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 >

第4部分

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第4部分

小说: 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大的教育软件开发商也只有八年的时间,方正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大的
排版软件开发商也才十二年的时间。东大阿尔派也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就搞出
了一个“世外桃园”。这些企业的超速成长,使我们看到我国的企业也经历
了一个大的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导致企业产生这一快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随着信息交流的传播速度的加快,企业在作再设计时“可以使整个响应时间
从几星期或几天降低到几小时或几分钟”。这对快速反应的软件企业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其实,从80 年代以来,企业的快速度成长就被人们开始注意了。

“企业成长就像蹿个儿一样,新衣穿上身不几天就嫌短的少年,成长速
度令人难以置信”。亚信总裁田溯宁如是说。“亚信从1994 年创业,1995
年把美国最先进的英特网技术,把在美国看到、学到的高科技企业运作模式
带回中国之后,在极短的三年时间内取得了新的成长。尤其是在1998 年获得
1800 万美元的融资之后,更是如虎添翼,其原因是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社会
里没有按规则办事”。

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行业更是这样,如果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
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业崛起就是没有按规则办事的结果。

一是财务软件一条街的崛起。多年来,中国的财务软件一直是中国软件
产业中的一枝奇葩。十年前,当中国科技进步与会计事业有利结合时,便迎
来了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从而催生了一大批的特
殊企业——从事会计软件开发的公司,金蝶、用友、安易、先锋、万能、金
蜘蛛、金算盘、通用、天博、恒泰、四通等“老字号”的企业,后来出现了
伟图、新中大等企业。虽然这些软件企业各自诞生的背景不同,但在用户群
和用户层面上都各具优势。他们已经使财务软件的开发与销售步入正轨,逐
步形成产业规模,这说明中国会计电算化已经步入成熟期,为中国人自己的
财务软件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强的后盾与保障。

二是家用软件市场。1996 年,游戏、家教等娱乐家教类“小”软件的家
庭消费在整个中文软件市场销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游戏软件基本上已经
走出了“磁片与光盘齐飞”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光盘”版软件,


为开拓中国家用软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有一次,在我参加中国计算机
展览会时,我看到有不少国外的电脑厂商在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些问题:“中
国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市场需求?”“IBM、HP、康柏、AST、宏棋、IPC、金长
城、联想、方正、同创等专为家庭用户设计制造的多媒体家用电脑都卖给谁
了?”

据厂商讲,他们的这些机器几乎全部卖给了家庭用户。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中国家庭用户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对于家用软件来说也是这样。

重要的则是家教软件的出现更为家用软件带来了新的机会。其中以科利
华为代表的教育软件厂商已经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自己在中文软件的影响和
地位。树人、鸿达、教育电子、腾图、蚁巢、爱嘉等家用软件开发商在1996
年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新版本,多年来一直处于市场的热销之中。因为他们
知道,企业的最终结果是要赢利,只有赢利,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变为快速行
动,才能去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市场与消费者连结起来。

三是软件销售商的出现充分发挥开发商、销售商各自的优势,实现了技
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1994 年,当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软件专卖店连邦率先
在国内通过遍布全国近30 个城市结合起来时,就开创了中国软件连锁销售的
先河。1995 年3 月,赛乐氏软件销售组织在北京地区快速跟进,从而加速了
中国计算机产业界“软件流通商”的发展步伐。应当说,软件连锁销售方式
在国内市场的崛起,实际上是一场软件领域的流通革命。它带动了中国软件
产业的社会分工,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健康成长和高速发展。

这就是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采用不同规则办事起到的结果。在软件企业
界,科利华就是没有按规则办事的一家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企业。其领导人
宋朝弟提出的“量子理论”就是这种不按规则办事的体现。它体现出的是三
种类型的变化,第一是对于那些在新的方向上突然发生变化的事件,科利华
需要做出反应;第二是需要不断改进产品、发明新产品;第三是经过设计,
要能够自我发展,既包括不断的改进,又包括适度的飞越。

1997 年,当科利华被美国权威杂志《商业周刊》评为“中国软件产业具
有决定性影响”的软件企业时,宋朝弟说:“软件企业应该设计成为充满变
化和不确定性,并据此在与那些把变化视为问题的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要看到变化和不确定性是竞争机遇的永久性源泉,做‘中国的微软’只是为
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信心,科利华要做就要做名副其实的微软,能对中国软件
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面对这个问题,当时还在《现代企业导刊》的刘薇问道:“你是希望自
己成为‘中国的微软’呢?还是希望大多数的企业成为微软?你对做专一软
件厂商有什么看法?”

“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中国的微软’。”宋朝弟回答道:“不过,
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众多软件人士的群策群力。在商场,没有永恒
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我们需要竞争对手加入
我们的行业,只有竞争对手加入了我们的行业,才能为教育软件市场打开新
局面。比如在教育软件领域,如果单纯地靠科利华,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中国的软件市场潜力太大了。至于做专一的软件企业,我看在软件行业之中,
恐怕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专一,方正是软硬结合、重组的金山软件公司也
应该是软硬结合。科利华也会向其他领域进军,比如与教育相接轨的文化产
业等,我们要转变观念,在中国不能完全照搬微软模式,要根据自身行业与


企业的特点来看问题,成为‘中国的微软’,只是为企业的生存能力增强了
信心。”

不按规则办事,不追寻前人走过的足迹,敢于打破常规,这才是现代企
业领导人的一种思维定势。至于某些企业提出的衡量成为“中国的微软”的
标准,也是值得怀疑的。比如用友也并没有因为IT 界出现了这种衡量标准而
专一地做软件产品。用友研究所的成立,用友也就进入了与管理、文化相关
的行业。所以说,那些单一地做着软件产品的企业所作出的标准,只能是在
为自己寻找一种“精神食粮”。从现阶段企业在走向多元化经营来看,“专
一”只是企业发展中的一种调料,是一个极为短暂的历史问题。

1998 年11 月,当我到四川长虹集团进行采访时,长虹总裁倪润峰曾这
样对我说:“过去就是过去,过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不会再延续下
去,长虹现在认识到自己下一步将要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正在考虑
今后该怎么来做。”当我问他“电脑和彩电今后在替代性方面会不会出现什
么突破性的进展”时,倪润峰说:“中国今后最大的电脑商将会从彩电企业
中产生,而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至少在彩电上是成功的。中国有这样巨大的
电脑潜在市场,没有规模化的生产是占领不了的,而这正是长虹的强项。”

可见,企业的发展远景还应该在于长远的企业战略目标之中,只有存在
于各方人士的共识之中,才能产生诱人的目标。要做“中国的微软”,也只
有像科利华一样,只有在产生一种共识之后,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的微软”。
用友总裁王文京深有感慨地说:“中国软件产业崛起的根本出路还在于众多
软件企业组织的精锐力量的群策群力,现在说用友是‘中国的微软’还为时
尚早,但我真心地希望,未来‘中国的微软’是用友。。”

这是软件行业两霸的论道。然而,就在他们都在为未来的微软而努力时,
有时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咬着牙”去把事情做得更漂亮,以此向业界证明,
未来的微软是自己。科利华的一位高级经理对我说:“人的一生,有多少时
间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有好多时候是出于无奈,谁叫我是本行业的老
大呢!”

一种无奈道出了心里的众多感慨。


三、谁是真的英雄

要想成为“中国的微软”难。做名副其实的“微软”更难。尤其是面对
众多行业的龙头软件企业,还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用友、科利华在各自的
行业是位居第一的。但面对东北第一虎的东大阿尔派、北大方正,以及联想
与金山重组的金山软件公司时,我们又不得不这样说:现在说用友与科利华
是“中国的微软”,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婚礼不一定能预言一桩美满的婚姻
一样。它和所有的故事一样,只是一个过程。北大方正的王选在一次座谈会
上说:

“方正究竟代表了什么?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一个商标?一个实体?
还是。。我希望方正先在一些不大不小的领域里做深做透,当然先要在国内
做老大,占有80%的市场,然后再向世界市场发展,我们也只有到了国际市
场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成为世界的巨人。这种前沿需求对于公司技术发展的
刺激在国内市场是没有的,只有在国际市场才能得到这种刺激需求,发展好
了,反过来我们在国内市场也自然而然地会处于领先地位。”

联想集团在1998 年年底与美国的CA 成立联想冠群公司时,联想的领导
人就认为联想冠群肩负着双重的期望与压力,它在吸收国内软件开发技术的
同时,又引进国际软件开发技术。基于这样的基础,联想冠群将发展为国内
最大的,最优秀的软件公司。当联想冠群董事长李勤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该
公司的战略方案之后,《北京青年报》旋即撰文指出:“联想想做中国软件
业的老大。”

面对这两大企业在没有提出做“中国的微软”,却提出想做“中国软件
业的老大”,想做“世界五百强”时,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呢?是否可以这
样说:做“中国的微软”在目前只是一种动力,谁要说自己是“中国的微软”,
只能是为自己企业的生命力带来了生机,却不是用来炫耀自身资本的一种方
式,如果他要去与美国的微软相比,这种念头只能埋在心里。这种目标只能
是一种激动的感觉,路还要一步一步地走。东大阿尔派总经理刘积仁曾说:
“理智地讲,东大阿尔派还是个小公司,与微软等大公司相比,它还是一个
BABY。。东大阿尔派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路,以追求它的发展为一个基本
原则,我们从来不做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和不清楚最终结果的事。”

战争没打之前就应知胜负。我们的软件企业家在追求做“中国的微软”
时,就要对整个软件行业做出了解,只有了解越多,才能明白自己现在处于
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才能像东大阿尔派的张王整提出令人深思的话题: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