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船王包玉刚传-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耳之势,压倒怡和洋行和置地公司,取得了九龙仓公司的控股权,其胆略和
气魄令多少人为之折服。但是有不少评论家却认为,在那场战役中,船王包
玉刚是“负创取胜”,置地公司则是“含笑断腕”。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知情者透露,置地公司在挑起事端之前,曾就双方的实力作了一番比
较,认为压倒“船王”的机会甚大;以至包玉刚奋起反击,许诺以105 元现
金收购一股九龙仓,置地将信将疑之余,却也估计到包玉刚能出如此之高价,
必有汇丰银行在后撑腰,于是作了最坏打算。包玉刚宣布反收购的当天,他
们让公司职员连夜加班,把股票分成小数额的许多份,然后透过怡和系的情
富,由大经纪行及代理公司暂存,一俟包玉刚开始用现金收购,即马上接连
不断向获多利公司表示“支持”。
有传闻说,怡和置地暗中把九龙仓股票卖给包玉刚,套现达10 亿港元,
净赚至少也有7 亿元。故有“含笑断腕”之说。
至于包玉刚出105 元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不少专家则认为实在“过
于冲动”,是被置地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的举动所激怒,“火遮眼”了,
为此多付了1 亿元的代价。故有船王“负创取胜”之说。
其实,这两种说法部有一定道理,却有失偏颇,或者说只看见数目上的
多少,而没有看到包玉刚在这场战役中取胜的意义。
首先,包玉刚在整个收购行动中,只有最后部分的股票才是以105 元一
股购入的,而在这之前所购入的股票,都是大大低于这一个价钱的,就所有
股票购入的平均价钱与九龙仓股票所代表的价值(约98 亿元)而论,包玉
刚在这场战役中还是有赚的。再者,对包五刚来说,这场战役对他来说是非
胜不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年香港有四大英资集团:怕和、会德丰、和记及太古。英资财团一向
财大气粗,不把华人放在眼内。时间到了70 年代未、80 年代初,大陆实行
改革开放的政策,政治清明,眼看香港的回归势在必行。这时,几个华人财
团迅速崛起,英资与华资集团的斗争趋向激烈。不久前,李嘉诚收购和记黄
埔成功,标志着华人财团开始逐渐取代英资财团的势力。谁能够取代英资撤
出后留下的巨大真空,无疑会在强手林立的香港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包玉
刚在此时出资收购九龙仓,正是顺应这个时势而作出的举动。对包玉刚来说,
九龙仓一役是他整个登陆行动的第一场大战役,这场战役如果胜利了,则为
他的整个登陆行动占得了第一个桥头堡,为他把海上资产向陆地转移打下坚
实的基础,也是他能逃过航运业大萧条的关键。如果收购失败,则不但资产
损失惨重,也会极大地打击船王的登陆计划。
包玉刚取得了九龙仓的控制权后,很多人都认为包玉刚借下如此巨额资
金进行收购,会给他后来的经营带来麻烦。这些人显然低估了包玉刚的实力,
包玉刚可是带着巨资“登陆”的。据他的女婿吴光正后来说,在收购九龙仓
后的3 个月内,他们已经还清了所有贷款。包玉刚在后来总结这次战役时也
解释说,对手“严重地低估了我们的财政来源”。
包玉刚收购九龙仓成功,大大地增加了他的知名度,使得人们对他的实
力不得不另眼相看。这一场闪电战中,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包氏集团令人
难以置信地动用了超过20 亿元的现金,把怕和洋行支持的置地公司打得绝
无还手的余地,显示了令人吃惊的战斗力。在闪电战中包玉刚所建立的威信,
对包氏家族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直到数年后,在包玉刚收购会德丰
的一役中,人们仍可以看到这种威信的震憾力量。
总结说来,在收购九龙仓的整个战役中,包王刚可以说是深思熟虑,智
谋百出,而取胜的关键,则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包
玉刚在挟着巨大的资产登陆前,选择了九龙仓作为进攻对象,是因为他经过
调查,获知其最大的控股公司——置地公司所拥有的股权还下到20%,他
不动声色地在暗处吸入九龙仓股票,后来又从李嘉减手中购入了大量的九龙
仓股票,可以说,在置地公司意识到包玉刚才是最强劲的对手之前,包玉刚
已在不知不觉中占了上风。当上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后,包王刚又不急于求成,
而是稳扎稳打,将手中的九龙仓股票转入环球集团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
司,继续向置地公司施加压力。在其强大的压力下,置地公司不得不选择时
机,抢先摊牌,同时也将自己完全暴露了出来。在置地公司宣布收购九龙仓
股票的时候,包玉刚正出访巴黎,得到消息后,他作了周密的安排,在取得
金融界的支持后,秘密返港,根据对手的底牌作出了布署,发动了闪电般的
反击,一举奠定了胜局。
有趣的是,在包玉刚成功控制九龙仓的一年后,置地公司和九龙仓公司
又成为了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与长江实业等共同建立了一间地产发展公
司,目标是发展位于尖沙咀的新港中心。一对不久前的死对头,转瞬间又成
为了合作伙伴。也算是在香港商界留下了一段佳话。
第二十三章挂蓝灯笼过江龙战地头蛇
市场上传来新消息:会德丰的最大股东张玉良将会同包玉刚,对来自
星洲的邱德拔财团进行反收购!这下子可有好戏看了。很多持有会德丰股
票的人士,对包玉刚四年前那场收购战出价之豪气记忆犹新,于是,这次
便采取了聪明的办法:作壁上观。
1980 年,包玉刚取得了九龙仓闪电战一役的胜利,宣告了船王的“登
陆”行动取得成功,他成为了香港几个为数不多的大不动产拥有者之一。了
解包玉刚的人都知道,包玉刚的目的决不止于此,在适当的时候,他会发动
新的攻势,扩充不动产的拥有量。到了1985 年,包玉刚终于又进行了一次
成功的收购,这次的收购对象则是香港四大英资集团的成员之一——会德
丰。
会德丰在香港可不简单,这是个由英国人乔治·马登1925 年在上海创
立的商行,从1946 年起迁至香港,并得到长足发展,与治和、和记黄埔、
大古等英资洋行平起平坐。
包玉刚与会德丰的创始人乔治·马登早已认识。
50 年代初期,包玉刚与同乡合办联合贸易公司的时候,与马登便有生
意上的来往,为了笼络马登,包玉刚还特意送给他一幅价值不菲的中堂寿轴。
1955 年,包玉刚想买船搞航运,曾专程到伦敦拜会马登,请马登加以
援手。不料精于计算的马登当时并不看好毫无航运经验的包玉刚,在答应借
钱的同时提出许多条件,同样精明的包王刚立即回敬他:“看来不是我向你
借钱,倒象你向我借船。”两人不欢而散。
也许是不打不相识,也许是惺惺惜惺惺,包玉刚和乔治·马登成了莫逆
之交,后来两人还合作搞航运,交往日深。
既然包玉刚与马登既是好朋友,又是生意上的好拍档,按中国人的传统,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财,同样也不可贪,那么,传统观念极重的包玉刚为
何要收购马登一手打下的江山——会德丰呢?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会德丰已非昔日的会德丰,它内外交困,面临被海
外财团吞并的险境。
“蓝灯笼”会德丰
经过乔治·马登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会德丰在香港生根、发芽、茁壮成
长,早已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集团之一。在六、七十年代,它红极一
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会德丰主要投资于地产及航运,后来发展到保险、财务、百货、制造业
及贸易,项目繁多。其附属及联营公司分别是:夏利文发展、主福发展、连
卡佛发展、联邦地产、置业信托、会德丰船务以及联合企业等。
根据公布的数字显示,会德丰的经营业绩并不差,但其上市股票却被称
为“蓝灯笼”。
何谓“蓝灯笼”?中国的传统习俗,凡有喜庆之事,必张灯结彩,大红
灯笼高高挂;而只有在办丧事的时候,才挂蓝灯笼。
原来,会德丰的股票,在过去的股市上升浪潮中,永远是上升得最迟的。
当汇丰、太古、和黄一类的蓝筹股上升浪潮接近尾声时,会德丰才慢条斯理
地起动。经验丰富的股民一见到会德丰的股票上升,便知离股市下调的日子
不远了。于是,会德丰的股票成了“蓝灯笼”——股市“玩完”的信号。
会德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对内对外的作风以及发展策略,令投资
者一次又一次大失所望。
在1972 年,会德丰率先在香港股市发行B 股。B 股面值只及原来股票
(即后来的A 股)的1/10 或1/5,但却和A 股拥有相同的投票权。这样,
部分人只要持有相当数量的B 股(其投入比持有相同数量的A 股少得多),
就可以持有控制权,不必担心别的集团持有获得控制权的股票。B 股股票的
发行及会德丰的一些举动,使股民们觉得公司内有人持有B 股后放心大炒A
股而获利,他们对此大为不满。
除了发行B 股之外,股民们还发现会德丰集团内是控股公司占附属公司
的便宜;董事(或董事家族公司)占上市公司的便宜。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数
联邦地产。联邦地产公司靠两间大厦(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的租金维持盈
利,长达十数年之久。公司无负债又无发展,盈利年年增加,但股息却纹风
不动,几年下来,联邦地产公司便积下了大量现金。这些现金却长期存于会
德丰母公司,其利息远低于一年的定期存款利息,这样,母公司单在这一项
上就得到了不少收益,而联邦地产却要蒙受利息的损失。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置业信托和连卡佛发展的。会德丰通过这两间公司
拥有的中环大厦,被置地公司看中,以怡和大厦及毕打行进行交换,会德丰
占了很大的便宜。后来,这两幢大厦于1980 年重建成为新会德丰大厦,本
来,此时的置业信托拥有足够的现金,但会德丰却偏要另组“嘉华地产公司”
进行重建,且有接纳多间外面公司参予,其中包括“锦兴置地公司”,它的
大股东也即是会德丰的大股东张玉良。人们一看便知,那时地价狂升,建楼
可取得巨额利润,大股东要分一部份。到了发售时,地价、楼价均跌,又由
拥有大量现金的联邦地产买回大部份。
还有一件事令小股东们大失所望。联邦地产以每股1 元6 角的高价,向
其董事局某成员购入其持有的大量国际城市股票,直到几年后,仍未能收回
投资金额的一半,对此,小股东们觉得分明是被大股东们玩弄于股掌之上,
占了便宜。对此,联邦地产公司董事局却装聋作哑,不作解释。
以上所举的几件事,只是会德丰众多令股民失望的事情的其中几件。对
于这一系的股票,股民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只形同“鸡肋”的股票,在1985 年的2 月份,却忽然身价百倍,股
价天天见涨。
“过江龙”挑战“地头蛇”
1985 年2 月中旬,香港股市经过一轮急升之后,陷入了“大升后牛皮”
的形态。
投资者对1984 年下半年的股市记忆犹