的新西兰
对《骨干人物》一书的需求量成为近年来新西兰文坛一奇,小说发表的当年
就荣获新西兰小说奖和为毛利文学设置的莫比尔飞马奖,次年还荣获英国政
府很少烦发给外国作品的文学创作奖,《骨干人物》的成功标志着毛利文学
的发展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