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玉帛-顾客抱怨处理艺术-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客满意度的测量
一、顾客满意度的结构
一、顾客满意度的结构
因此本章将“顾客满意度的结构”按“服务满意度、产品满意度分别来描述。
其实,顾客对“产品”满意程度的观念,在很久以前就己存在,只是不够完整而已。今天,顾客满意经营所以会受到注目,乃是因为测定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要比产品困难得多。而且要让顾客对服务满意也远比产品困难的缘故。今天,不论是制造业或服务业,服务的质量己成为共通的问题,对这一点必须具备相关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探讨顾客满意经营。□在确定顾客满意度之前应考虑的因素1。服务是以人为主体的本文中所讲的服务,是指“有偿而可当作财货或商品来交易的服务”。例如金融保险、运输通讯、零售、不动产、住宿饮食、休闲娱乐、医院学校、各种营业场所的服务和家庭服务等都包括在内,如本书开头时所说的,所有制品贩卖时必定附带有服务。这种服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无形性——肉眼无法看见首先,服务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谁也无法客观地说明它的形状,而且它不像一般物体很容易即可测定。正因为它的无形性,因此含有各种意义,在经营上也必须以不同的态度来面对。(2)同时性——“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不论委托快递也好,搭乘计程车也好,若将服务当作物品来说明,它可说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换言之,供应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顾客也开始消费。因此,服务无法“库存”,顾客即使接受了不良服务,也无法像物品般退货或要求更换,当然也不能自行修理或改善。而且,一旦提供了不良服务,顾客即可能立即离去。因此,大家必须先了解不良服务所造成的结果比不良物品更为严重。(3)以人为主体——依附于人服务的绝大部分都是由人所“生产”,然后提供给消费者。因为是由人所提供,因此即使是相同的工作,服务的质量也会因人而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一点与只要有机器和设备即可生产质量整齐统一的物品,有极大的不同。无形而难以掌握、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而且无法库存、依附于人而存在这三点,是服务有别于物品的三大特征,其实除了这三点之外,两者之间还有不少差异(图5—1)图
5—1
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无法实际测定,因此很难管理,因为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因此事后无法修理或更换。因为它由人所提供,因此质量常因人而异,无法像机器生产的物品般整齐。这些特性显示服务的质量管理远比物品困难,也不易让顾客满意。一个企业实际提供服务给顾客的,大多是分散各地的分店或营业单位。众多营业人员同时提供服务,要对每一项服务进行监督是非常困难的。在工厂的生产线上,最后的质检关卡可筛检出不合格品,但是服务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服务提供之后立即消失,事后也无法检测。由于服务的质量难以管理,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和个别上,正确地测定自己公司的服务是否获得顾客满意。因此说,顾客满意经营对服务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3。沉默的顾客在一些饭店的客房中大多放置有问卷卡,以调查旅客住宿后的感想。但是你过去曾经填写过这种问卷卡吗?恐怕没有吧!即使有,可能也少之又少。据饭店方面表示,问卷卡的回收率不及总投宿旅客的1%。但实际上,在投宿时有过不满或不愉快经验的应不在少数。所以服务也具有不易申诉的特性。产品的不合格,有实物可作为证据,但是服务提供之后随即消失,不会留下证据,也很难定量显示服务不良的程度。以餐厅为例,顾客虽然埋怨菜不好吃,但是味道好坏并没有客观的基准,即使埋怨也未必能获得合理的回应。而且,很多人遭遇不愉快的事后,会尽可能赶快忘却,因为在争执之间反而可能使情绪更为恶劣。因此,他们这时多半以今后决不再光临来安慰自己。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服务难以申诉的原因,主要是它由人所提供,而且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制品的抱怨属于“非人格”的,但是服务的不合格,却可能变成对提供服务者的“人格”性的责难。基十此原因,消费者对服务的不满经常会潜在化,当出现一件申诉案时,背后或许已失去了1O倍的顾客。因此,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找出默默离去的不满者,并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有一位服务业的经营者曾说过:“本公司有
200家分店,每天有
4000
名员工分散在全国各地为消费者服务。因为质量不一,每天必然有相当比例的顾客因为不满服务质量而离去,相当令人担心。”4生产厂家更加难为不仅服务产业如此,制造业也完全一样,甚至可以说制造业的问题比服务业更为严重。因为厂商必须通过批发商、经销商和零售店等销售产品,本身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如果零售店的态度或服务不佳,消费者却往往怪罪于厂商,这是非常冤枉的。务业更为严重。因为厂商必须通过批发商、经销商和零售店等销售产品,本身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如果零售店的态度或服务不佳,消费者却往往怪罪于厂商,这是非常冤枉的。5。顾客会产生新的顾客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不经过亲身经历无法了解它的好坏。换句话说,它像一个黑盒子一般。例如第一次聘请经营顾问,对于顾问公司是否具有可信赖的能力、能否派出最适当的人选、能否了解自己公司的实态,与经营者的观念等都毫无所知。而且一旦委托顾问公司,就必须付出相当的费用。购买服务就像这个例子般,必须冒不了解内容却得付出代价的险。这时,一般人大多会找寻曾经使用过顾问公司的企业,询问他们的意见。如果回答是“满意”,就可以安心委托,反之,如果评价不佳,只好另找其他公司。由于被征询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与提供服务的主体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因此足以信赖。换句话说,能够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那么顾客将会带来新的顾客。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经营顾问公司,餐厅、大公园、高尔夫球场等都是如此。任何服务的领域,不但感到满意的顾客自己会再次利用,而且可产生新的顾客,自然成为使公司发展的力量。或许有人认为购买实际的商品也是一样。但是购买商品前可以借试用或通过触感来直接确认商品的性质。反之,不先付出费用,不经过使用无法了解内容的服务,却须通过顾客的满意来“促销”,以提高业绩。所以我们可以说服务并非“大众传播”,而是一种“口头传播”。总之,顾客满意经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6。由无数体验变成的事前期待顾客购买某种商品或利用某种服务时,潜意识中都会抱着“希望能够发挥某些功能”或“希望能够为我们作某些事”的期待。所谓满意度就是商品满足这种期待的程度。因此,一个企业必须先深刻了解什么是事前期待。首先应了解潜在的期待是如何产生的。以搭乘出租车为例,乘客乘车之前大概会预想“司机看到自己招手,然后停车打开车门,自己进入车内,告诉司机目的地,最后车子驶出。”如果实际的过程与事前期待一致,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但如果车中充满了令人不快的烟臭味,就可能导致乘客不满。相反的,如果司机回身问候,就会让人超过期待而感到满意。致乘客不满。相反的,如果司机回身问候,就会让人超过期待而感到满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清楚了解自己顾客心中所持的“普通的服务”水准为何,而且有必要亲身体验同业所提供的服务状况,然后采取特别的方法来教育员工,以超越“普通的服务”,这样才能使顾客满意。7。未曾体验过的事前期待与上述例子相反,顾客对未体验过的服务,事前的期待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通常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或广告单等的宣传广告,或是营业人员的说明,对服务形成印象。但是对于不亲身尝试无法了解好坏,好像黑洞般的服务,付费时就会出现排斥心理。因此,除非所费有限,否则大多会先询问曾经体验过这种服务,而且可信赖的第三者,然后才决定期待的内容。8。口头传播以上各种能强烈影响顾客事前期待的要素,按顺序可归纳如下:(1)以前接受服务并感到满意的体验。(2)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的意见。
(3)多次从不同主体(商店等)所获得的经验的平均值(普通的服务)。(4)广告宣传和营业人员的说明。由此来看,对于不亲身体验无法了解好坏的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让顾客在每一次利用时都能获得满意。能不能作到这一点,对提供服务者的业绩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服务良好的公司,大多无需作大规模的宣传广告,而且必能充分满足每一位顾客基于前述各项原因所形成的事前期待。反之,即使因为宣传而争取到众多顾客,但如果未能做好每一次服务,很快的这些顾客又会逐渐离去。不仅服务如此,在商品方面,需要售后服务的耐久消费品的这种现象更是明显。所以,由顾客产生顾客,使公司确实而稳定地发展,是服务产业成功的最佳途径。只要通过工作的标准化,使服务质量优良而稳定,这种发展应不难实现。但是仅依赖手册,无法完全培养人才的知性服务产业,则必须先等待员工成长。如果无视于人才的成长速度,将营业目标订得过高,然后强迫员工完成目标,反而可能因为无法满足顾客的事前期待而使顾客减少。9、物超所值的服务以上叙述了顾客的事前期待与实绩评价之间的关系,内容大略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事前期待大于实绩评价时
顾客满意度是根据期待与现实的关系来决定,但如果期待过高,往往会对产品或服务感到失望。为此而丧失顾客的例子经常可见。所以,销售人员在推销商品时过度吹嘘,即使能让顾客购买,但使用一次之后即可能放弃。因此销售人员在向消费者推销商品时,最重要的就是以自己的人格作基础,来博得对方的信赖,而且说明也应尽可能客观。简单他说,也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然后再接受商品。期待小于现实时期待小于现实时
期待等于现实时
现实情况与事先的期待相同时,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可以从两个情形来看看。
第一个情形是不会留下大深刻的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体验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种情形是习惯性地继续利用相同的服务。期待等于现实时,一般而言,再度使用的可能性甚高,但是一旦出现有力的竞争者,就可能被抢走。所以期待与现实相同,并不能完全保证顾客稳固,唯有“物超所值”,才能真正“抓住”顾客。有一位企业经理人在沪投宿某家饭店。柜台服务员问他第二天早上需要哪一家报纸,他回答“解放日报”。但是第二天送来的却是“文汇报”,令他大感不解,心想既然做不到又何必问呢?从这个例子可以获得几个教训。首先,显示饭店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家都处心积虑希望尽可能提供比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