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一步,就成功-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它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
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这不是由小见大,从一把美工刀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吗?
好!接着我又看见桌上的钉书机,也可以用“格物致和”的方法想:
“钉书机具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钉书钉
,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
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
大的事业,都是是因为他能像钉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傍徨,不犹疑,奋斗到
底。”
这样不是也从钉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了吗?
提到钉书机,让我想到“圆规”,你也可以用圆规来“格物致知”——
“小时候,每次走过电影院前的广告看板,上面有圆形的图案,父亲总会指着说:‘你信不信?在每个圆的中间,都能找到一个小小的洞眼,那是圆心,是画广告的人为了画圆,必须先固定的。有时候他们的圆规不够大,就先在圆心钉一根钉子,再拴上线,线的一端绑枝笔,拉着绕一圈,就能画出漂亮的圆。’
听父亲说这话到今天,已经许多年了,但是每次我经过那样的广告看板都会想到他的话,还有他说的‘一个人作事要有计划、要有心,想画个人生的圆吗?先定下你的心!’”
你说,这不是一篇既感性又寓理的短文吗?所以写文章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如我最近文章中所说的,多读书,而且从“人地事时物”的方向想,加上“格物致知”的功夫,一定能左右逢源。
最后,让我举个自己在处女作《萤窗小语》中的文章给你看,那居然是我学生时代从标点符号里领悟的——
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叹号”,更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
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叹号;至于不如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说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写作的三条路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则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诗经虽然距今已经有三千年,但是写作技巧非常高明,单单前面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就已经用了“比”、“兴”和“赋”三种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像是“美女如云”。“兴”是
从远处谈起,先说河上沙洲的水鸟在叫,把大家的兴趣带起来,再引到君子好逑的主题;至
于“赋”,则是开门见山地直说:“你哪是来换丝啊,根本是打我的主意!”
如果你很细心,说不定已经发现,我写作很爱用“兴”的技巧。
譬如前几篇,在《热笔与冷笔》那篇文章里,我明明谈的是写作的技巧,却在一开始先说美国人嫁女儿时,有个习俗是由父亲带女儿跳舞,宾客在旁边唱歌……
在《读书的微量元素》那篇,我的主题虽然是谈读书,却在一开头先说我从年轻就有气喘的毛病,然后谈到十全大补汤。
至于上一期写的《处处有文章》,说的虽是格物致知的方法,却先讲土耳其人用咖啡渣子算命。
我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是:为了在一开始就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人们对父亲带女儿跳舞的习俗,十全大补汤治气喘的功用和看相算命这些迷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好像用糖果引小朋友,先绕个弯子,把读者的好奇心带起来。
“兴”确实常绕弯子,它跟直说的“赋”恰恰相反。举几篇大家熟悉的名作为例——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一开头就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他们都开门见山,两三句话就把主角交代了,属于“赋”的写法。
可是碰上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用“兴”的写法,就不一样了。明明是写“醉翁亭”,他却由“环滁皆山”谈起,先谈到琅琊山、酿泉,再慢慢带到亭子,却还吊着大家胃口,只讲那“醉翁亭”是由当地太守命名的,直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才点出来:“太守谓谁?庐陵欧
阳修也。”原来是作者自己。
同样的道理,今天如果你写自己的家,可以用陶渊明写“武陵人”的方式,直接讲:“我家里有几个人,住在某市某街”也可以用沈从文写《边城》的方法说:
“当你到高雄,出了机场,就会看到一栋蓝色的十四层高楼,楼顶上像个公园,有好多树,
如果你眼力好,还常可以见到在那片绿阴之间,有个白白的头,那八成是我奶奶正在空中花
园浇花。”然后把你的家逐步介绍出来。
同样的,你今天写《父亲》,可以像孟子一样单刀直入:“我父亲是个朝九晚五的公务员,
从我很小,他就……”
你也可以学欧阳修:“看电视里播出莲花节的新闻,看到好多荷花,就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带我去植物园赏荷,父亲总是一手牵着我,一手拿着相机,碰上……”于是你由电视新闻淡到荷花,想到植物园,再忆起带你去赏荷和摄影的父亲。
由以上这许多例子可以知道,“赋”比较强而直接,“兴”则兴活而委婉。所以写论说文、
短文或新闻稿时适于用前者,写景言情和小说时比较能用后者。当然“写作无定法”,任何
题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开门见山、格物致知、迂回引带的三种方法想一遍,挑最适宜的
入手。甚至能将三者融合,以“兴”的方式带入,以“比”的方式申论,以“赋”的方式作
结。相信只要你不断试探、不断练习,遇上任何难题,都能循着这三条路,一一化解。
先学聪明再学笨
最近我收到一个河南女孩李玮的来信,说她老师教大家在读书时留心其中的“优美词语”
,而且要写下来、背下来,表示这样才能提高作文的水平。
但是李玮不以为然,她认为“文章的灵魂并不是语言,而是所蕴的意旨,如果按老师说的作文,等于抛弃了重要的,而拣了次要的。”然后问我的看法。
在这儿我要为这位女生鼓掌,因为她说得真对。可是,我必须讲:她老师说得也没错。
请别认为我是两面讨好,先听我说两个故事——
大学美术系三年级,我终于上到了台湾山水画大师黄君璧先生的课。我那时的山水画已经参 加许多展览获奖,心想一定会被老师刮目相看。
可是第一堂课,拿到老师发下来的画稿,我照样临摹,临得一模一样,缴上去,却没得“甲”,只得了“乙”。
我很不服,顽皮的“毛病”又犯了,就回家把老师装画稿的塑胶袋拆开,再把我临的那张塞进去封好。第二堂拿那张“假画稿”给老师看,并指着上面一棵树说:“黄老师!这要怎么画?您画的笔法,我不会。”
黄老师居然指着“假画稿”分析了半天,而且没认出那是我造的假东西。
我下课之后想了又想,想通了——
老师可以那么画,但他不知我是“老手”,于是用初学来对待我,就算我跟他画得一样,也只能拿“乙”。
好!再说个真实故事——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写了一本绘画理论的画,请一位学者写序,那学者说他没空,要我自己写完给他“过目”。
于是我回去写了一大篇,送去给他。
隔几天,我把文章拿回,发现第一段上有许多改动的笔迹,可是又都被涂掉了,正纳闷,那学者说了:“我起先动了好多地方,但是后来发现你写得好极了,有你自己的笔法与文气,
我改得反而不妥,所以全照你的。”
这下子我又得到个结论——你常常没办法让人一眼就见出文章的功力,如同有些书法家的字,卓然成家,但是如果你只见他几个字,却会觉得很不怎么样。连李白的传世之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若非出自诗仙之手,只怕拿去给一般诗社评选,反而要被列入“打油诗”,被剔出来。
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当你参加中学生作文比赛,或考试写作文时,评分老师的心态上,是以“学生”来对待你。卷子经过弥封,他不知你是何方神圣,于是只能凭那几个字来给你打成绩。这时候,那些会“掉书袋”,词汇丰富的当然容易占上风。
当老舍那样的大作家,写铺天盖地的白雪,固然可以用“一大块白被单”去形
容,给人“直观”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但是换作你这个中学生写,恐怕就必用些“白皑
皑”、“晶莹剔透”、“雨雪霏霏”、“冰封雪冻”的形容,才能讨好。如果你也学老舍,用“白被单”形容,除非碰上“慧眼”,是不可能拿高分的。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郑板桥的名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还有中国画论中说的“大拙便是巧处,大巧更是拙处”。表面看来,“糊涂”和“拙”都是较高的境界,问题是你千万别忘了,那糊涂是由聪明出来的,那拙朴是巧妙之后达到的。
同样的道理,学写作也要由聪明和巧妙开始,你要尽量先充实词汇、多读书、多背古人的佳句,达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含英咀华、文采粲然,再进一步追求反璞归真、妙造自然的境界。
记住!备而不用,毕竟不等于“根本没有”啊!
写文章与拍电影
从小到大,你一定写过不少游记和参观报告吧?
你有没有觉得难写?
你可能觉得难,甚至觉得比一般作文还难。原因是你游完一个风景名胜,参加完一个博物馆或工厂之后,心里留下太多记忆。于是你的心乱了,不知那千头万绪应该从何理起。
如果真这样,我教你个方法,就会简单多了。
写这类文章,首先你要决定观看的角度。
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神,从天上俯瞰众生,因为你无所不知,所以能很整体地介绍。譬如你写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可以这么说:
“闻名世界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位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第五大道和八十二街的位置。在这个1870年筹建,而今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远东、近东、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绘画、雕塑、摄影、服饰、家具、乐器等,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品三百多万件……”。
今天我为你介绍的是另一种写法——
你不是“无所不知”的神,你变回平凡人,由“从空中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